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京大屠杀是1937年12月至1938年初侵华日军在南京实施的系统性暴行,据战后统计,遇难人数超过30万。这一事件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集体创伤,更被国际史学界与奥斯维辛集中营、广岛长崎核爆并称为二战三大惨案。为铭记历史、警示未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于1985年建成,其建筑象征、历史还原与国际教育功能,构成了多维度的记忆载体。</p> <p class="ql-block">《家破人亡》这是一尊十余米高的主题雕塑,塑造了一位被凌辱、悲痛至极的母亲,她无力地托着蒙难的儿子,向着苍天呼号。她是千千万万受难家庭的代表,也是蒙难的祖国母亲之象征,唤起人们对南京大屠杀中家破人亡悲剧的沉痛记忆。</p> <p class="ql-block">《逃难》共有 10 组 21 个人物,人物尺寸近乎真人,包括妇女、儿童、老人、知识分子、普通市民、僧人逃难等典型场景,再现了南京大屠杀时人们逃难时的惨烈场景,警示世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p> <p class="ql-block">《冤魂呐喊》以劈开的山形寓意破碎的祖国河山,右侧三角形直指苍穹,塑造了呐喊的冤魂,左侧三角形以浮雕表现平民被屠戮的场面,它是冤屈的呼号,也是正义的吼声,传达出对战争暴行的愤怒和对和平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展陈内容分别是南京沦陷前的中国形势、日军进犯南京与南京保卫战、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人道主义救援、世界所了解的事实与日本的掩饰、大屠杀后的南京、战后调查与审判、人类记忆和平愿景,展出 2000 多张照片、900 多件文物,展示南京大屠杀这一人类浩劫、全人类的共同记忆,以及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p> <p class="ql-block">南京大屠杀是1937年12月至1938年初侵华日军在南京实施的系统性暴行,据战后统计,遇难人数超过30万。</p> <p class="ql-block">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暴行罄竹难书,并永远地釘在历史恥辱柱上。这里是部分展板和照片。有些展陈由于过于残暴血醒, 未让拍照。特别是万人坑展馆(正式名称为 “遇难同胞遗骨陈列馆”)是纪念馆核心展区之一,其历史背景与事件史实是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这段血泪历史最直接、最震撼的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1937年11月,约翰·拉贝等20多位外籍人士组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收容保护25万多名中国人。约翰·拉贝记录的《拉贝日记》成为重要史料,其孙托马斯·拉贝后捐赠日记原稿并出版相关书籍。</p> <p class="ql-block">日本政府承认日军在南京存在杀害非战斗人员和掠夺行为,但称受害者具体人数难以认定;通过教科书将南京大屠杀弱化为“南京事件”,删除遇难人数、暴行照片等关键信息;右翼政客公开否认屠杀,污蔑大屠杀是虚构宣传。</p><p class="ql-block">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不仅是记忆的容器,更是历史研究的实证平台。通过多维度、多来源的证据体系构建,纪念馆以交叉验证的史料网络、实物与数字并存的展陈逻辑,以及前沿技术赋能的记忆工程,将30万遇难者的个体悲剧转化为不容篡改的集体记忆。</p> <p class="ql-block">日军为掩盖其血腥罪行,采用集体掩埋、焚烧、抛尸长江等方式处理遇难者遗体。其中,集体掩埋是日军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 他们将大量遇难者遗体集中抛入预先挖掘的深坑、池塘、沟渠或废弃矿坑中,这些掩埋点后来被统称为 “万人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的 “万人坑” 遗址,正是当年日军集体掩埋遇难同胞遗体的重要地点之一(位于纪念馆馆区范围内,是经考古发掘后原地保护的历史遗存)。</p><p class="ql-block">在通往“万人坑”遗址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由于“万人坑”馆内不让拍照。这里做一个简单的文字介绍。</p><p class="ql-block">“万人坑”馆内主要展出遇难同胞遗骨现场。这是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最有效的最直接的实证。</p><p class="ql-block">• 历史照片: 1937-1938 年期间,国际安全区成员(如约翰・拉贝、乔治・费奇)、中外记者拍摄的日军集体掩埋遇难者遗体的照片,以及战后国民政府调查 “万人坑” 遗址时的影像资料,直观呈现 “万人坑” 的形成过程。</p><p class="ql-block">• 幸存者证言:通过文字、影像等形式,展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如夏淑琴、常志强等)对日军集体屠杀、掩埋遇难者的回忆,例如 “看到日军把大批老百姓赶到坑边,开枪扫射后推入坑中” 等细节,与遗骨遗址相互印证。</p><p class="ql-block"> • 考古报告与学术研究:展示专业机构对 “万人坑” 遗骨的鉴定报告(如骨骼年代测定、创伤类型分析),以及历史学者对南京大屠杀期间 “万人坑” 数量、分布的研究成果(据考证,南京地区当年的 “万人坑” 遗址超过 20 处,纪念馆内的遗址是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家公祭</p> <p class="ql-block">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国家进行公祭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戳的死难者。</p> <p class="ql-block">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最后广场上耸立着名为《和平》的雕塑,由手托和平鸽的母亲与期盼和平的儿童组成。它通过艺术形式传达了中国人民对战争的谴责与对和平的向往。雕塑总高30米,寓意纪念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30万同胞,提醒后人珍惜和平。</p> <p class="ql-block">总结与当代启示</p><p class="ql-block">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基于四大证据链的30万遇难者数据考证(尸体掩埋记录、法庭判决、慈善机构统计及日军部队档案)已形成“证据闭环”,被国际史学界广泛引用。纪念馆的“三角证据框架”(加害者自述、第三方见证与受害者证词)实现了“历史细节的微观互证”,有效消解了日本右翼“数据夸大论”的质疑。</p><p class="ql-block">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正如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彼得所说:“南京大屠杀的暴行超出文明底线,这一展览教会年轻人理解和平的珍贵” 。</p><p class="ql-block">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民族创伤转化为具有全球意义的和平教育资源,为战争记忆的当代转化提供了范式性样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