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第41个教师节即将来之际,谨以此文献给老师,当教师的父母,考古工作者 文物保护工作者和他(她)们的家属,爱心志愿者…,老家河南的父老乡亲。</span></p> 百姓故事 <p class="ql-block"> 老家河南绿城郑州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光芒。郑州商城遗址公园由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管理,包含商代内城垣、文庙、城隍庙等核心区域。今天我从商代遗址公园开始,主要介绍“郑州城隍庙”。</p> <p class="ql-block"> 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依托距今约3600年的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建设 。它是集文化体验、教育休闲为一体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采取全时免费开放模式 。公园以城垣遗址、宫殿区遗址为核心保护和展示对象,有玄鸟广场、青铜模范广场、汉白玉文化墙等体现商都文化元素的景观,还有绵延约7公里的夯土城墙。</p> <p class="ql-block"> 2022年,该公园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年接待游客量超过3000万,已成为郑州闹市中兼具颜值与文化内涵晨练、健身、跳舞、休闲、会友的好地方。我清晨也到“商代遗址公园”拍摄,公园里的健步走队、锅庄舞、蒙古舞、现代舞…我都拍摄过,有时候来这里还会遇到原来单位郑州电力机械厂的同事。</p> <p class="ql-block"> 郑州商都健走团2018年1月11日成立,至今已有7年多时间,开始只有30多人,目前已发展会员300多名,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100多名。他们从组织、动作编排,训练强度、服装…等,引领了河南郑州健步走的最高水平,是绿城郑州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如今,这支健步走团不仅是公园清晨的风景线,更成了传承商都文化的“移动载体”——大家在锻炼中触摸历史,让古老遗址焕发出新的生机与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 郑州商城遗址公园,是这座城市最古老的印记。3600年前,商汤在此建都,古老的夯土城墙历经风雨,依然巍峨耸立,静静守护着这片土地。公园内,疏林草地间,古老城垣与现代城市相互交融,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城墙之上,仿佛还能听到昔日的金戈铁马,看到商都的繁华昌盛。</p> <p class="ql-block"> 玄鸟广场上,以玄鸟为主题的雕塑栩栩如生,青铜模范广场展示着青铜时代的辉煌,汉白玉文化墙雕刻着商都的历史故事,每一处景观都散发着浓郁的商都文化气息。这里不仅是一座公园,更是一本立体的历史书,让人们触摸到这座城市的根脉。</p> <p class="ql-block"> 商都城隍:郑州城隍庙的历史韵致与文化回响。在郑州商城遗址公园的核心版图中,商代内城垣的夯土诉说着3600年的王朝往事,文庙的殿宇浸润着儒家文脉,而郑州城隍庙则以一座明清古建筑群的厚重身姿,承载着城市的民俗记忆与精神信仰,成为这片文化遗址中极具生活气息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 作为郑州市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时期古建筑群,它由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统筹管护,与周边历史遗存共生共荣,让千年商都的文化脉络在此清晰可触。</p> <p class="ql-block"> 郑州城隍庙始建于明代初年,原名“城隍灵佑侯庙”,后经明清两代多次修缮扩建,形成如今坐北朝南、沿南北轴线展开的建筑格局。踏入庙门,中轴线之上,大门、仪门、戏楼、大殿、后寝宫依次排布,飞檐翘角与朱红梁柱相映,砖瓦间满是时光雕琢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穿过仪门,便来到城隍庙的核心建筑——大殿。大殿为单檐歇山顶,绿色琉璃瓦覆顶,屋脊装饰着黄、绿、黑三色琉璃浮雕,正脊两端的鸱吻昂首翘尾,气势十足。殿内曾供奉城隍神像,神像两侧立着判官、衙役等侍从雕像,神态威严,仿佛在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平安。</p> <p class="ql-block"> 殿内梁柱上悬挂着历代修缮时留下的匾额与楹联,字迹虽有些斑驳,却依然能从中读出古人对城隍“护国保邦、福佑万民”的祈愿。大殿两侧的东西廊房,曾是供奉地方贤达与历代清官的场所,如今虽已不再有香火缭绕,却仍留存着浓厚的人文气息,默默诉说着郑州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 每逢节庆,这里曾是郑州百姓聚集的核心,豫剧、曲剧的唱段顺着戏楼飞檐飘向街巷,成为老郑州人最深刻的民俗记忆。</p> <p class="ql-block"> 城隍庙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戏楼,这座小巧玲珑的建筑堪称古代建筑的珍品——楼顶采用歇山式结构,绿色琉璃瓦覆盖,檐下斗拱交错,雕刻着“二龙戏珠”“凤穿牡丹”等纹样,繁复而精巧;台基之上,木质栏板刻有戏曲故事片段,人物神态鲜活,仿佛能听见昔日丝竹管弦与台下喝彩交织的热闹声响。</p> <p class="ql-block"> 庙内遗存的20余通碑刻,更是研究郑州历史与城隍庙沿革的珍贵史料。其中明万历年间工部都水司主事张大猷所书的《福赞》碑最为著名,碑上草书笔走龙蛇、气势磅礴,既有书法艺术的美感,又记录了当时城隍庙的盛况与郑州的社会风貌。</p> <p class="ql-block"> 这些碑刻或嵌于墙内,或立于廊下,历经风雨侵蚀却字迹清晰,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字桥梁,让后人得以透过碑文中的字句,触摸到明清时期郑州的市井生活与信仰文化。</p> <p class="ql-block"> 作为郑州商城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州城隍庙与商代内城垣的古老、文庙的儒雅相得益彰。它既是明清建筑艺术的典范,也是郑州民俗文化的缩影,更是商都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这里,每一片瓦、每一根梁、每一通碑,都在诉说着郑州的过去与现在,而它所承载的信仰与民俗,也将在岁月流转中继续回响,成为这座城市永恒的文化印记。</p> <p class="ql-block"> 如今,在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的精心管护下,郑州城隍庙不仅保持着古建筑的原有风貌,更成为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每年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这里会举办热闹的城隍庙会——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剪纸、糖画、泥塑等民间技艺,豫剧票友登台演唱经典选段,市民游客穿梭在古色古香的殿宇间,品尝着传统小吃,感受着浓浓的年味与民俗风情。</p> <p class="ql-block"> 这种“活态传承”的方式,让城隍庙不再是孤立的古建筑,而是融入现代生活的文化空间,让年轻一代也能在逛庙会、赏非遗的过程中,读懂郑州的民俗基因,爱上这座城市的历史韵味。</p> <p class="ql-block"> 郑州城隍庙东西两侧陈列着豫剧艺术宝藏。走进展厅仿佛踏入了一座传统艺术的殿堂,尤其是那别具一格的豫剧戏曲陈列,宛如一扇窗,让人得以一窥豫剧艺术的深邃魅力。</p> <p class="ql-block">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琳琅满目的豫剧服饰。早期豫剧戏班的服饰较为简单,多是在生活服饰基础上稍加修饰,比如沿边加花,头上用纸折成半圆形纸扇子或绣球扎绑 。</p> <p class="ql-block"> 后来随着豫剧的发展,对服饰要求逐步提高。如今展柜里的蟒袍,圆领阔体、大襟肥袖,形制以明朝服饰为基础,是帝王将相在戏中的专属礼服,上面精致的刺绣龙纹、牡丹等图案,一针一线都诉说着传统工艺的精妙。</p> <p class="ql-block"> 像《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的服饰,不仅有着女性的柔美,战裙色彩浓烈,以红、绿等鲜艳色调为主,搭配简洁有力的图案,凸显武将英气,承载着中原儿女的豪迈。</p> <p class="ql-block"> 不同角色行当,服饰有着严格区分,文武有别、贫富可辨、官民分类,等级森严,观众一眼便能从服饰上判断角色身份。</p> <p class="ql-block"> 与服饰紧密相关的,是演员们的发型与妆容。旦脚的包头样式多样,从大头包扎到头套梳理,每一步都有讲究。面部化妆后,先吊眉、贴水鬓,水鬓用头发编制,蘸榆皮刨花水梳理后贴于前额和双鬓,勾勒出瓜子脸的面形,能修饰演员脸型,显得十分服帖。</p> <p class="ql-block"> 之后戴发网,将头发包入其中,再勒水纱,梳圆头,在后脑勺系发纂 。不同角色发式不同,青衣是圆纂,闺门旦为爬角 ,丫鬟系发绺不梳纂。发式梳理完成后,便会插上簪花头面等饰物,大家闺秀或贵妇用点翠头面,花旦或小家碧玉用水钻头面,这些装饰让演员们在舞台上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在展厅里还陈列着形态各异的豫剧脸谱。豫剧脸谱一般分为四生、四旦、四花脸,色彩是其灵魂所在,每种颜色都代表着特定的性格特征。红色代表忠贞英勇之人,如《义薄云天》里的关羽,便以红色脸谱示人;黑色代表正直无私、刚正不阿之人,张飞一角的黑色脸谱深入人心。这些脸谱色彩对比强烈,线条夸张,将角色的性格特点展露无遗,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角色。</p> <p class="ql-block"> 展厅里还摆放着豫剧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乐器。文场主奏乐器板胡,音色高亢、强烈、明朗、清脆 ,与豫剧粗犷、豪迈、激昂、慷慨的音乐风格相得益彰。它俗称“瓢” ,琴杆用檀木或红木制成,瓢壳由槟榔壳制成,共鸣箱独特,弦轴比其他弓弦乐器的弦轴都粗 。</p> <p class="ql-block"> 除了板胡,还有二胡、三弦、笙、唢呐等,它们共同交织出美妙的旋律。武场乐器则有板鼓、梆子、大锣等 ,板鼓掌控舞台节奏,是舞台节奏的主宰者;梆子由两根长短不等、粗细不同的实心硬木棒组成,作为豫剧的特色乐器,声声敲击间,打出豫剧独特的韵律。</p> <p class="ql-block"> 郑州城隍庙的豫剧戏曲陈列,将豫剧服饰、发型、脸谱、乐器等元素一一呈现,让观众能够全方位、沉浸式地感受豫剧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它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致敬 ,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走进豫剧,爱上豫剧。</p> <p class="ql-block"> 郑州城隍庙豫剧艺术陈列:一脉相承的中原声腔传奇。郑州城隍庙的豫剧艺术陈列,不仅是文物与道具的展陈,更是一部立体的豫剧发展史。它以“声腔溯源—时代崛起—名家璀璨”为脉络,将自先秦“百戏”发轫,到河南成为“戏曲之乡”,再到豫剧百年勃兴的历程娓娓道来,让观众在方寸展厅间,触摸中原戏曲的文化根脉。</p> <p class="ql-block"> 陈列的开篇,以图文与实物结合,追溯豫剧的历史源流。先秦时期,河南地区便有“百戏”杂陈,歌、舞、乐与叙事元素交融,用肢体与声腔演绎简单故事,这便是戏曲的雏形。历经汉魏百戏、唐代参军戏、宋元杂剧的演变,河南凭借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戏曲生长的沃土,“戏曲之乡”的美誉由此而来。展柜中,复刻的宋代陶俑、明代戏文刻本,印证着这片土地上戏曲艺术的千年传承,也为豫剧的诞生埋下伏笔。</p> <p class="ql-block"> 进入近代展区,重点呈现豫剧“崛起与发展”的关键节点。20世纪30年代,随着社会风气开放与民间文化需求增长,豫剧突破地域局限,从乡村庙会走向城市舞台,涌现出第一批职业化戏班。陈列中一份1935年的《河南民报》戏曲专栏,记载了当时豫剧戏班在开封、郑州等地演出的盛况,成为这一时期的珍贵见证。而新中国成立后,豫剧迎来发展黄金期:政府扶持剧团建设,整理改编传统剧目,推动现代戏创作,展厅里悬挂的1952年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会照片,定格了豫剧首次登上全国舞台的高光时刻,标志着这门地方戏曲正式成为全国性大剧种。</p> <p class="ql-block"> 陈列的核心区域,聚焦于“豫剧名家与经典作品”,通过人物画像、演出戏服、唱片与剧本,致敬那些为豫剧发展奠基的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 常香玉:作为豫剧“常派”艺术创始人,展柜中她演出《花木兰》时的白底绣花战裙格外醒目。她以刚健清新的唱腔、洒脱俊朗的表演,重新塑造了“花木兰”这一经典形象,那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至今广为流传。她不仅艺术造诣深厚,更在抗战时期义演募捐,用戏曲力量支援国家,其“戏比天大”的精神被世代传颂。</p> <p class="ql-block"> 陈素真:被誉为“豫剧皇后”的她,开创了“陈派”艺术,擅长演绎闺门旦角色。陈列中她主演《宇宙锋》的剧照里,水袖轻扬、眼神灵动,将赵艳容的聪慧与反抗演绎得淋漓尽致。她对豫剧表演程式的革新,让旦角行当更具细腻的情感表达,影响了后世无数演员。</p> <p class="ql-block"> 马金凤:以“帅旦”闻名的“马派”创始人,展厅里她演出《穆桂英挂帅》的红色帅袍,绣满金色龙纹与祥云,尽显巾帼英雄的豪迈。她的唱腔高亢明亮,“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的经典唱段,将穆桂英的爱国情怀与将帅风范传递给每一位观众,她也因此有“洛阳牡丹”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此外,崔兰田的《桃花庵》、阎立品的《秦雪梅》等经典剧目的剧本与唱片,也在陈列中一一呈现。这些名家与作品,共同构筑了豫剧的艺术高峰,让“中原声腔”响彻全国。</p> <p class="ql-block"> 郑州城隍庙的豫剧艺术陈列,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文化的传承。从先秦百戏到当代名家,从简陋戏班到全国大剧种,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豫剧的发展记忆,让观众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读懂这门传统艺术背后,中原人民的情感与精神。</p> 百姓故事 <p class="ql-block">郑州航空管理学院工业工程毕业,从事环保工作:苏老师</p> <p class="ql-block"> 我在拍摄中看到二位女士在轻声唱“咱们的老百姓”,交谈中知道她们原籍不在郑州,因为孩子在郑州工作,她们已定居郑州。我说:我退休前曾从事电力电视新闻宣传工作,退休后边走边拍记录生活和老百姓的故事,宣传老家河南,宣传家乡,你们能不能接受采访,再给我唱一段歌曲?她们说:可以。</p> <p class="ql-block"> 人和人相遇是巧合也是缘分,拍摄老百姓的故事,一定要有老百姓的心声。</p> <p class="ql-block">鸣谢:接受采访的老师、同学,家乡的父老乡亲,网上搜索借用资料对作者表示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