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的凝望与传承——观《开学第一课》

郝振亮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九月一日晚八点,我打开客厅电视,与老伴并肩坐在沙发上,中间夹着将入二年级的小外孙。央视一套《开学第一课》开始了,今年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节目一开始便是烽火连天的岁月。屏幕上闪过一张张历史照片,黑白的,有些模糊,却依然看得清同胞们脸上的坚毅。外孙睁大了眼睛,小小的身子坐得笔直。我悄悄举起相机,拍下了第一张照片——屏幕的光映在他脸上,明暗交错,仿佛历史的影子也在他稚嫩的脸上流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姥爷,日本人真的那么坏吗?”外孙忽然转过头来问我,声音里带着不解与愤怒。我点点头,一时语塞。如何对一个八岁的孩子讲述那段惨痛的历史呢?倒是屏幕上的故事接了下去,那些抗战老兵亲口讲述的经历,比什么说教都来得有力。</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镜头转到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兵身上,他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沟壑,但讲起战友时眼睛依然发亮。外孙看得入神,不自觉握紧了小拳头。我又按下快门,捕捉到他这副模样。老伴在一旁轻轻揽住孩子的肩,眼神里满是慈爱与忧思。</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最打动我的是节目里讲到抗战中的孩子们。那些与外孙年纪相仿的孩童,在战火中学习、成长,甚至参与抗战。外孙看得目不转睛,我瞧见他偷偷用袖子抹了抹眼角。老伴也注意到了,轻轻抚摸他的头发,什么也没说,却什么都说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节目中段展现了人民军队如何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看到现代化装备驶过屏幕,外孙忍不住“哇”出声来,小脸上绽放出自豪的光彩。“我们的军队真厉害!”他喊道,仿佛自己也成了那雄壮队伍中的一员。这一刻,我又忙不迭地记录了下来。</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节目临近尾声时,屏幕上出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画面。外孙忽然站起来,学着军人的模样敬了个礼。我和老伴相视一笑,眼角却都有些湿润。这一刻,三代人仿佛被一种无形的东西连接在了一起——那是血脉中的记忆,是对家国的挚爱,是不曾言说却深入骨髓的认同。</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看完节目,外孙还久久不能平静,缠着我们问了许多关于抗战的问题。老伴耐心解答,我则在一旁继续拍照。这些照片里,有外孙专注的侧脸,有老伴讲解时温柔的神情,有我们三人相视而笑的瞬间。每一张都是时光的切片,记录下的不仅是一个晚上的观影,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夜深了,外孙终于睡去。我翻看相机里的照片,忽然明白《开学第一课》的真正意义。它不只是给孩子的开学礼,更是给所有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课。八十年过去了,那段历史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而我们有幸陪伴在侧,见证这一刻,何尝不是一种幸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历史不曾远去,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凝视与传承中,获得永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