同学们,现在来到了景区历史介绍牌区域,接下来我们一起透过这些碑文,解码赤湾左炮台的历史密码! <br> 左炮台的“前世今生”<br>先看第一块碑,它讲了左炮台的起源。康熙年间,西方海洋势力崛起,康熙意识到“海疆不安”,1717年南洋贸易禁令实施后,为封锁海口,在两广总督杨琳主持下,赤湾左炮台于1717年左右建成,和右炮台“左右护法” 。当时左炮台驻兵20名、配6门铁炮,虽兵力不多,却像钉子一样钉在鹰嘴山,监视伶仃洋。大家想想,200多年前,清兵就在这山顶,守着炮台、望着大海,防备外敌。 <br> 左炮台的“考古与重生”<br> 再看第二块碑,它是左炮台的“现代档案” 。1982年考古确认,炮台是坐北朝南的长方形,用花岗岩和青砖筑成,还有7间营房,能住兵、办公、存弹药。考古还挖出了士兵用的陶瓷、枪弹,甚至有红黄色象棋子,字都还清晰!这说明啥?清兵守炮台时,不光有战斗,也有休闲,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1983年炮台成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立林则徐铜像,这是对英雄的纪念,也让炮台“活”成了爱国教育的地标! <br> 左炮台的“抗英战斗史”<br> 最后看“八战英夷”碑,这是炮台最热血的故事!鸦片战争前,赤湾是抗英前哨。1839年,英国水兵在九龙尖沙咀闹事,林则徐直接问责,展现强硬态度。后来英军多次挑衅,像9月4日派军舰闯九龙,清兵在林则徐指挥下,用炮台和水师反击,打中英舰、毙伤敌人,激战5小时打退英军!赤湾左炮台的炮声,在穿鼻之战、九龙海战里都响过,它见证了新安人民抗英的英勇,是实实在在的“战斗英雄”! <br> 大家可以凑近碑文,摸一摸石碑的纹理,想象这些文字背后,清兵扛着炮弹、林则徐远望指挥的画面。这些碑文串起了炮台从康熙到现代的200多年,记住它们,就记住了一段深圳海疆的英雄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