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萍乡安源煤矿是当时中国南方第一大煤矿,每天可产煤2000多吨。安源路矿是当时全国最大产业汉冶萍公司的一部分,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洋务运动的产物。1898年,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引进外资和西方先进技术,在安源开发煤田、修建铁路。</span></p> <p class="ql-block">安源是中国工人革命运动的策源地、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及主要爆发地之一。由株萍铁路和萍乡煤矿合称的安源路矿,是中国共产党最初开展工作的重点区域之一。早期党的许多领导人,如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陈潭秋、蔡和森、恽代英、毛泽民等,都曾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p> <p class="ql-block">20世纪20年代初安源路矿有工人17000余人,是当年中国诞生最早、人数最多的现代产业工人集中地之一。秋收起义部队(安源工人人数占40%以上)团党代表蔡以忱,开国中将、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韩伟,“中国的保尔”吴运铎,“独臂无衔将军”、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家体委党组副书记蔡树藩等,都是当年从小举家由湖北的黄陂或汉阳到萍乡安源谋生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安源煤矿办公大楼(盛公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毛泽东第六次到萍乡,是1922年冬天,为了指导工人俱乐部建设</span></p><p class="ql-block">1922年冬天,为了把安源工人阶级队伍中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引导到革命的轨道,毛泽东第六次来到萍乡安源,检查工人俱乐部的工作。他语重心长地提醒大家,要防备工贼的破坏,指示安源党组织要积极而慎重地吸收一批经过罢工斗争考验的工人入党,以壮大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带领广大工人群众更加有力地同敌人做斗争。</p> <p class="ql-block">安源党组织遵照毛泽东的指示,积极进行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安源大罢工胜利后,党、团、工会组织发展迅速。到1923年初,党支部由1个发展到13个,并成立了党的地方委员会;团支部由1个发展到26个,并成立了团的地方委员会;俱乐部部员由700余人发展到1300余人,并在紫家冲、湘东、醴陵、株洲设立了四个分部。安源工人的斗争也开始从路矿向外地发展,先后领导了湘东永和煤矿、株洲转运局、湖南水口山铅锌矿等处工人罢工并取得胜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第七次:1923年4月,制定“弯弓待发”的策略</span></p><p class="ql-block">1923年4月,毛泽东奉调离湘去中共中央工作之前,第七次来到萍乡安源,这次他的主要任务是去安源巡视。毛泽东在俱乐部工人代表大会上介绍了二七惨案的经过和全国形势,指示安源工运采取“弯弓待发”之势,提高警惕,加强防范,齐心奋斗,好好保护工人俱乐部。</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指出,工人必须同农民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军阀。“弯弓待发”防守策略的要点:一是立取守势,加强防范,随时准备反抗敌人的进攻;二是对于敌人的进攻,毫不退缩地斗争到底。这是一条适合当时安源工运实际情况的马克思主义的策略方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第八次:1927年9月初,部署秋收起义</span></p><p class="ql-block">1927年9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特派员毛泽东第八次到萍乡安源,一到安源,他就马不停蹄地在安源张家湾召开部署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军事会议。</p> <p class="ql-block">会议围绕秋收起义的“军事及农民暴动的布置”问题进行了讨论,决定将驻修水、安源、铜鼓的革命武装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三个团,其中的一个团完全是安源工人组成,毛泽东任师长;成立了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和安源行动委员会,毛泽东为前委书记,并确定了各县暴动计划和部队进军路线以及暴动日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第九次:1927年9月21日,作出引兵井冈的决策</span></p><p class="ql-block">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各路起义部队按照毛泽东的命令,分别从修水、铜鼓、安源出发,向敌人发起进攻。21日,各路起义部队受挫后,毛泽东果断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率部队从浏阳文家市出发,向萍乡方向进发,晚宿萍乡桐木镇。这是毛泽东第九次来萍乡。</p> <p class="ql-block">24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向南撤退到萍乡县芦溪山口岩一带,遭敌伏击,伤亡惨重。部队总指挥卢德铭中弹牺牲。26日,毛泽东在萍乡莲花宾兴馆主持召开了前委军事会议,作出了引兵井冈的决策,并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到达井冈山后,毛泽东仍然惦记着安源党组织和安源工人。1928年8月,他以湘赣边界特委的名义写信给湖南省委,信中写道:“请派大批安源矿工来此当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第十次:1930年9月,到安源扩充红军</span></p><p class="ql-block">1930年9月下旬,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一方主军撤出进攻长沙的战斗后,经株洲、醴陵到安源扩充红军。这是毛泽东第十次到萍乡。毛泽东在有两万多工农群众参加的欢迎红军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毛委员动员后,红军的各部队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门前广场上设立了许多扩红点,每个点都挤满了踊跃报名参军的路矿工人和附近乡村的农友们。</p> <p class="ql-block">这次安源扩军,对红一方面军的工兵部队和通信兵部队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由148名安源矿工组成的挑夫队,1930年10月攻克吉安后,组成红一方面军工兵连,成为红军最早的工兵部队;一批安源机械工人收集矿山的电话机、电话线等通讯设备参军,组成红三军团电话大队,成为红三军团最早的通信兵部队。先后有4000余萍乡籍红军将士为革命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为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的播火人,毛泽东10次到萍乡,为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等培育了大批军政人才。红军中的工人阶级成分基本来自安源。安源路矿工人在保证中共对红军的领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span>史料显示,从北伐先锋叶挺独立团、秋收起义军、到随朱毛红军上井冈,安源工人成批次参加红军的人数超过5500人,他们跟随毛泽东跨越千山万水,南征北战。</p> <p class="ql-block">安源路矿走出的开国将军,除肖劲光大将和杨得志上将,还有中将方强、朱辉照、晏福生、韩伟、谭希林、丁秋生、刘先胜、唐延杰等;少将王耀南、王六生、甘祖昌、吴烈等;还有未被授衔的新中国首任海关关长孔原,以及李志民、蔡树藩、吴运铎等等。他们为新中国诞生建立的丰功伟绩,让世人知道中国工人运动的峥嵘岁月,激励后人铭记历史、赓续红色血脉。</p> <p class="ql-block">纪念伟大领袖毛泽东逝世49周年。</p><p class="ql-block">致谢萍乡市委党史办提供的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