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文原创:糖糖爸(昵称)</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177946</p><p class="ql-block">山西内据群山之固,外拥大河之险,历来享有"表里山河"的美誉,三晋大地不仅山河壮丽,景色秀美,而且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根脉所在,坊间素有"五千年历史看山西"之说。</p><p class="ql-block">大同旧称平城,是一座拥有2300年建城史和近四百年建都史的塞上名城,曾是北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是被称为"三代(北魏、辽、金)京华,两朝重镇"的历史文化名城,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亮丽的名片则是世界文化遗产云岗石窟,作为北魏王朝的皇家寺院,云岗石窟就是一部雕刻在石头上的北魏史诗,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p><p class="ql-block">表里山河行的行程将在世界文化遗产云岗石窟中完美收官,非常感谢各位一直以来的陪伴。</p> <p class="ql-block">石制的世界文化遗产证书~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的标准照~露天大佛在微笑,笑看千年历史风云变幻和世间的桑海苍田变迁</p> <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第六窟中精美的石柱~ 一根石柱上雕刻刻画出人们心中的精美世界~西方极乐世界</p> <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中最害羞的菩萨~躲在洞中半遮面的菩萨</p> <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开凿于北魏文成帝时期(公元5世纪中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景区大门前高高耸立的昙曜的雕像~昙曜(约公元五世纪),是北魏时期的著名高僧,是云岗石窟早期工程的规划、组织和实际开创者,被后世尊称为"云岗石窟之父",其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将佛教艺术与北魏皇权完美结合。开创了宏伟的石窟造像模式,对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沿着景观大道前行,道两边耸立着高高的石柱,石柱上雕刻有佛像</p> <p class="ql-block">由大象驮着石柱,寓意应该是佛教来自西方,西方佛国则是大象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景观道庄严雄伟,充分体现了云岗石窟的皇家气质</p> <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造像5.1万余尊,其规模之宏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由于参观人员众多,游人参访时往往被汹涌的人流推动,按着一定的顺序缓缓前行,因此整个参访的体验感不是最佳,往往只是蜻蜒点水,走马观花,尽管如此,笔者还是被云岗石窟恢弘的规模、精湛的雕刻技艺和多元文化交融以及其高贵典雅的皇家气质所震撼,这种感悟只有身临其境才会体会得到。</p> <p class="ql-block">第三窟后室雕三尊大佛主尊为倚坐佛像,高约10米,面相圆润。五官端正,眼大耳阔。身姿挺拔。比例协徟。</p> <p class="ql-block">大佛通肩术袈裟紧贴身驱,厚实圆润的双手作无畏、与愿印。</p> <p class="ql-block">左右两侧胁侍菩萨高6米,头顶发髻高耸,头发成缕,散披两肩,宝冠雕刻精细如徽,显示了严谨的的设计思想和成熟的雕刻技艺。</p> <p class="ql-block">这三尊造像较之云岗其它造像,都更加丰满圆润,在艺术表现上有明显的区别,其开凿年代推测有北魏、隋、唐及辽四说,至今尚未最后认定。</p> <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第六窟很有特点,进入洞窟之后,仿佛进入了一座满目雕塑的艺术殿堂,</p> <p class="ql-block">佛像前汹涌的人流,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佛像也落于尘世?</p> <p class="ql-block">洞窟形制为中心塔柱窟,中心塔柱高约14米,分为上下两层,直抵窟顶,洞窟整体设计,中轴贯穿,两侧对称,叙事左右连续,是云岗石窟中规模最大,设计最完整、内容最丰富、雕刻最精细,最为富丽堂皇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洞窟奇观~层层叠叠的佛像随机排列,最下面却是鲜活的芸芸众生</p> <p class="ql-block">据初步统计,该窟现存各类造像2900余尊,装饰图案穿插其中,芸芒众相各展风姿。</p> <p class="ql-block">中心塔柱南面下层龛内,端坐一尊身著龙纹袈裟的泥塑佛像,螺发绀蓝,表情淡然,是一尊后世包泥彩塑的佛像,也是云岗石窟中唯一身著龙袍的佛像,泥皮坚实,衣纹流畅装饰讲究,颜色苍古,属辽金作品:</p> <p class="ql-block">上层两菩萨对谈讲经,下层单佛独坐传法</p> <p class="ql-block">从下到上,层层叠叠,佛像传神,宛若走进西方极乐世界</p> <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中的9 ~12窟是云岗石窟中较为精细且又较为繁杂的洞窟,随着汹涌的人流,走马观花地走了一遍,由于洞窟内人头攒动,人声鼎沸,不易摄照,且听不清讲解,故仅只随意流拍,仅作记载。</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窟顶,布满了彩色悬塑,与小西天有一比</p> <p class="ql-block">洞壁上雕满了佛像,神态各异,鲜活生动</p> <p class="ql-block">端坐的大佛,庄重大方</p> <p class="ql-block">窟顶上的雕刻极为精细,展示了天上人间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这对佛像的造型十分别致,面含微笑,相对而立,身体前倾,好似有说不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尊石像彩绘艳丽,应该是天王塑像</p> <p class="ql-block">这密密麻麻的雕像好象是众多供养人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从上到下,一层一层,不仅仅是佛像的排列,而是一个一个佛教经变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段洞壁上的雕塑,最为生动,是难得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这尊造像庄重华贵,典雅大方,听人介绍说是仿照北魏太后的容颜塑造的,佛即是人,人也是佛,人佛一体,是中华民族的创造</p> <p class="ql-block">佛像通体显露出咄咄逼人的皇家气派</p> <p class="ql-block">端坐于洞壁上的菩萨,相貌端庄,典雅大方,和蔼可亲</p> <p class="ql-block">洞窟内的壁画,色彩艳丽,生动传神</p> <p class="ql-block">第16 ~20窟是云岗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因是著名高僧昙曜主持营建,故称"昙曜五窟",属北魏"凿山石壁"、统一规建的五所洞窟。洞窟规模宏大,形制基本相同,平面为马蹄形,穹窿顶,洞窟前壁上开明窗,下辟窟门。造像以三世佛为主,主佛身躯高大,顶天立地,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分别象征北魏五位皇帝,是云岗石窟的核心景观。</p> <p class="ql-block">第20窟窟前立壁与窟顶早年萠塌,辽时建有木构窟沿,后毁于兵火,形成露天造像。</p> <p class="ql-block">主佛高13.7米,高肉髻,广额丯颐,长目高鼻有八字髭,手结禅定印,质地厚重的袒右袈裟,衣纹凸起,具有犍陀罗造像遣风。</p> <p class="ql-block">大佛挺拔健硕的身躯,气势雄浑的神情,突出表现了鲜卑游牧民族的强大,是云岗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和象征,也是中国早期佛教雕刻艺术的空前杰作。</p> <p class="ql-block">大佛两侧原各有一立佛与侍侍菩萨,西像惜毁,仅存东像。</p> <p class="ql-block">第16窟。位于昙曜五窟的东端,洞窟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主像为释迦立佛,高13.5米,波纹状发髻,深目高鼻,面容清秀,身材修长。</p> <p class="ql-block">佛像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前结带下垂,属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服制。</p> <p class="ql-block">第17窟是云岗早期洞窟中唯一的交脚大像窟,洞窟前立壁开明窗、下辟窟门,窟内地面低于窟外地面一米深,依旧保持开凿时凹凸不平的糙面。洞窟四壁以千佛雕刻为主,雕像清简劲直,纯真朴质,反映了云岗早期造像的艺术特点。</p> <p class="ql-block">洞窟北壁主像为交脚弥勒佛大像,菩萨高15.6米,头戴宝冠,发缕垂肩,胸死龙形项链及珠宝璎珞,上身斜披络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肠长裙,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p> <p class="ql-block">第18窟设计严谨,造像组合完整,北壁佛像高15.5米,臂膀宽阔,身躯雄壮,气宇轩昂</p> <p class="ql-block">第18窟窟门西侧有造像题记《大茹茹造像记》,是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柔然皇后前来游览武州山石窟寺所留。</p> <p class="ql-block">第19窟以三世佛为主像。主尊高16.8米,是云岗石窟雕像中的第二大佛像。由中央崖壁内开凿,下辟窟门。上开明窗,窟内呈平面椭圆形,在两侧八字形崖面,各开凿一座较小洞窟,是昙曜五窟中规模最大、洞窟形制最为特殊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主佛像结𥑆趺坐,佛𠎵耳轮齐肩。下颌崩毁,着袒右肩袈裟,轻薄贴体,衣放简洁明快。佛像右手举胸施无畏印,左手掌心向上握法衣于膝上,以表达佛洁的无畏与传承。</p> 游历感言 <p class="ql-block">走进云岗便觉得一股苍凉之气扑面而来,石佛静坐,千年如一,它们或微笑,或肃穆,或站立,或坐卧,岁月流逝,王朝更迭,这些石像却兀自守着这不变的山河,冷眼看待人间的兴衰。</p><p class="ql-block">开凿云岗石窟的北魏王朝,是一个由鲜卑人建立的伟大王朝,它结束了延续数百年的战乱,统一了整个北部中国,从而给国家给华夏民族带来了修生养息,进一步发展的机会,特别是从北魏孝文帝开始推行的接受先进文化,全面汉化的举措,并将其政治中心逐步南移,并迁都中原腹地~洛阳,更是使华夏历史前进了一大步。</p><p class="ql-block">随着北魏迁都洛阳,旧都平城(大同)逐步衰落,云岗石窟作为皇家寺院也逐渐废弃,然而,伴着迁都的实施,民族融合的脚步越来越快,鲜卑民族也由游牧文明逐渐发展成为农耕文明,华夏民族的大熔炉显示了强大的凝聚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正是这一历史时期最大的进步。</p><p class="ql-block">从大同到洛阳,从云岗石窟到龙门石窟,这不是简单的位移,而是历史的进步,北魏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就体现在现今尚存的大同云岗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那规模宏大的石像群中。北魏王朝之后的大唐盛世,其李氏皇族就有鲜卑族血统,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必然结果。</p> <p class="ql-block">本文的结尾,奉上建筑大师梁思成及夫人林徽因八十多年前来云岗石窟考察时雕像图片,仅以此文及其它十六篇表里山河行游记向他们致敬,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使今人能在大同在山西欣赏到如此众多的古建,重走梁林路已成为当今时尚。</p><p class="ql-block">谢谢分享,我们河北正定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