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京城里有好几座白塔。每一次看到白塔,总感觉其中藏着什么奥秘?裹着什么历史?彰显什么寓意?想了解它的历史,想知道它为什么修建成这个样子、更像弄明白它的内涵......</p> <b>1. 北海白塔 (位于北海公园内)</b><div> 这是北京最负盛名、最为人熟知的白塔,堪称北海公园乃至老北京城的视觉中心。<b></b></div> <b>历史: </b><div> 建于清初顺治八年(1651年)。当时,顺治皇帝应西藏喇嘛恼木汗的请求,在元代广寒殿的旧址上修建了这座白塔和永安寺,故全称“永安寺白塔”。建塔既有宗教意义,也为了“镇王气”,保佑江山永固。</div> <b>建筑风格:</b><div> 这是一座典型的藏式喇嘛塔。由塔基、塔身、相轮(“十三天”)和华盖(天盘、地盘)、塔刹(宝顶)组成。<br>塔高: 35.9米。<br>塔身: 为覆钵式,俗称“宝瓶塔身”,简洁雄伟。<br>颜色: 通体洁白,象征着清净与圣洁。<br></div> <b>文化意义与景观:</b><br> 它是“三山五园” 皇家园林景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br> 站在白塔脚下,可以俯瞰整个北海和中南海,视野极佳。<br>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中唱到的“白塔”,指的就是北海白塔。它因此成为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br> <b>2. 妙应寺白塔 (位于妙应寺,俗称“白塔寺”)</b><div> 这座白塔比北海白塔历史更为悠久,是元大都遗存下来的重要标志性建筑。<b></b></div> <b>历史:</b><div> 建于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由元世祖忽必烈敕令修建,聘请了尼泊尔著名的工艺家阿尼哥参与设计和建造。历时8年才建成。寺庙原名“大圣寿万安寺”,在元代是皇家寺院。明代天顺年间改称“妙应寺”,但因白塔名声太响,民间俗称“白塔寺”。</div> 建筑风格: 同样为藏式喇嘛塔,但体量更大,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喇嘛塔。<br> 塔高: 50.9米。<br> 特色: 其造型源自古印度的窣堵坡,塔基是巨大的须弥座,塔身粗壮稳重。塔刹的鎏金华盖(天盘)和小塔形宝顶非常精美。<br> <b>文化意义:</b><br> 它是元大都城保存至今的重要遗迹,见证了北京作为全国都城的历史。<br> 它是中尼两国文化交流的见证,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主持修建,意义非凡。<br> 如今,“白塔寺”周边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街区,是北京市民和游客喜爱的休闲打卡地。你可以绕塔祈福,也可以在旁边的胡同咖啡馆屋顶欣赏白塔的雄姿。<br> <b>3. 西黄寺清净化城塔 (位于西黄寺博物馆)</b><div><b> </b>这座白塔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在北京的极高等级的圣迹,其历史地位与艺术价值可与妙应寺白塔媲美,但更为隐秘和特殊。</div> <b>历史:</b><div><b></b> 西黄寺与东黄寺并称“黄寺”,始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是顺治皇帝为迎接五世达赖喇嘛 进京朝觐而特地修建的驻锡之地,自此成为达赖喇嘛和班禅大师来京的驻地和重要的藏传佛教中心。<br>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皇帝为纪念在此圆寂的六世班禅大师,敕建了这座“清净化城塔”作为他的衣冠冢,并环绕塔院修建了精美的建筑。<br></div> <b>建筑风格:</b><br> 主塔: 中央主塔为高大的藏式覆钵白塔,建于高大的汉白玉金刚座上。<br> 组合瑰宝: 其最独特和珍贵之处在于汉、藏、印三种建筑风格的完美融合。<br> 汉式风格: 塔院是仿照印度佛陀迦耶金刚宝座形式而建,但牌坊、碑亭、护塔石兽等都是典型的汉式建筑。<br> 藏式风格: 中央主塔为藏式白塔。<br> 印度风格: 四角陪塔为印度式的八角经幢塔。<br> <b>艺术巅峰</b>: 整组建筑通体由汉白玉砌成,雕刻极其精美繁复(如佛教故事、云纹、卷草纹),代表了清代鼎盛期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b>北京白塔之冠</b>”。<br> <p class="ql-block">(北三环中路,北京出版集团12A层,可以鸟瞰西黄寺)</p> <b>文化意义:</b><br> 民族团结的象征: 它是清代中央政权与西藏地方政教领袖友好关系的直接物证,具有极其重大的政治和历史意义。<br> 藏传佛教圣地: 是格鲁派在北京的最高级别宗教圣地之一。<br> 建筑艺术孤品: 其“三式合一”的建筑风格在北京独一无二。<br> <b> 在北京,还有好几座“白塔”,之所以用引号,在于专家认为它的颜色是白塔,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白塔,此白塔非彼白塔。</b> <b>1.大觉寺迦陵禅师舍利塔</b><div><b> </b>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大觉寺内。进入寺院后,穿过主要殿堂,在寺院的最高处、最深处,位于一个幽静独立的小院中。<b><br></b><div><br></div></div> <b>历史与功能:</b><br> 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清代雍正皇帝为其敬重的迦陵禅师(音释)建造的舍利塔。迦陵禅师曾是柏林寺(另一座皇家寺院)的住持,并担任过雍正帝的佛法老师,对雍正影响很大,后因故被逐,圆寂于江西。雍正即位后,为其平反并追封,并修建了此塔以安葬其舍利。<br> 因此,这是一座墓塔,而非祈福或象征性的佛塔。 <b>建筑风格:</b><br> 形制: 它是一座藏式覆钵塔(喇嘛塔),与北海白塔属同一种类,但规模小很多,且更具墓塔的形制。<br> 材质与颜色: 塔身通体由青白石砌成,经年累月后呈现出一种灰白色或青白色,而非北海白塔那样耀眼的白。这是人们通常不称其为“白塔”而直呼其名的主要原因。<br> 精美雕刻: 塔的基座(须弥座)雕刻有精美的莲花、卷草等花纹,工艺精湛,体现了皇家建筑的规格。<br> <b>文化意义与景观:</b><br> 历史见证: 它见证了清代皇室与佛教(特别是禅宗)的密切关系,以及雍正皇帝与迦陵禅师之间一段复杂的历史。<br> 清幽之境: 这座塔所在的位置是大觉寺的至高点,环境非常清幽,古松掩映,远离前殿的喧闹,给人一种超然尘外的静谧感,非常适合静思。<br> 对于了解清代佛教史和古建筑的人来说,这是一处必看的景点。<br> 为什么它不广为人知为“白塔”?<br> 1. 颜色差异: 其青灰色的石质与北海白塔等通体洁白的塔观感不同。<br> 2. 功能属性: 它首先是一座墓塔,功能性与作为城市地标或祈福建筑的北海白塔、妙应寺白塔不同。<br> 3. 知名度被掩盖: 大觉寺本身有更耀眼的名片——千年银杏树(秋季堪称京城一绝)、辽代古碑、明清玉兰和潺潺泉水,这些景观的知名度远远超过了这座后山的古塔。<br> <b>2.碧云寺金刚宝座塔</b><div>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公园北侧,碧云寺的最深处。当人们提到“碧云寺里的白塔”时,通常是一种外观上的通俗叫法。严格来说,它更准确、更尊贵的名称是 “碧云寺金刚宝座塔” 。<b></b></div> <b>历史与功能:</b><br> 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br> 它的建造仿照了北京真觉寺(五塔寺)的金刚宝座塔形制,但规模更大,雕刻更繁复。<br> 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后,其灵柩曾暂厝于塔前的普明妙觉殿。移灵南京紫金山后,将其衣帽葬于塔内,作为衣冠冢。因此,这座塔也具有了重要的近代革命纪念意义。<br> <b>建筑风格(为何它不是普通的“白塔”)</b>:<br> “金刚宝座”式: 这种塔源于古代印度的佛教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在一个高大的基座(宝座)上建造五座小塔,分别代表佛教密宗中的“五方佛”。<br> 材质: 通体采用汉白玉石材雕刻砌筑而成,洁白无瑕,远看确实容易被认为是“白塔”。<br> 结构:<br> 高大基座: 塔基为巨大的方形宝座,高约34.7米,分为三层,内部有螺旋石梯可直达顶部。<br> 五塔林立: 宝座顶上建有五座十三层密檐式方塔(一大四小)和两座喇嘛塔(小圆塔)。<div> 精美雕刻: 整座塔可谓是一件巨大的石雕艺术品。宝座周身布满了极其精细的浮雕,包括佛像、天王力士、龙凤、云纹、狮象以及各种佛教法器,堪称清代石雕艺术的巅峰之作。<br></div> <b>文化意义与景观:</b><br> 建筑艺术瑰宝: 它是汉、藏、印多种建筑风格完美融合的典范,代表了清代皇家建筑的极高水准。<br> 重要的纪念地: 作为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它是海内外华人瞻仰革命先驱的重要场所。<br> 绝佳观景台: 登上塔顶,可以远眺香山和北京西部的景色,视野极为开阔。<br><div> <b> 碧云寺内的塔,并不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白塔”,而是一座汉白玉制成的“金刚宝座塔”。尽管它通体洁白,但在佛教建筑中,“金刚宝座塔”是一种与“覆钵式白塔(喇嘛塔)”完全不同的特殊形制。</b></div> <b>真觉寺金刚宝座塔(五塔寺塔)</b><div>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五塔寺村24号(北京动物园北侧)。现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所在地。<b></b></div> <b>历史:</b><br> 始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其建造源于永乐年间(1413年左右),印度高僧室利沙(班迪达)向明成祖朱棣进献了五尊金佛和金刚宝座塔的图纸(即印度佛陀迦耶精舍的模型)。<br> 朱棣下旨建寺造塔,但塔直到其曾孙明宪宗时期才最终建成。<br> 名称由来: 因其宝座上的五座小塔,民间俗称“五塔寺”,其本名“真觉寺”反而少有人知。<br> <b>建筑风格与价值:</b><br> “金刚宝座”式鼻祖: 它是中国最早按照印度“佛陀迦耶”形制建造的金刚宝座塔,开创了此种塔式的先河,后建的北京碧云寺塔、西黄寺清净化城塔、云南妙湛寺塔等均受其影响。<br> 精美的石雕艺术: 整座塔用砖和汉白玉石砌筑而成。其最震撼人心之处在于通体布满的精美雕刻。<br> 宝座: 分为六层,下为须弥座,刻有梵文、法器等。最精彩的部分是须弥座束腰部位连续雕刻的1561尊佛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br> 内容: 雕刻题材广泛,包括佛像、菩萨、天王、罗汉、梵文、八宝、法轮、狮子、大象、孔雀、马、菩提树等,堪称一座露天的明代石雕艺术馆。<br> 文化融合的典范: 塔的形制虽源于古印度,但其细节(如屋顶、檐角、斗拱等)融入了大量中国传统的建筑和雕刻手法,是中外文化完美结合的实物见证。<br> 真觉寺原有的殿宇在清末毁于大火,唯有金刚宝座塔幸运地保存了下来。<div> 如今,以这座国宝级古塔为核心,建立了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内还收藏了大量北京地区的珍贵古代石刻文物,如碑碣、墓志、石雕、佛造像等。<br> 秋季是这里最美的季节,金黄的银杏叶与洁白的古塔相互映衬,景色绝佳,是北京著名的拍照打卡地。</div> <b> 真觉寺塔是开创者,更具原初性和艺术性,是石雕艺术的极致展现。<br> 碧云寺塔是发扬者,规模更大,融合了更多元素,并与近代历史相关联。</b> <b>中国国家画院内的白塔</b><div><b> </b>“白塔庵”是一个历史地名,其名称来源于此地曾存在过的一座古塔和一座庵堂(尼姑庵)。据记载,这里原本确实有一座白色的佛塔和一座名为“白塔庵”的寺庙。这座古塔的始建年代已难以精确考证,但其历史相当悠久。随着时代变迁,原有的古白塔和庵堂早已倾圮消失,不复存在。但“白塔庵”这个地名却一直保留了下来,成为了北京西三环附近一个区域的传统称谓。</div> 中国国家画院在规划建设时,充分考虑了所在地的历史文脉。为了呼应“白塔庵”这个悠久的历史地名,传承地方文化记忆,特意在画院的中心庭院内新建了这座仿古的藏式白塔。画院内的白塔并不是在考古发掘基础上对原塔的复原,而是一次基于艺术设计和文化致敬的新建景观建筑。 更准确的描述是:中国国家画院在其院内建造了一座美丽的白塔,以此来纪念和呼应其所在地“白塔庵”这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地名。1983年中国画研究院出资重修。 关于塔:<div> 北京的白塔在外形上被称为覆钵式,意思就是像一口倒过来的钵。覆钵式塔基本上由4部分组成,从下到上依次是:基座、塔身、塔脖子、塔刹。</div><div> 据说中国现存塔2000多座。塔的种类非常多,以样式来区别,有覆钵式塔、龛塔、柱塔、雁塔、露塔、屋塔、无壁塔、喇嘛塔、三十七重塔、十七重塔、十五重塔、十三重塔、九重塔、七重塔、五重塔、三重塔、方塔、圆塔、六角形塔、八角形塔、大塔、多宝塔、瑜只塔、宝箧印塔、五轮塔、卵塔、无缝塔、楼阁式塔、密檐塔、金刚宝座塔、墓塔、板塔、角塔等。按结构和造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和其他特殊形制的塔。</div> 塔脖子的相轮是一圈一圈的圆环,环环相连,用在塔上作为仰望观瞻的标识,起着敬佛的作用。一座塔上相轮圈数的多少,一般依照塔的形体大小和等级来定,少的为三、五圈,多的可达十三圈。这种圈是奇数的,三、五、七、九、十一、十三这样。这种我们所说的奇数,在佛教中表示的是清白与崇高。而这些数字中以七最为珍贵。 基座有圆形、方形、八角形、多角形,其中圆形很少见,最常见的是方形。<div> 找一个僻静的地方,看看景,欣赏一下前人留下的建筑遗迹,再来壶茶,享受生活!</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