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丨抗日烽火的新蔡力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王志远丨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社会各界从下到上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十年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战,全国军民同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一道,同仇敌忾、团结一心、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历经十四年终于把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军赶出了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牺牲和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新蔡县作为豫东南平原的军事重镇和战略要地,紧靠大别山区,东卫南京、南拱武汉、西护京广、北钳中原,新蔡境内及周边有几十万国军驻扎,如国民党骑2军霍子禄部、15集团军何柱国部、31集团军汤恩伯部等大大小小十多个军事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新蔡人民在中共新蔡县委书记李济民等的领导下,组织起了抗日自卫队等群众武装力量。他们虽然武器简陋,但斗志坚定,曾成功设伏击败了企图配合日军进军豫东南的汉奸武装。民国新蔡县政府及任芝铭等民主人士未雨绸缪,及早成立了抗敌后援会,组织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农民自卫队、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全县抗日热潮高涨。新蔡军民团结一心,让日军闻风丧胆不敢轻易进犯,对侵华日军形成了极大军事威胁和心理震慑。于是才有了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节节溃败,河南全省111个县109个县先后沦陷,落入敌手,只有新蔡和沈丘两个县幸免于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穷凶极恶的侵华日军在新蔡周边正阳、汝南、息县、临泉都有不同程度的侵犯,为何日军绕着地处中间的新蔡走而从未踏进新蔡半步?除地理和日军军事战略因素考量外,千千万万个不可忽视的新蔡抗日力量起了决定性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全国各地抗日战场,新蔡力量前赴后继,异彩纷呈、如雨后春笋,如涓涓细流,如磅礴日出,给抗日战场源源不断送去新生力量,补充新鲜血液。这里抗日战场几百万将士中的无数新蔡儿女就不一一赘述了,只说一说抗日战场那些闪光、悲壮的新蔡中坚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到抗日战场的新蔡力量,不得不提国民党和共产党专为抗日而生的四所抗日军校,最有名的当数黄埔军校,其次是抗日军政大学,三是华北联合大学,四是中央航空学校。</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中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在广州东郊的黄埔建立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通称黄埔军校。黄埔校训为: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黄埔军校1924年至抗战胜利的1946年共举办二十二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12万多名急需的实用优秀军事学员,其中不少成为了抗日战场中坚力量。据《新蔡县志》记载,我县第一个考入黄埔军校的是野里乡蔡老庄青年学子蔡任民,一期步兵科。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军军政部参事,兵站总监部督察官,抗日胜利后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少将军衔。此后,我县又有单懋统(字锡嘏,四期,李桥东单庄人)、燕寿祺(古吕镇人,四期步兵科)、曹瑞山(字景熙,孙召曹湾人,四期工兵科)、张志先(顿岗沈岗人,五期步兵)、马中英(练村人,五期政治科)、高靖中(古吕镇人,六期步兵)等67名莘莘学子以民族大义为重,投笔从戎,满腔热血,报考黄埔军校,加入抵抗侵略、保家卫国行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期步兵科学员燕寿鼎(号鼎九,古吕镇南街人)黄埔军校毕业后,历任中央军校第五期区队副,1939年转任河南省第八军分区保安副司令兼第一战区游击挺进军第二十二纵队副司令。1941年1月,在豫南会战期间,燕鼎九率部防守汝南县城,亲临南门、西门前线指挥作战,多次击退日军进攻。1月28日,日军突破城墙突入城内,燕鼎九率卫队驰援西门时遭机枪火力封锁,弹尽被俘。日军施以酷刑未果后,用刺刀刺其喉管致死,终年47岁。燕鼎九牺牲后,国民政府追赠其陆军少将军衔。2014年入选民政部首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p> <p class="ql-block">写抗日战场的新蔡力量,不能忽略一个外地“新蔡人",他就是倪志亮。倪志亮是地道北京人,黄埔军校四期步兵科毕业,1927广州起义失败后被捕入狱。1928年初加入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后因病掉队,转至河南新蔡从事地下工作,任中共新蔡工委干事。在新蔡工作期间,他把新蔡当第二故乡,走村串巷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后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参谋长、晋冀豫军区(一二九师后方司令部)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第四局副局长等职,率部参加开辟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作为一个军事将领,倪志亮在战争年代骁勇善战,足智多谋,指挥作战有方,屡立战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朝鲜大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建立的核心军政干部培养机构,1936年6月1日于陕北瓦窑堡成立,1937年迁至延安,采用窑洞教学模式,培养军政干部超10万人。1945年后改组为东北军政大学,1949年迁北京并逐步发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抗大从成立到抗战结束共举办8期,同时在全国各地根据地建立了14所分校,包括延安分校、晋察冀分校等 ,新蔡县先后有任锐(女,古吕镇新华街人)、柳南(女,十里铺宋圈吴湾村人)、王彪(关津乡刘菜园人)、王达夫(棠村龙王庙人)、钟音(关津乡翁庄村大梅湾人)等13人进入抗大学习,为抗战贡献了不俗的新蔡力量。</p><p class="ql-block">任锐,原名纬坤,新蔡同盟会民主人士、今是中学创办者任芝铭之女,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1913年与中国革命先驱孙炳文结婚。1938年2月在其父影响下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派到四川璧山第五儿童保育院工作,后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图书馆工作,同年冬回到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监印,主席亲切地称她为“妈妈同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同为抗大毕业的王达夫,1938年加入国民党豫北师管区军事训练队受训,1939年参加红枪会,1940年经任芝铭介绍进入新四军豫皖苏抗日根据地肖家良联合中学(抗大分校)学习,历任新四军豫南指挥部指导员、鄂东分区保卫科长、中共中原党校副书记等职。1947年奉命回新,任中共新蔡县委书记、爱国民主政府县长等职。</p> <p class="ql-block">抗大华中局分校毕业的胡炜将军,解放后曾任总参副总参谋长兼军委办公厅主任,他的名字对新蔡人来说耳熟能详。他原名胡守德,余店乡胡营村人。1933年考入河南省立第一中学,1936年考入省立开封高中。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于1937年12月到达泌阳县焦竹园,参加由共产党领导的、鄂豫皖边区红军游击队改编的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1938年3月东进皖中、皖东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胡炜任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政委。1943年春,中共淮南区党委和新四军第二师党委为打破日伪对根据地蚕食,扩大解放区,决定在扬州、仪征、天长、高邮之间地区成立甘泉县,胡炜任甘泉县委书记兼甘泉支队司令员、政委,担负把该地区由伪化区转变为抗日根据地任务。到任后,他广泛发动组织群众,抗大抗日武装力量,建立区、乡抗日民主政权,积极开展对敌斗争。到1944年春,甘泉支队发展到1500多人,全县建立起10个区、40多个乡的抗日民主政权,发展了党员,建立起一批抗日群众组织,初步实现了把甘泉地区由伪化区转变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任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华北联合大学,简称“华北联大”,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在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工人学校基础上创办的干部学校,以培养通信、文艺、政法、教育等抗战急需人才为主,校址位于河北阜平县城南庄,新蔡县任仲敏(古吕和平街人)、史琳(女,李桥常老庄村时楼人)、谷风(古吕镇新华街人)、任均(任芝铭之女)等14名青年学子投笔从戎,突破重重敌占区封锁来到华北联大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任均(1920-2022),原名任平坤。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毕业于华北联大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因京剧表演技艺精湛被誉为“延安梅兰芳”。她以喉为笔,以舞台为刀,创作并参与表演了多部以抗战题材的剧目,如《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等,受到伟人的鼓励与好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说到华北联大,任锐、孙炳文之女、任均外甥女孙维世不能不提。别看孙维世管任均叫姨妈,实际上1920年出生的任均只比1921年出生的孙维世大一岁,她们分别受父亲任芝铭和母亲任锐进步思想影响,同赴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36年,孙维世随母亲任锐到上海参加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和东方剧社的抗日题材演出活动。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后,中国抗日战争正式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间,孙维世主演的进步题材抗日电影《王先生奇侠传》《镀金的城》和《摇钱树》分别在解放区上映,在解放区引起极大反响。1946年秋抗战胜利后,孙维世回到延安,参加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被周副主席、邓大姐收为义女,从此,“红色公主”成为孙维世一生耀眼的标签。</p> <p class="ql-block">在抗日战争那一场场看不到胜利曙光的战场上,如果说黄埔军校是一个个军人一脚人世一脚死亡的高风险职业的话,那么中央航空学校可以说是一所“魔鬼”学校,他们的校训是“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要和敌人的战舰阵地同归于尽”,体现了决死报国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中央航空学校也叫笕桥航校,成立于1931年,前身为中央军校航空队,1937年迁至昆明。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之子张锡祜、林徽因之弟林恒等均是该校学员。抗战期间,该校学员参与“八一四”空战并创中国空军首捷,被誉为“中国空军的摇篮”,全校累计培养约1700名飞行员,但这是一所死亡率高达90%的学校,这是一所毕业后平均牺牲年龄仅仅只有23岁的学校,平均毕业生仅仅在6个月之后就会走向人生的终点。至抗战胜利时,幸存者不足10人。</p> <p class="ql-block">抗日雄鹰飞虎队,大义谱就忠魂歌。就是这样一所注定与死亡擦肩的学校,也不乏新蔡人勇敢倔强的身影。2024年4月,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公布首批1468名中国籍抗日航空烈士名单,其中我县梁建中、王崇士两位烈士上榜。据新蔡县文史专家谢石华考证,新蔡籍参加航空抗日的英雄可能不只这两位,并且给笔者提供了一张1937年新蔡同乡会欢送梁建中考取航校的照片,但不知所在具体乡镇。八十多年过去了,美国的国家军人墓地还保留有梁建中这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中国军人墓地,南京航空烈士纪念园里也清楚地展陈着梁建中烈士的事迹一一从新蔡今是中学入党、参军,因飞行训练在美国殉职。王崇士至今则没有任何信息。</p> <p class="ql-block">用生命捍卫祖国,英雄烈士永垂不朽。为传承英雄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对上述两位新蔡籍抗日航空队员信息,有关部门正在认真甄别、积极查访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两位航空英雄定会魂兮归来,重返蓝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