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七绝·世遗游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秦砖汉瓦映苍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五十九珠镶碧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莫道丹青摹未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烟霞钤印中国红。</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世界遗产是祖先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从古代到近代到现代发展的一个历史过程。截至2024年7月27日,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位居全球第二。盘点数十载旅行,哇!我已走过40项世遗景点,在那里,能感受浓浓的历史时空穿透感;在那里,带着问题行走更提升旅行价值;在那里,严格保护限制让旅行体验更好。</span></p> <p class="ql-block"><b>苏州园林:叠石曲水隐禅心</b></p><p class="ql-block">“上有天堂,下有苏杭。”1975年,我有幸初访江苏苏州,漫步于拙政园、狮子林、沧浪亭与留园之间。虽然它在1997年才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但这些始建于16至18世纪的园林,以精妙绝伦的布局诠释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哲学——一石一木皆取法自然,一亭一榭又超脱尘寰。苏州四大园林堪称中国古典园林的巅峰之作,在方寸之间重构天地气象,将“咫尺再造乾坤”的设计理念演绎得淋漓尽致。其叠山理水之巧、建筑布局之妙,至今仍是中国园林艺术的至高典范。</p> <p class="ql-block"><b>杭州西湖:苏堤春晓映雷峰</b></p><p class="ql-block">自公元9世纪起,西湖的湖光山色便成为文人墨客的灵感之源。苏堤春晓的柳浪、雷峰夕照的塔影、曲院风荷的幽香,皆被凝练成诗行画意。景区内,庙宇庄严,亭台玲珑,宝塔耸立,园林错落,奇花异木与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岛屿岸堤如珠玉点缀,为杭州城绘就一幅“天人合一”的江南长卷。我与西湖的缘分,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彼时手持一张交通简图,徒步丈量每一处胜景,将湖山之美刻入记忆。此后数十年,每隔数年必重访故地,如2002年雷峰塔重建开放时亦欣然前往。2011年,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至名归。</p> <p class="ql-block">1980年的北京之行,让我较早实现每个国人的向往。当时北京旅游核心景点——故宫、八达岭长城、颐和园、十三陵,天安门,现已先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b>故宫:紫禁煌煌耀九州</b></p><p class="ql-block">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北京故宫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b>长城:龙腾万里守山河</b></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长城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不到长城非好汉,东关西关皆要攀。我于1980年登上北京八达岭长城后,站在长城烽火台上,能直观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时空纵深感,这种体验远超书本描述。2013年又登上长城最西的甘肃嘉峪关,2024年再登上长城东起的河北山海关,历时四十五年才游齐长城三大名关,不容易啊!</p> <p class="ql-block"><b>颐和园:昆明湖映阁连廊</b></p><p class="ql-block">北京颐和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b>明清皇陵:神道森森护龙眠</b></p><p class="ql-block">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千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2000年(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2003年(明孝陵、十三陵),2004年(盛京三陵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b>北京中轴线:时空的脊梁</b></p><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上的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等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其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对中国社会发挥持续的作用,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于2024年7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b>中国大运河:漕运千里贯京杭</b></p><p class="ql-block">大运河这条凿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的“大地史诗”,横贯2个直辖市、6省、25地级市,以3200公里的身躯串联起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自70年代起我追随它的脉络,触摸过八省十五城的砖石水痕。2014年它以“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之名跃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北方的雄浑:北京什刹海的漕运旧影、天津三岔河口的帆樯林立,记录着帝国命脉的起承转合。河北沧州、河南安阳,在运河涛声中诉说“漕挽天下”的千年史诗。</p> <p class="ql-block">齐鲁的厚重:山东泰安岱庙的香火、济宁南旺分水枢纽的巧思、枣庄台儿庄的桨声灯影,印证着“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水利智慧。</p> <p class="ql-block">江淮的灵动:安徽宿州的汴水遗韵、江苏淮安的清江浦盛景,扬州瘦西湖的烟雨楼台,无不流淌着“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繁华记忆。</p> <p class="ql-block">江南的温润:杭州拱宸桥的丝茶余香、嘉兴乌镇的橹声欸乃,将运河文明织入江南水乡的肌理。</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是经济动脉,南粮北运、盐铁专营,催生了沿岸30余座商业都会;是文化纽带,昆曲评弹、鲁菜淮扬,在桨声帆影中交融共生;是生态智慧,堰闸系统、弯道减淤,至今滋养着4亿亩良田。而今,当我多次站在流经地,仍能听见历史在砖缝间低语:这条流动的遗产,是中华文明“大一统”的液态丰碑。</p> <p class="ql-block"><b>黄山:奇松云海幻仙都</b></p><p class="ql-block">安徽黄山之行在1982年,当时景区尚未建设索道,游人需凭双腿丈山。从后山云谷寺起步,行至光明顶已暮色夜宿。翌日观日出,云海霞光。再前山下,奇松怪石一路伴行,莲花天都双峰全日开放,至迎客松留宿玉屏楼。第三日登天都峰险径,黄山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美景深深震撼到我。(注:黄山1990年列入世界双遗产。)</p> <p class="ql-block"><b>武夷山:丹壁九曲绕茶香</b></p><p class="ql-block">1985年初访武夷山,我以双足丈量这片灵秀之地。作为中国东南部生物宝库,这里保存着大量孑遗植物,九曲溪畔的峡谷间,丹崖碧水与残垣古刹交织成趣。那些湮没在蕨类中的宋代墙基,仍能触摸到朱子理学在此传播的余温——1世纪汉城村的夯土城墙,恰似穿越时空的文化坐标。1999年申遗成功后,2002年重游时,发现保护与开发已让古建遗址重焕生机,而生物多样性依旧守护着这片"鸟的天堂"。</p> <p class="ql-block"><b>鼓浪屿:琴岛浪击万国风</b></p><p class="ql-block">1990年我初次踏上鼓浪屿这座海上花园。漫步在蜿蜒的龙山路,红砖拱廊的西洋别墅与飞檐翘角的闽南民居错落交织,美国领事馆旧址的科林斯柱廊旁,卖麦芽糖的摊贩正用闽南语吆喝。日光岩下,郑成功屯兵遗址的摩崖石刻与百年历史的教会学校足球场仅一墙之隔,这种时空交叠的魔幻感,恰是历史国际社区最鲜活的注脚。201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我于2019年重访时,申遗成功的鼓浪屿更显庄重。日光岩入口处新设的售票亭取代了当年随意攀爬的土径,但菽庄花园藏海于庭的造园智慧依然如故。</p> <p class="ql-block"><b>桂林山水: 漓江青罗绕玉簪</b></p><p class="ql-block">1991年,乘舟漓江,两岸塔状峰林如青屏列阵,移步易景间窥见大陆型喀斯特的典型风骨——峰丛拔地刺苍穹,溶洞吞云纳幽邃,地下暗河潜行于时光褶皱。2014年夏,当桂林与环江、金佛山共列“中国南方喀斯特”世遗名录时,那方山水早已超越地理范畴,成为地质史诗的活态注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7年首次申报即成功列入6项遗产,之后我的遗产游览目标更加明确,开始了慕名前往祖国自然和文化世界遗产的旅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九寨沟:彩池叠瀑映瑶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九寨沟,这片造物主以地质为笔、时光为墨绘就的奇幻画卷,于199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6年暮春,我有幸踏上这片土地,目睹了地震前它最纯粹的震撼——连绵72000公顷的群山,如巨龙盘踞在海拔4800米的高原之上,孕育出层次分明的森林生态系统。而最令人屏息的,是那由喀斯特锥峰与飞瀑交织的秘境:钙华池如碎玉倾泻,瀑布似银河垂落,每一帧都像被自然精心调色的油画,将“童话世界”的赞誉诠释得淋漓尽致。</span></p> <p class="ql-block"><b>庐山:飞瀑烟云隐谪仙</b></p><p class="ql-block">庐山,这座镌刻着中华文明基因的圣山,于1996年以“文化景观”之名跻身世界遗产之列。2002年盛夏,我循着千年文脉踏入这片云海——东林寺的梵钟与仙人洞的烟霞隔空对话,白鹿洞书院的青石阶上仍回荡着朱熹讲学的余韵。当飞瀑流泉与摩崖石刻共绘一幅山水长卷,当佛道钟声与理学智慧在雾霭中交织,方懂何为“天地大美,人文至境”。</p> <p class="ql-block"><b>西递宏村:黛瓦粉墙映月泉</b></p><p class="ql-block">西递与宏村,这两颗镶嵌在皖南山水间的“明清民居博物馆”,于2000年以“活态文化遗产”之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8年深秋,我踏着青石板走进时光褶皱——马头墙的剪影划破晨雾,月沼的碧水倒映着雕花窗棂,每一块砖瓦都在诉说着徽商“贾而好儒”的传奇。当九曲十八巷的排水系统仍在滋养着百年香樟,当祠堂楹联上的朱子家训与晒秋的辣椒共染夕阳,方懂何为“中国画里的乡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武陵源:峰林拔地入云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武陵源,这片被时光雕琢的砂岩秘境,于1992年以“自然地质奇观”之名叩开世界遗产之门。2009年暮春,我穿行于这片26000公顷的山水画廊——3000座砂岩峰如剑指苍穹,200米高的石柱在云海中若隐若现。金鞭溪的碧水在峡谷间蜿蜒,黄龙洞的钟乳石仍在低语。用一定的体力和坚持,我踏步999级台阶上到天门洞,每一步都是丈量自然与人类的时空对话,在天界之门洗礼心灵。</span></p> <p class="ql-block"><b>龙门石窟:伊阙佛光耀盛唐</b></p><p class="ql-block">当龙门石窟——这列凿刻在伊水两岸的千年佛国画廊,于2000年以“中国石刻艺术巅峰”之名跻身世界文化遗产。2010年盛夏,我驻足于龙门西山的峭壁前:十万尊佛像在赭红色砂岩上低眉含笑,从北魏的“秀骨清像”到盛唐的“丰腴庄严”,十五个世纪的刀锋在这里凝固成信仰的史诗。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以17米高的慈悲俯瞰众生,莲花洞的飞天衣袂仍在飘动,而药方洞的石刻医方,更让佛光与人间烟火在此交汇。当夕阳为宾阳中洞的“帝后礼佛图”镀上金边,方懂何谓“石窟艺术的中国化典范”。</p> <p class="ql-block"><b>平遥古城:晋商票号印沧桑</b></p><p class="ql-block">山西平遥古城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完整展现了汉民族城市的历史风貌。2011年春未,我的山西世界遗产之行,这座2800年历史的古城仍保留着城墙、票号、县衙等原貌,堪称中国古代城市活标本。它是建筑典范,6公里城墙、八卦街巷、400余处明清民居;它是金融摇篮,日升昌票号开创中国近代银行业;它是活态保护,居民与古建共生,延续千年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b>云冈石窟:胡风汉韵刻石魂</b></p><p class="ql-block">山西云冈石窟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它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作为北魏皇家工程,昙曜五窟以严谨的布局和磅礴的气势,开创了中国石窟艺术的新纪元。</p> <p class="ql-block"><b>五台山:五峰如台绕梵音</b></p><p class="ql-block">山西五台山200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浓郁的佛教文化闻名海内外。五台山保存有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五台山由五座台顶组成,珠联璧合地将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典型地将对佛的崇信凝结在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完美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成为持续1600余年的佛教文殊信仰中心——一种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b>丽江古城:古巷清流绕瓦檐</b></p><p class="ql-block">云南丽江古城作为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活态古城,在2011年深秋的探访中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时空交融之美。这座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巧妙地将军事防御、商贸枢纽与险峻地形完美结合,完整保留了宋元以来纳西族与多民族共生的建筑风貌。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土木建筑群,既融合了汉、藏、白族的建筑智慧,又保持着纳西族三坊一照壁的独特格局。更令人称奇的是至今仍在运转的古老供水系统——由玉泉水分流而成的九眼井网络,既体现了以水为脉的城建哲学,又成就了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东方威尼斯景致。</p> <p class="ql-block"><b>南方喀斯特: 峰丛天坑隐暗河</b></p><p class="ql-block">2007年,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贵州、重庆)以“无与伦比的多样性”跻身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湿润热带至亚热带喀斯特景观的巅峰范例。这片土地以三种截然不同的地貌美学,书写着地球的亿万年史诗。</p> <p class="ql-block">2011年10月首访云南石林。剑状、柱状喀斯特如百万柄利刃刺破苍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石林博物馆”。它是全球石林地貌的终极参照,更是喀斯特地质学的“模式标本”。</p> <p class="ql-block">2019年9月再访贵州荔波。锥状峰丛与翡翠般的洼地森林交织,形成“水上喀斯特”的生态奇观。这里不仅是地貌的盛宴,更是生物多样性的绿色圣殿。</p>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探访重庆武隆。天生三桥横跨天坑,地缝切割出地下迷宫,立体喀斯特在此完成“三维交响曲”。武隆以“地球裂缝”的震撼,为世界遗产名录再添一枚地质勋章。从石林的锋芒到荔波的柔绿,再到武隆的险峻,中国南方喀斯特以三种维度、三种性格,诠释了自然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它不仅是地质学的教科书,更是人类与自然对话的永恒坐标。</p> <p class="ql-block"><b>三江并流:雪峰深峡汇三龙</b></p><p class="ql-block">云南三江并流作为2003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地质奇观,在2011年深秋的探访中展现出令人震撼的立体生态画卷。这片170万公顷的保护区浓缩了亚洲三大河流的壮阔——金沙江、怒江与澜沧江如三柄利刃劈开横断山脉,在海拔3000米的峡谷中平行奔涌600公里,两岸6000米以上的雪峰上仍保留着第四纪冰川的刻痕。作为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与气候实验室,这里垂直落差达4000米的立体空间里,同时孕育着寒温带针叶林到热带季雨林的8种地貌类型,堪称地质教科书上的活体篇章。</p> <p class="ql-block"><b>秦始皇陵:幽宫深锁镇乾坤</b></p><p class="ql-block">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公元前3世纪中国第一个统一帝国的永恒见证。若非1974年的偶然发现,这支由8000余件陶俑组成的庞大军阵仍将沉睡地下。这些与真人等高的陶俑以惊人的写实主义手法,再现了秦军精锐的威严阵势,每尊俑的面部特征、铠甲纹饰均独一无二。陵墓核心的封土堆下,仿照秦都咸阳布局的宏大地下宫殿群尚未完全发掘。战车、兵器与陶俑组成的军阵,不仅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研究秦代军事、科技与文化的无价宝库。2012年春,当我站在一号坑前,那些跨越2200年的陶土武士,依然以凝固的阵列诉说着始皇帝横扫六合的雄心。</p> <p class="ql-block"><b>丝绸之路:驼铃古道连西域</b></p><p class="ql-block">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是2014年列入世遗的商贸文明通道,东起汉唐长安/洛阳,西至中亚七河流域,全长5000公里。这条廊道穿越河西走廊,分南北两路横跨天山,连接欧亚大陆两大文明中心。现存33处跨越时空的遗产明珠——从大明宫与碎叶城的帝国宫殿,到克孜尔石窟的佛教艺术瑰宝;从嘉峪关的军事防御体系,到撒马尔罕的粟特商队驿站。遗址包括都城、驿站、石窟等,见证了丝绸之路上商贸、宗教与文化的千年交融。</p> <p class="ql-block"><b>三清山:花岗峰林幻蓬莱</b></p><p class="ql-block">江西三清山作为2008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地质奇观,在2012年秋的探访中展现出令人屏息的景观美学。这片浓缩的天地里,花岗岩石柱如神工雕琢,造型石与植被交织成画,云海瞬息万变,构成西太平洋边缘最壮丽的花岗岩画卷。中外地质学家盛赞其为山水艺术的天然模本,每一处峰峦都是凝固的诗行。</p> <p class="ql-block"><b>丹霞地貌:赤城千嶂竞峥嵘</b></p><p class="ql-block">2010年,中国丹霞以“赤壁丹崖”的壮美画卷叩开世界自然遗产之门,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六地联袂入选。这片横跨中国西南亚热带的红色地貌,是陆相砂砾岩经亿万年内力抬升与外力雕琢的杰作——峭壁如焰,岩柱擎天,沟壑间飞瀑流银,峡谷中藏匿着400余种珍稀生灵的绿洲。</p> <p class="ql-block">2012年深秋,我踏足江西龙虎山。乘竹筏顺泸溪河而下,两岸赭色崖壁倒映碧波,恍若穿行于水墨长卷。悬棺崖葬之谜与道教祖庭的香火,更让这片地质奇观平添人文厚重。丹霞之美,在自然与文明的交响中永恒。</p> <p class="ql-block"><b>敦煌莫高窟:飞天舞壁越千年</b></p><p class="ql-block">甘肃敦煌莫高窟作为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丝路明珠,在2013年深秋亲临其境时,触摸到的不仅是彩塑壁画,更是活化的历史教科书,震撼人心的千年文明画卷。这座开凿于鸣沙山东麓的492个洞窟群,既是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咽喉,更是佛教艺术东传的活态博物馆。从北凉到元代的千年营造史里,飞天衣袂飘过45万平方米的壁画,2400余尊彩塑在砂砾岩壁上凝固成永恒——既有龟兹风格的青绿山水,又融汇中原工笔的细腻神韵,它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物质载体。</p> <p class="ql-block">2018年卸下工作的责任,成为时间自由人后,对世界遗产这一祖先馈赠的礼物,有了更深的了解欲望。那些曾只存在于梦寐以求的世界遗产地,如今都成了我旅行清单上的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b>福建土楼:夯土环楼聚客家</b></p><p class="ql-block">福建土楼作为200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东方城堡,在2019年暮春的探访中展现出震撼人心的建筑史诗。这些散布于闽西南山区的46座圆形土楼群,既是客家人抵御山匪的军事堡垒,又是聚族而居的活态宗祠——夯土墙内藏着中原南迁的家族记忆,环形屋檐下回荡着耕读传家的儒家训诫。当晨雾从梯田升起,振成楼的太极阴阳双圆与大地共鸣,承启楼四环相套的同心圆暗合天象,而裕昌楼七百年的歪斜木柱更诠释着与自然和解的生存智慧。在永定土楼斑驳的墙垣间,触摸的不只是生土建筑的奇迹,更是中国人天人合一宇宙观的立体注解。</p> <p class="ql-block"><b>梵净山:云巅上的生命史诗</b></p><p class="ql-block">2018年7月,当贵州梵净山被镌刻进世界遗产名录的那一刻,这座武陵山脉的孤峰便成了生态朝圣者的终极图腾。2019年夏未,我踏入这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中亚热带孤岛”的秘境。这里是垂直气候带的活体标本,从山麓的常绿阔叶林到山顶的灌丛草甸,四个气候带如年轮般层层递进;站在蘑菇石前,看乳白色的云雾在原始森林间流淌、聚散,恍若时间在此凝固成液态。身临其境能读懂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深意:梵净山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更是自然与文明对话的永恒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b>新疆天山:雪莲绽放映瑶池</b></p><p class="ql-block">2013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天山,横亘中亚的生态脊梁——东起哈密戈壁的灼热,西抵克孜勒库姆沙漠的荒芜,却在垂直海拔间撕裂时空,雪线之上是永恒的寒寂,河谷之中涌动着湿润的绿意。这里是大自然最极端的调色盘,同一座山体,北坡云杉如墨染林海,南坡荒漠草甸铺展至天际。</p> <p class="ql-block">2021年盛夏,我踏入这片地质与生物共演的剧场。当烈日与冰川、荒凉与葱郁在视野中碰撞,才懂得天山为何被称作“自然造物的神迹”。</p> <p class="ql-block"><b>红河哈尼梯田: 天阶云稻接霞晖</b></p><p class="ql-block">2013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哈尼梯田,是哀牢山腰悬挂的3700级天梯。2023年春我站在哈尼族用1300年光阴雕琢的农耕文明结晶面前,惊叹他们以草木为墨、山石为砚,将沟渠化作银线,将梯田织成明镜,构建起森林涵养水源、村寨居中而居、梯田依势而作、水系循环滋养的四素同构生态奇观。当晨雾漫过镜面般的田畴,这片仍在呼吸的活态遗产,以"山-水-林-田-村"的生态循环系统,证明了传统生态智慧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b>神农架:秘境深林藏野人</b></p><p class="ql-block">2016年,神农架以北半球中纬度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标本列入世界自然遗产。这片横亘于长江与汉水之间的秘境,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垂直自然带谱——从海拔398米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3105米的箭竹林苔原,如同被折叠的生态万花筒,记录着第四纪冰川时期的生命密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的探访,恰似一场穿越地质年代的对话:金丝猴在冷杉林间腾跃,珙桐花如白鸽掠过云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其填补世界遗产名录的生态拼图,而今日的每一片落叶,仍在续写野人传说之外的进化史诗——这里不仅是华中屋脊,更是地球留给后人的自然启示录。</p> <p class="ql-block"><b>峨眉山-乐山大佛:金顶佛光现云海</b></p><p class="ql-block">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以佛国仙山与摩崖造像的旷世奇观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这座海拔3099米的佛教圣山,自东汉永平年间(公元1世纪)建起中国首座佛寺普光殿,便以四大菩萨道场之尊,在云海与金顶间铺就一条信仰与自然共生的朝圣之路——万年寺的晨钟与乐山大佛的江涛,共同谱写着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p> <p class="ql-block">2023年重阳登临金顶,恰似穿越时空的信仰对话:十方普贤圣像在佛光中若隐若现,云海翻滚如《华严经》所述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其人类文明与自然奇迹的完美结晶,而今日的每一级石阶,仍回荡着一花一世界的禅意。</p> <p class="ql-block"><b>青城山-都江堰:幽甲天下道自然,宝瓶分水润天府</b></p><p class="ql-block">2000年,青城山-都江堰以道教祖庭与水利史诗的共生典范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23年秋我们来到这座海拔1260米的洞天福地,自东汉张陵创立天师道以来,便以幽甲天下之姿,在后山五龙沟的飞瀑与前山建福宫的唐风间,演绎着道法自然的终极哲思——晨曦中的古观云涌,恰似《道德经》上善若水的具象化呈现。</p> <p class="ql-block">而都江堰的壮阔,则与青城山的灵秀遥相呼应:公元前256年,李冰父子以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智慧,在岷江上铸就这座活态水利博物馆。鱼嘴分江的千年巧思,至今仍灌溉着成都平原的沃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范式,而今日的每一块卧铁,仍在诉说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真谛。</p> <p class="ql-block"><b>泰山:岱宗绝顶接天门</b></p><p class="ql-block">1987年12月,泰山以“天地神人共铸的文明圣境”跻身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这座海拔1545米的东方神岳,自秦汉以降便是帝王“封禅告天”的圣地,近两千年的香火与石刻,将人文的厚重与自然的雄奇熔铸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哲思,杜甫“一览众山小”的壮怀,皆在此间升华为民族的集体记忆。</p> <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的登顶之旅,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朝圣:拂晓时分的十八盘云海,如巨龙蜿蜒于峭壁之间;玉皇顶的旭日破晓,恍若历代帝王与天地对话的余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其“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而今日的每一级石阶,仍回响着“重于泰山”的文化脉动。</p> <p class="ql-block"><b>曲阜三孔:圣殿巍巍道脉长</b></p><p class="ql-block">1994年,曲阜孔庙、孔林、孔府以中国儒家文化的精神原乡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座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东方圣城,是孔子杏坛设教的起点,更是以礼传世、以文立国的文明火种——从大成殿的九脊重檐到孔林十万株古柏,每一处建筑与草木都镌刻着仁义礼智信的儒家密码。</p> <p class="ql-block">2024年的跨文化朝圣之旅颇具深意:先于河内文庙触摸儒学在东南亚的根系,旋即奔赴曲阜寻根。当站在奎文阁斑驳的碑刻前,仿佛能听见《论语》穿越两千五百年的回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其人类文明轴心时代的活化石,而今日的每一方砖石,仍在诠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普世智慧。</p> <p class="ql-block"><b>避暑山庄: 山庄揽胜纳乾坤</b></p><p class="ql-block">1994年,承德避暑山庄以“中国古典园林的巅峰之作”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座始建于1703年的夏宫,历经康乾盛世89年营建,终成占地564公顷的皇家园林博物馆——汉式宫殿的庄重、藏传寺庙的瑰丽、江南园林的婉约,与塞外湖泊、草原、松林浑然天成,堪称“移天缩地入君怀”的造园奇迹。</p> <p class="ql-block">2024年酷暑的探访,恰似一场时空交错的仪式:漫步澹泊敬诚殿楠木香中,可触摸清代帝王“一座山庄,半部清史”的治国谋略;驻足普陀宗乘之庙的红台金顶,能听见多民族信仰在此共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其“见证封建王朝最后的辉煌”,而今日的每一块青砖,仍在诉说“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王朝智慧。</p> <p class="ql-block"><b>大足石刻:宝顶禅锋刻世情</b></p><p class="ql-block">1999年12月,重庆大足石刻以“天才的艺术杰作”之誉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座始建于初唐的佛教艺术宝库,历经唐末五代沉淀,至两宋时期达至鼎盛,以规模之宏大、雕刻之精绝、题材之广博、保存之完好,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盛赞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无可替代”,而亲临者更会震撼于十万尊造像所构建的信仰与美学宇宙。</p>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的探访,将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从宝顶山“牧牛图”的禅意生活,到北山“转轮经藏窟”的繁复庄严,每一刀斧痕皆诉说着宋人对极乐世界的想象。这里不仅是石刻艺术的集大成者,更是一部刻在崖壁上的文明史诗。</p> <p class="ql-block"><b>黄渤海候鸟栖息地: 鹤影滩涂映夕晖</b></p><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涵盖上海崇明东滩、山东黄河口、河北南大港、辽宁蛇岛—老铁山及鸭绿江口五大区域。这片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EAAF)的核心枢纽,为45种濒危鸟类及数百万迁徙水鸟提供关键栖息地,被誉为全球候鸟的“生命加油站”。从家门口的崇明东滩到鸭绿江口,五处遗产地共同守护着这条生态廊道,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山河远阔,文明绵长。每一次出发,都是对生命的致敬;每一程归来,皆是崭新的篇章。世界遗产地的故事,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