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三陈”:从唐碑残字到宋桥金鱼的巴蜀传奇

白刚

<p class="ql-block">据统计,中国历代文状元共计532人(隋代未计入),其中四川籍25人,南部籍占3人(陈尧叟、陈尧咨、冯涓),而南部籍进士更达162人。南部大桥镇(古新井县)陈氏家族“一门二相两状元”的传奇,更是传为千古佳话。作为“三陈故里”,大桥镇文物古迹丰富,逍遥观摩崖造像、漱玉岩石刻、金鱼桥、思乡井、禹王宫、瑞笋堂、龙泉寺、韫玉岩等名胜至今保存完好,为宣传和打造“三陈故里”文化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历史根基。</p><p class="ql-block"> 一、入蜀开基:陈氏家族的扎根之源</p><p class="ql-block">公元907年唐亡后,山西太原书记官陈翔随军入蜀。因劝谏王建勿称帝,他被贬为新井县令,后辞官定居西水县,成为陈氏家族迁入南部的始祖。如今,大桥小学旁仍留存“唐新井令陈公翔府君之神道”碑,见证着家族入蜀的起点。</p><p class="ql-block">二、鼎盛时期:“一门二相两状元”的教育奇迹</p><p class="ql-block">陈氏家族的巅峰始于第四代陈省华。这位以“教子严而有方”闻名的父亲,在北宋初年创造了教育传奇:三个儿子中,两人成状元、一人为进士,两人拜相、一人为将。2010年底出版的《南充市志》“人物传”中明确记载:长子陈尧叟于端拱二年状元及第,官至宰相;次子陈尧佐进士出身,最终官居宰相;三子陈尧咨更是传奇,不仅是咸平三年状元,还以武职任节度使。父子四人同朝为官,成就了“一门二相两状元”的千古佳话。</p><p class="ql-block">在南部县大桥镇,陈省华的教子轶事至今流传。传说他每日黎明即起,要求三个儿子在院中古柏下诵读经史,傍晚则需复述当日所学。这种近乎苛刻的教育方式,造就了陈氏三兄弟“文章经国,武略安邦”的卓越才能。</p><p class="ql-block">三、故里遗存:承载家风的历史印记</p><p class="ql-block">瑞笋堂:坐落于今南部县大桥镇新井社区瑞笋湾,前临三陈祖坟,由前后两进院落组成,为清代建筑。堂因“瑞笋”得名——湾内天然挺立三株石笋,据道光版《陈氏族谱》载:“先祖下葬时,天降鸿雨七日,地生瑞笋三根,兄弟状元将相跌出”清川北道尹黎学锦题“三状元瑞笋处”,原碑今存大桥镇金鱼山三陈祠中。</p><p class="ql-block">清李允修曾于此赋《三元石笋》诗:“间气三枝秀,幽岩胜迹留。科名成鼎足,伯季应鳌头”。陈氏家族立训“不求金玉贵,但愿子孙贤”,辅以“十六戒、十六议、十六务”之家规,瑞笋堂即其传承家风家教之所。整座院落格局完整,风格质朴,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陈氏祠堂:位于大桥镇新井社区瑞笋湾,为清代建筑,现仅存中心间,面阔约5米,为历代祭祀陈氏之地。大门两侧刻有对联:地结三元一门衍庆,家藏八字千古流芳。“三元”:因“状元”为科第之极、“宰相”为人臣之极品,乡人合称陈氏兄弟为“一门三元”,遂以“三元”颂其家声,故联云“地结三元一门衍庆”;“家藏八字”指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个字体现了儒家传统伦理道德,是陈氏家族用以教化子孙、维系家风的根本准则,因而“家藏八字”寓意这些家训代代相传,千古流芳。落款里的“吕仙”就是民间尊称的吕洞宾(字洞宾,号纯阳子),道教八仙之一,在南部县一带的传说中,吕洞宾曾显迹留诗,后人为纪其仙迹,遂把题联署款写作“吕仙”,并非真的由吕洞宾亲笔,而是一种敬仙的传统做法。现为文物保护点。</p><p class="ql-block">金鱼桥:位于大桥镇卫生院附近,是古蜀道金牛道支道(阆中至成都)上的必经之路。其得名与陈尧咨的典故相关:陈尧咨善射(事载欧阳修《卖油翁》),少年及第入朝为官,任荆南知府期满归家后,母亲冯太夫人问及其政绩,他答以“常于宴会上表演射箭,宾客无不佩服”。冯太夫人怒斥其“不勤政爱民,专炫技艺”,不符合父亲教诲,盛怒之下举拐杖击打,击碎了陈尧咨佩戴的金鱼饰品,“金鱼桥”由此得名。为纪念陈母教子有方,人们在桥头建“金鱼亭”,清道光年间所立《金鱼亭碑记》印证了这一故事。道光二十九年,南部县令李澍作《金鱼桃浪》二首颂扬此事;清嘉庆十六年(1811),川北道尹黎学锦题写“陈母杖坠金鱼处”石碑立于桥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赵冬梅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所做的系列讲座《千年一笔谈》里,专门用一集来讲陈尧咨母亲“杖碎金鱼”的故事,该桥现为文物保护点。</p><p class="ql-block">漱玉岩: 漱玉岩位于今南部县大桥镇古新井县境,因洞顶终年滴水不竭,飞泉如帘、迸珠溅玉而得名。自宋以来,即为“三陈故里”核心胜迹:县志明载,北宋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曾在此读书,故民间又呼“读书岩”。相传历代名人过化留踪——南部马涓(状元)、蒲宗孟,以及北宋宰相寇准,皆曾游历于此。岩前原有光绪十六年保宁知府王树汉题“宋三陈先生读书处”碑(现存于金鱼山三陈祠中)。</p><p class="ql-block">岩洞通长约45米,高3.5米,深3—9米。洞顶双钩镌刻“漱玉岩”三大字,字体遒劲;后壁及侧壁则分布南宋石刻二十幅,凡千余字,年号可辨“绍兴”“隆兴”“乾道”“淳熙”,均系当时文人雅士登临抒怀之作。眉山黄登礼、杨异悚等北宋诗人诗句亦清晰如新。据题刻与旁证,岩内又曾为毌丘氏旧居与游赏之所。</p><p class="ql-block">更为奇者,岩右一泓清泉自石罅中渗滴,澄澈甘冽。相传凡饮此水者,家中读书儿郎必平添慧根,早日成材、金榜题名。是以每岁清明节前后,四方士庶携壶挈瓶,云集岩畔“抢水”祈福,久而久之形成“抢水节”——鼓乐喧阗,彩幡摇曳,人持瓶罐,争汲甘霖,遂成邑里一大风俗。</p><p class="ql-block">2004年漱玉岩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升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思乡井:思乡井位于大桥镇人民政府院内,历史悠久。相传陈氏三兄弟奉旨进京为官,迎母冯氏同往。冯氏久居汴京,思念故里,日渐憔悴。三兄弟遂于家乡掘井,每日以车载此井水送至京师供母饮用。冯氏饮后精神渐复,终享高寿。后人因名“思乡井”,并立碑纪之(碑已毁)。井畔旧有龙桥,为当年运水启行之处,故老相传“龙桥古井万万年”,列为新井故城八景之一;后因大升公路建设,桥身平移至大桥国土所阶沿下,今已填埋。</p><p class="ql-block">井水旱不涸、涝不溢,甘冽如饴,被视为陈氏家族孝悌家风的活证;又因“思乡水”寓含“思亲念本”之意,每届抢水节,乡人亦至此汲水,祈愿父母康健、消灾延寿。今井完好,列为文物保护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