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径:嘉峪关 <p class="ql-block">从张掖七彩丹霞景区出来,已是晚上7点啦。</p><p class="ql-block">此刻,太阳还很高。</p><p class="ql-block">这个是傍晚9点左右的视频,你信吗?此时,我们正行驶在张掖至嘉峪关镇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在家的话,这时候应是洗完澡,准备睡觉啦!</p><p class="ql-block">河南县城,晚上八点左右的时候,天就黑透了,城市里大街小巷,路灯亮起,夜生活走起!</p> <p class="ql-block">此刻,这里。高速上,车辆穿梭!不远处,平行线上,列车驶过!一望无际的荒漠,就在身边,夕阳、艳霞,似乎更艳、更嫣,好像用“热烈奔放”可能更贴切一些!</p> <p class="ql-block">万丈霞光引领着我们,车轮滚滚,向前向前再向前!</p><p class="ql-block">迎着夕阳,我们就那么直直地疾驰着!</p><p class="ql-block">立于车门内侧,盯着前方,有些出神。</p><p class="ql-block">我说:师傅,我们正走在金光大道上!</p><p class="ql-block">他回:嗯。</p><p class="ql-block">脑子里突然冒出:夕阳余晖下,肩并肩、头挨头,长发与寸头的背影……</p> <p class="ql-block">21:12,天还是很亮,我们仍在赶路中</p> <p class="ql-block">长城,想必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和图腾吧。</p><p class="ql-block">而嘉峪关,中国明长城的西端起点,在中国人的心中,更是占据无与伦比的重要位置。</p><p class="ql-block">此刻,对嘉峪关的向往,似乎让我们忘了今天日行800公里长途跋涉。</p><p class="ql-block">(这是嘉峪关关城的正门,也就是西门!走出西门,就等于出关啦!)</p> <p class="ql-block">10:00时分,终于到达预定的酒店。</p><p class="ql-block">哪有睡意啊?酒店斜对面的美食街,传来热闹的音乐,空气里弥漫着烤肉的香。</p><p class="ql-block">大伙都四散觅食去啦。</p><p class="ql-block">其实,在我们第一天来时的路上,和大伙闲扯,玩笑。我说,旅游吗,本来就是一场看美景、尝美食、享乐趣的过程。爱家人,先要爱自己!你对自己都不珍惜,还指望谁来更爱你?物质已经很富足的今天,我们就没必要再来苦行僧的体验!所以,我们不仅要看美景,美食也坚决不能错过,遇到喜欢的东西,要果断下手!如果22天里,你胖不了二公斤,就对不起这趟起早贪黑的长途跋涉……</p><p class="ql-block">没想到,对我的胡扯,大伙居然都非常赞同,并给与热烈回应👌🏻</p><p class="ql-block">哈哈,这大概就是“同频”最真切的诠释吧。</p><p class="ql-block">明天赶往哈密,车行路上有充足的睡觉时间,也不急着多睡早睡这会儿觉?!——估计大多数人,也是我这个想法吧!</p><p class="ql-block">于是:晚上11:00的大街上,霓虹、彩灯、热闹的广场,总能遇到伙伴们游荡的身影!</p><p class="ql-block">住宿的地方距嘉峪关关城景区很近,约定早上8:00从酒店出发!结果,不到8:00,大厅里人已集齐,只待车来!</p><p class="ql-block">看来,和我一样,激动与期盼,使得昨夜难眠,都早早起床啦。</p><p class="ql-block">8:30,我们的车子在景区停车场。</p><p class="ql-block">停车场,位于堤下,很大一片。</p><p class="ql-block">登上台阶右转,就可以看到游客中心。在这里,可以乘坐免费景交,直去验票口。沿途花海,红紫一片。车到终点,有大型电子屏,持续播放丝绸之路与长城建设的历史与重大意义,舒缓深情,让人挪不动脚步。</p><p class="ql-block">台阶,前行,登上台阶,来到九眼泉湖边。</p><p class="ql-block">补充说下,嘉峪关概况</p><p class="ql-block">嘉峪关,嘉,是美好;峪,是山谷;关,是关城。嘉峪关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p><p class="ql-block">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因建在嘉峪山西麓而得名,比山海关早建九年。这里地势险要,南依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连连绵起伏的黑山,两山之间,只有30华里,是河西走廊的最狭窄处,故称作“河西第一隘口”。关城居此建关,经历了一百六十八年的时间,一座规模宏大的关城,矗立在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上,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适合战争防御需要。关城有三重城廓,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固若金汤,牢不可破。</p> <p class="ql-block">有点后悔忘记提醒不想重游嘉峪关的伙伴,与其在停车场等我们,还不如先坐车,到东闸门转转,顺带欣赏缤纷的花海、逛逛碧波荡漾的九眼泉,看看冯胜大将军遥想关城筹建时的奇思构想及宏伟大略。</p> <p class="ql-block">下了景交,“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及象征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人工石刻立马出现在眼前,高大威猛,气势恢宏!</p> <p class="ql-block">赶紧赶紧!</p><p class="ql-block">拍照,留影,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 道路两侧种植柳树成荫,但跟我们平日所看到柳树是不太一样的,区别就是在于它的枝干枝条,甚至还有它的叶子都是弯弯曲曲的,像是美女的头发,当地人给它们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美人柳。美人柳通常也叫做龙爪柳,当时种植在这里,不仅仅是为了治理嘉峪关的风沙,也是为了纪念左宗棠,所以也叫“左公柳”。</p><p class="ql-block"> “左公柳”是晚清重臣左宗棠西进收复新疆时带领湘军一路所植之柳。左宗棠从小生活在湘江之滨,对绿树有着特殊的偏爱。1869年他率领湘兵初到西北时,看到的情景是“土地芜废,人民稀少,弥望黄沙白骨,不似人间光景”,深感气候干燥,寥无生气,而又水土不服,遂命令筑路军队,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带和近城道旁遍栽柳树、杨树和沙枣树。其用意在于:巩固路基,防风固沙,限戎马之足,利行人遮凉。凡他所到之处,都要动员军民植树造林。这些树名曰道柳,世人尊称“左公柳”。</p><p class="ql-block"> 看到“左公柳”,我们也可联系到“林公渠”,那是新疆人为纪念林则徐兴修水利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我也留影!呵呵😁😁😁</p><p class="ql-block">我的身后,柳树尽头,依稀可见冯胜大将军的立马远望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九眼湖边,冯胜大将军,身披铁甲,眼神坚定,目视前方。</p><p class="ql-block">据说,与冯胜将军合影可以“逢考必胜”,所以此处成了非常拥挤的打卡点。想单独留影,都需排队耐心等候。</p><p class="ql-block">那么,冯胜与嘉峪关有何联系呢?</p><p class="ql-block">话说:</p><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五年(1372年),冯胜带领部下考察河西地区,充分利用地形地势,以险制塞,最终选定嘉峪关作为关址,控制交通要道。据历史记载,嘉峪关“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关可守也”。嘉峪关从建关到成为坚固的防御工程,经历了一百六十多年的时间,也形成了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强大军事防御体系。冯胜将军深知,这里是明朝的边疆,是国家的门户。他带领着将士们,日夜操练,严阵以待,让敌人望而生畏,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的坚守,为明朝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嘉峪关也成为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重要关口,素有“边陲锁钥”“河西重镇”之称。</p><p class="ql-block">(注:因当时人多,拍照景杂,就用3月27号,我在此地拍摄的图片暂用之)</p><p class="ql-block">九眼泉,湖堤上,柳枝低垂,绿荫如盖,湖面上芦苇荡漾,水鸟嬉戏,与远处的嘉峪关关城遥相呼应,风景秀丽。</p> <p class="ql-block">看多了将士们战马飞奔、腾空跃起的图片或雕塑,相比之下,冯胜座下的战马四平八稳,让人多少有点疑惑。</p><p class="ql-block">其实,这战马的姿势,是有说辞滴,通常有以下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四蹄着地:表示骑马者非战争原因死亡,象征和平或自然离世,得以善终;</p><p class="ql-block">两蹄着地:意味着骑马者在战争中阵亡,体现英勇牺牲;</p><p class="ql-block">三蹄着地:代表骑马者因伤病等原因非战斗死亡;</p><p class="ql-block">四蹄腾空:多用于表现战马奔腾的动态,象征胜利或勇猛。</p><p class="ql-block">按照这个说法,兰州市区五泉山公园里霍去病的雕塑,倒很符合。</p><p class="ql-block">但,也有个例————显然对于冯胜,就不符合了。事实上,冯胜并非是自然而亡,他是被皇上赐死的,一杯毒酒了终生。一代英豪,如此结局,不胜唏嘘!</p><p class="ql-block">其实,这些象征意义更多源于西方传统,中国古雕塑更注重写实与艺术表达,较少通过马蹄落地方式传递特定含义。</p> <p class="ql-block">九眼泉,湖堤上,柳枝低垂,绿荫如盖,湖面上芦苇荡漾,水鸟嬉戏,与远处的嘉峪关关城遥相呼应,风景秀丽。绕着九眼湖,这样的带着浪漫气息与调侃语调的牌子随处可见,忍不住会心一笑!</p><p class="ql-block">关于九眼泉,据说因古代有泉水冒出,相传有九个泉眼,故而得名。在数字中,“九”是最大的一个,有泉眼众多、长流不息之意。</p><p class="ql-block">九眼泉是嘉峪关内城中的一处天然泉眼,曾是嘉峪关村农田及生活用水的唯一来源,也是嘉峪关关城选址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先有水而后置关”的说法。</p><p class="ql-block">但由于后来地下水位下降,1997年彻底干涸,全靠注水而成为人工湖。</p> <p class="ql-block">这些标牌,从春到夏,从往年到来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见过多少南来北往、悲欢离合?</p> <p class="ql-block">自冯胜将军雕塑处,向着右前方步行,不到5分钟,到了检票口。</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经过的第一扇门,它其实是嘉峪关关城的一扇后门,它的名字叫做东闸门,东闸门上悬挂着“天下雄关”的匾额,此匾为清代肃州总兵李廷臣所书。</p><p class="ql-block">东闸门位于外城墙园的东北角,依山坡而建,内高外低,地势险峻,易守难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时,小雨淅沥,薄凉,舒服!</span></p> <p class="ql-block">到了这里,很多人会误以为,这是进城了!</p><p class="ql-block">其实不然,这里只是外城,叫东闸门,也就是说,这里是嘉峪关关城外城的东门。</p><p class="ql-block">并且,这里是关内,走到这里,说明人还没出关,或已通过关城进入关内啦。</p> <p class="ql-block">因相信运气,轻信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临下车竟然放弃带伞的计划。结果刚进东闸门,雨即来了。细雨如针,密密集集,伴着风,瞬间湿了衣裙和挎包。伞也不管用了,裤腿鞋子都湿了。我们14人,自动组合,共伞而行。</p><p class="ql-block">东闸门,其实是两层式建筑的门洞。楼、门一体,这是嘉峪关主建筑的一大特点。上层建门楼,下层的设承台,承台正中开门洞。</p><p class="ql-block">立柱承条,它既是城门承重的基础,有效地保护了木柱,不受雨水侵蚀。</p><p class="ql-block">城楼,连着城墙。城墙上有墩台,也叫烽火台。古时候它是专门传递军情用的,白天燃烟,夜间点火,从远处也就能清晰的可见了。</p><p class="ql-block">关于墩台,又有着不同的称谓,在汉代时期称之为庭或燧,有时合称为庭燧,在唐宋时期称之为烽台,在明代时期称之为烟墩或者是墩台。</p> <p class="ql-block">公元1466年,明成化二年的时候,烽火制度变得更加的完善,举烽火的同时也就会鸣炮,如遇敌人100人左右时,就举一把烽火,鸣一声火炮;遇敌人500人之时,也就是两把烽火两声火炮,以此类推,这样就可以迅速并且精准地得知军情。</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是一个自东向西的走向。中间是内城,内城外东西各一个瓮城,西门瓮城外还有罗城,罗城外有月牙城。</p><p class="ql-block"> 我们旅游的线路是从关内走向关外,游览线路:</p><p class="ql-block"> 东闸门——文昌阁——戏台——朝宗门——东瓮城———(进)光华门——(经)击石雁鸣(墙)——(登)光华楼——绕墙城———到柔远楼(下)———(进)西瓮城——(出)会极门——嘉峪关楼(罗城)——出嘉峪关门,上月牙城,出关外</p> <p class="ql-block">慢步而行,经过文昌阁。时间关系,大伙都没进!</p><p class="ql-block">文昌阁回廊环绕,中间有一门洞,南北两边各有张庄的房间。在最原始的时候,文昌阁,其实就是专门供文官去办公的地方,那也就是所谓办理关照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那么关照又是什么呢?它相当于现在的护照通行证。</p><p class="ql-block">到了清末后期,这里就成为了文人墨客演示作画、喝茶和看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文昌阁的二楼是看戏最佳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这是戏台,座南向北,面宽三间,进深两间。重修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p><p class="ql-block">戏台上为木格顶棚,绘有八卦图,中间的屏风上绘有八仙图,东西侧墙均绘彩色壁画,代表着佛家一切皆空众生平等的意境了。</p><p class="ql-block">戏台两侧的砖砌屏风上刻对联一副,即“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这是戏台最为出彩的地方。这两联的意思,就是说在这个戏台他演的历史过往,谁忠谁奸谁好谁坏,我们一目了然,它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点睛之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戏台比较高,据说在当时唱戏的人们也就只能在这里搭建一个木梯爬上去来唱戏了,在当时的这座戏台呢,它唱的是秦腔,是主要给官员去看戏的一个地方,那我们这个看戏的最佳视角,就是在这座文昌阁的二楼。</p><p class="ql-block">而里面呢它其实有着大殿一座,陪殿两座,有牌楼过厅各一间,但是呢它在1998年的时候,由嘉峪关市市政府重新修建了那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文昌阁和关帝庙,呢它其实是当时唯二保留下来的两座庙宇了。那在庙门前面的这片空地,我们又称之为它叫做广场,广场,其实也就是专呃专门供平民老百姓呢搞庆典办民俗活动的地方了。所以在每年的农历5月13日,就是关老爷的磨刀节,那每年的这一天呢都是要在这里搞庆典唱大戏,与民同乐十分的热闹的。那如果咱们大家一会对关帝庙感兴趣的话,我们可以原路返回再去参观一下。我们现在就可以往内城走了。那我们在前往内城的时候,呢我们可以来看一看我们现在脚底下所走的这条道路,那我们称之为呢它叫做官道。所以有了官道呢就会有一定会有民道的,那这条民道呢其实就在我们左手边的方向上,那它也可以称之为呢叫做商道,其实呢也就是平民老百姓们的所走的一条道路了,那也就是说在当时官走官道民走民道了,那走上这条官道的时候,其实也就意味着呢要进入我们眼前看到的这扇门了,那它的名字呢叫做朝宗门,那朝宗二字呢它其实就是朝中的意思了,意思呢就是不管你在多远的地方,他都要忠于朝廷忠于皇上的。那也就是说在当时进入此门,呢他必须要有腰牌或者是令牌才能进入此门的。那进入</p> <p class="ql-block">那在它的上方我们还能看到悬挂着的一块木质牌匾,写着“义正乾坤”4个大字,是彰显了关公忠义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戏台的正对面,是一座关帝庙。</p><p class="ql-block">该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称武安王庙,后改称关帝庙。明万历十年(1582年),嘉峪关守官酒泉人佘动重修。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夏,嘉峪关游击将军熊敏谦又兴工重修,至次年秋竣工。</p><p class="ql-block">庙坐北朝南,现存主要建筑包括大殿一座、配殿两座以及刀房、过厅、马房和牌楼等,总占地面积约720平方米。庙前的戏台,与关帝庙一起构成了嘉峪关内的关公文化弘扬地。</p><p class="ql-block">庙内建筑古朴典雅,牌楼精雕细刻,红漆明柱挺立两旁,顶盖绿琉璃瓦,富丽堂皇,上悬“威宣中外”匾额。大殿顶部有造型生动的二龙戏珠雕塑,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大殿内供奉着关羽木雕坐像,两侧有周仓、关兴塑像,还有赤兔马雕塑,四周墙面绘有700余平方米的三国连环故事画,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等,向人们再现了关羽的一生。</p><p class="ql-block">为何在这里建关帝庙呢?关羽被视为“军神”,嘉峪关作为军事边关,修建关帝庙意在教育官兵要像关羽一样对国家忠义。同时因关羽在道教中,被奉为财神,在佛教中奉为伽蓝神,所以这里也成当地百姓祭拜祈福之地,每年正月十五、五月十三、腊月初八等都有庙会,唱戏娱神娱人。</p> <p class="ql-block">从关帝庙左侧,开始进内城。首道门,就是朝宗门。朝宗门其实是嘉峪关关城东瓮城的城门。</p><p class="ql-block">门楼眉额刻有“朝宗”二字,寓意过往朝廷官员虽远行“极边”,但仍不忘朝廷和君王,也指西域和诸国使节、官宦如百川汇海,经此门东去朝觐中华朝廷,以示归顺向化。</p> <p class="ql-block">在前往内城的时候,脚底下所走的这条道路,称之为官道。有了官道就会有民道的,那这条民道就在我们左手边的方向,也可以称之为商道,那就是平民老百姓们所走的一条道路。官走官道民走民道。走上官道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要进入朝宗门。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严格,当时“民走民道,官走官道”,朝宗门只允许军方将领和士兵通过腰牌和令牌进入,文官和诸侯使者通过调令方可进入,普通百姓和商旅则从其他门进入。</p><p class="ql-block">朝宗门楼为悬山顶前出廊结构,南北长5.3米,东西长4.56米,高5.87米,通道从门楼内穿过。</p><p class="ql-block">进入朝宗门之后才发现,其实也就是瓮城。</p><p class="ql-block">嘉峪关有东西两个瓮城。</p><p class="ql-block">这里东瓮城。</p><p class="ql-block">朝宗门的城门,与通往内城的城门,它并不是相接也不是相通的,所以在当时如果有敌人他想要从朝宗门进来的话,他是看不见眼前那层城门的,当看到城门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已经进入到了陷阱当中了,由于惯性的原理,进来不能及时的撤出去,这时候守城的城门就会被瞬间关起来,防守士兵就会在这上方射箭投石,将敌人们全部击杀在这瓮城当中,这就我们所说到的瓮中捉鳖。</p><p class="ql-block">整个瓮城门洞为砖砌拱券式,基础地面均用长方形石条,安铁皮包护黑漆木质双扇门 。瓮城墙用土夯筑,与内城墙同高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回身,左侧,光化门,上方的“化”字通假字为“华”,光华普照的意思,它是要发扬中原地区的儒教文化。又说是帝都在东,面向东方,取意旭日东升、紫气东来、光华普照。</p><p class="ql-block">再往后走,我们发现到,每当你经过一扇门的时候,它的上方其实都是有对应的一栋楼。</p><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看到的这栋楼,其实就叫做光化楼。</p><p class="ql-block">眼前的光化楼是在公元15 06年的时候,由李端诚所主持重修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嘉峪关关城,共有三座城楼,东边光化楼,中间柔远楼,最西嘉峪关楼,三座楼在一条中轴线上,笔直排列。每个门楼,都有门洞。楼、门一体。</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嘉峪关的光化门,它是嘉峪关关城的内城东门。</p> <p class="ql-block">光化楼上,“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大气磅礴,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该匾额最早由清朝左宗棠于1873年重修嘉峪关时题写,悬挂于嘉峪关西门楼上。1924年,军阀马仲英部拆毁城楼,此匾下落不明。</p><p class="ql-block">-1996年,赵朴初先生来到嘉峪关,重新书写了“天下第一雄关”横额,悬挂于光化楼上,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嘉峪关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素有“河西第一隘口”“连陲锁钥”之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高度概括了其在军事、交通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雄伟壮观的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站在光化门的入口处,可看到远处西瓮城柔远门的全景,形成“门中楼”的景象奇观。</p><p class="ql-block">过了东门光化楼,就进入内城啦。</p><p class="ql-block">所谓内城,有东西二门,东曰“光化”,西曰“柔远”,门上均建有三层三檐歇山顶式城楼,与关楼位于一条中轴线上。二门外各修筑瓮城1座,门均南开,东曰“朝宗”,西曰“会极”。瓮城门洞为砖砌拱券式,基础地面用长方形石条,安铁皮包护黑漆木质双扇门。</p><p class="ql-block">城墙四角建角楼,为二层砖砌单间式,是戍兵瞭哨之所。南北墙正中建敌楼,可驻兵并从侧面射击敌人,形成立体防御体系。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等,与角楼、敌楼等共十四座,共同构成严密的防御网络。</p><p class="ql-block">城楼脚下马道起点,“击石雁鸣”的指示牌后方的墙壁上,有一些这种大大小小的坑,这些坑呢它是怎样形成的?其实也都是当时被人们所敲击形成的了。那为什么他们会以这样的方式去敲击墙壁呢?就是因为敲击墙壁会发出啾啾的鸟叫声,当时的人们认为听到这样的一个声音其实就是代表祥瑞之意,所以每天都要在这里祈福祈祷,祈祷自己丈夫出征打仗能够平安的回来。后来为了要保护这座古建筑,不允许再敲击墙了,就在这里放了一块大石头供人们所敲,同样也会发出这样的声音的,只不过是这个声音,它其实就跟北京天坛回音壁是一样的,它都是有一个回声的原理。所以在以前时候并不是叫击石雁鸣,而是叫“击墙雁鸣”。</p> <p class="ql-block">内城中轴线北侧是清代游击将军府,嘉峪关历任游击将军办公之处。此外,关城内还有官井等附属建筑,体现了内城的生活和军事管理功能。</p><p class="ql-block">简单来说,内城就是一个屯兵住人的地方。他的军事政治中心,就是游击将军府。这座游击将军府,分为了前庭和后院两部分,前庭是专门供游击将军谈论军事的地方,后院是家眷奴仆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登上城墙,站在光化楼上,俯视、远眺。</p><p class="ql-block">向西,柔远楼,嘉峪关楼,关外的大漠黄沙</p><p class="ql-block">向东,东瓮城,关内绿树成荫</p><p class="ql-block">柔远楼与光化楼之间是四方型的内城,里面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操练场</p> <p class="ql-block">上城墙,可以有两种选择,走外侧的台阶和走内侧的马道。</p><p class="ql-block">有句话“马到成功”,所以,我们更多人愿意选择走马道,也希望马到成功</p><p class="ql-block">马道,因将士骑马上城而得名。主要功能是运送兵力,运输粮草和武器。马道紧贴城墙,呈三十三度通达墙顶。马道宽三米,长二十二米,青砖铺砌,外侧设女墙。马道在敌兵攻城时,可将磙木、擂石、滑车等武器顺势推下,重创敌兵。现在为了保护马道,方便游人铺设了楼梯。</p> <p class="ql-block">准备上城墙的时候,雨突然猛了起来。大风挟裹着雨滴,打在脸上,还是略有些生疼。</p><p class="ql-block">正在懊悔临下车不该放下雨伞,这时伸开一把伞,挡在头顶,是涂哥!回头,随机结合共伞的伙伴们,挨肩并行,虽然有伞遮雨,其实多数衣服都湿了半边,因为都想让伞更多倾斜与对方。</p><p class="ql-block">景区讲解员,这时突发感慨:这里很少有雨,你们来了,雨也来了!雨中体验嘉峪关,这样的机会,很多人都难遇到!</p><p class="ql-block">啊?这难道不是我们在张掖七彩丹霞游览时的情景再现吗?张掖少雨,我们到景区前下了一阵雨,我们游览时,雨停了,于是我们看到了最绚烂明媚的丹霞!</p><p class="ql-block">哈哈,好人好运啊!这点儿雨算啥啊?!</p><p class="ql-block">瞬间又是兴趣大增,激动难掩,议论感叹,在风雨中清晰可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城墙上,有角楼和敌楼分布。四角插着黄旗形如碉堡的小楼,叫做角楼,是专门供防守士兵的执勤和放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南北城墙之上中间的位置,是敌楼。</p><p class="ql-block">角楼与敌楼互相配合,站得高,望得远,可以观察到东南西北360°无死角的敌情。</p> <p class="ql-block">我门从西马道下城墙。</p><p class="ql-block">西马道位于柔远楼。</p><p class="ql-block">从西马道下来,经过柔远楼门口出内城,就进入了西瓮城。</p><p class="ql-block">西瓮城与东瓮城构造相同,都是开门朝南,门楼一体,也是不与柔远门直线相通。</p> <p class="ql-block">柔远门是嘉峪关内城的西门。“柔远”意为以怀柔政策安定抚慰远方民众,体现了明王朝对边陲各游牧民族实行“怀柔”,以实现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p> <p class="ql-block">进出西瓮城,必经会极门。</p><p class="ql-block">因为它是西瓮城的城门 。</p><p class="ql-block">“会极”意为“会合于极边”,“会”指聚合、汇合,“极”指极边,特指西域,即从西域来的诸侯、仕宦、商旅等在此聚合,亲善友好地相会,然后向中原王朝朝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站在西瓮城里,南望,可以看到会极门城楼后檐台(即楼顶后部的平台)上,孤零零放着一块砖,大家叫它“定城砖”。此砖放置的位置相对隐蔽,需从城楼内侧或特定角度才能观察到。如今游客看到的“定城砖”,是后人根据传说复刻放置的,以还原这一历史故事场景。相传在修建嘉峪关时,有一名技术高超的工匠易开占,经过周密估算和精心设计,提出了精确的用材方案,工程完工时,所有材料中最后只剩下一块砖,这块砖被放在会极门楼的后檐台上,以示对工匠智慧和功绩的纪念。</p><p class="ql-block">另传:明洪武年间修建嘉峪关时,工匠易开占凭借高超技艺精准计算了全部用料,承诺“用料不多不少,恰好够用”。工程竣工后,仅剩一块砖被放置在会极门楼的后檐台上。监工问责时,易开占称此砖为“定城砖”,是关城风水与结构稳固的关键,若移除会导致关城坍塌,监工遂不敢再追究,这块砖也因此留存,成为工匠智慧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出了会极门,在嘉峪关楼与柔远楼之间的空地,是罗城。</p><p class="ql-block">罗城是啥呢?</p><p class="ql-block">罗城位于西瓮城西墙外,呈“凸”字形,长191.3米,通高10.5米,青砖包砌,高与内城相同。其南北两端均与外城墙西端相连,外城墙又与关南、北两翼长城连接,构成西侧外城,也称重城。</p><p class="ql-block">罗城初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是应敌的正面。</p><p class="ql-block">罗城中间突出部分开券门,为关城正门,门额上刻“嘉峪关”三字,门上建关楼 。城南、北两角筑有角楼,南北两端各建一座箭楼,箭楼连楼台高5.6米,为警戒哨所,专备瞭望 。罗城内南侧端有一条宽阔的砖铺马道直达城顶 。</p><p class="ql-block">罗城的修建增强了关城的防御能力,是关城的第一道防线。它的“凸”字形设计使敌人进攻时需迂回前进,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为内城的防御争取了时间。一旦敌人攻破城门进入罗城,守军可以从罗城的城墙、角楼以及内城几个方向一起发起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p> <p class="ql-block">罗城外,是“月牙城”。其实就是一道半圆形的土丘,因其形似月牙而得名 。</p><p class="ql-block">月牙城的弦长约150米,比西罗城稍短,一头伸入北城壕,一头伸入南城壕,弧拱面向西方的戈壁古战场,且高于城门。</p><p class="ql-block">高于城门,是有讲究的。</p><p class="ql-block">一是掩护关门,二是麻痹敌人。</p><p class="ql-block">先说掩护关门。在古代战争中,冲车和云梯是两种典型的攻城器械,核心功能是帮助进攻方突破敌方城池防御。这城门前面一缓坡的土丘,冲车撞门的话,来回距离不够,施展不开啊。</p><p class="ql-block">云梯呢?站在土丘上,距离远,抛不上去。</p><p class="ql-block">站到城门下,向上抛又太高。再说了,这敌人站到城墙下,那不是找死吗?那礌石从天而降不给砸成肉泥才怪!那乱箭估计能把人射成刺猬吧。</p><p class="ql-block">再说麻痹敌人。因月牙型的土丘高于城墙,也高于外面的沙漠,所以阻挡了视线,在关外根本看不到。如果骑马飞奔而来,冲上坡顶,瞬间下坡,又陡然一堵墙,勒马收鞭都来不及,想想都吓死人还不带偿命的啊。</p><p class="ql-block">更绝的还在后面,月牙的在其左右两边,早年还设置有“绊马坑”,埋有铁蒺藜、铁钉、铁刺等,能有效增加敌人进攻的难度,阻止和减缓敌兵的攻击,使守城士兵更容易射击敌兵。</p><p class="ql-block">真是机关重重————</p><p class="ql-block">从瓮城到瓮城的旁开门、从罗城到罗城外的月牙城、从如金汤的城墙到城墙上设计的敌楼箭楼,以及城墙外的城壕,步步为营、关关设卡,明里暗里都是对入侵者致命的精准打击!</p><p class="ql-block">不由发自内心由衷的感叹:高人!套用一句流行语:</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们还能目睹亲历不朽的嘉峪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罗城门洞里看月牙城,更直观清晰。</p> <p class="ql-block">创作不易!狠狠点赞评论转发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