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求学记

梅学书

<p class="ql-block"> 高 中 求 学 记</p><p class="ql-block"> 梅学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读高中时,正处于文革。这一时期,初中升高中不是通过考试录取,而是由贫下中农推荐。在此期间,我国有过短暂的教育“回潮”,张铁生的一张白卷,又让教育重新回到“五七指示”的道路上来。二年半的高中求学经历,恍如昨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贫下中农推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二年,我初中毕业。我们蔡山区的初中生,升入高中的政策为百分之四十。即每百名初中毕业生,能够进入高中的只有四十人。当年谁能进入高中就读,不是学校通过考试来决定,而是由贫下中农推荐决定。初中升高中的指标分配,以大队为单位,由大队党支部书记,召集各生产小队的贫下中农代表开会推荐落实。我们大队初中应届毕业生有十人,只有四人能进入高中就读。</p><p class="ql-block"> 初中阶段,我在班上的成绩名列前茅,作文经常在班上当范文朗读。班主任张国荣老师,对班上成绩在前几名的学生,关爱有加。毕业前,张老师认真分析几个成绩好的学生所在大队情况。认为我和另外一位同学,由大队贫下中农推荐,极有可能落选。我大队有十位初中应届毕业生,只有四个能进入高中。在拼家庭成份,拼社会关系的年代,考试成绩只能作为参考。张老师分析,我们大队十个学生中,一个是烈士的后代,这个必须确保;两个是生产小队贫农组长的孩子,推荐没问题;还有一个是“半边户”的孩子,其父亲在黄冈地区重要部门工作,是国家干部,大队支书每年都要找他为全大队批点农用生产物资,推荐上高中,不能让他落选。我与这四位同学竞争,除了学习成绩外,没有优势。而学习成绩,当年又不是决定升学的重要选项。</p><p class="ql-block"> 我要是能够上高中,以上四个同学必须有一个落选,或者有一个不愿读高中。为了让我能够进入高中学习,张老师可是绞尽了脑汁。他分析,在以上四个同学中,是烈士后代的学生,年龄最小,又是学校文艺宣传队的骨干。只有做她的工作,让她主动提出不参加推荐,复读初二,推迟一年上高中,我才有可能上得了高中。张老师找到任海桥校长,汇报了他的想法,任校长也同意。于是,在我们初中毕业离校之前,张老师开始做烈士后代的工作。张老师跟她讲,你是烈士的后代,根正苗红,无论哪一年,只要是贫下中农推荐,首先保证你上高中。你是我们学校的文艺骨干,你上了高中,对我们学校的文艺宣传队是一个重大损失。在这届毕业生中,你是你们大队年龄最小的一个。为了让我们学校的文艺宣传队,在全蔡山区所有中学中继续保持前茅,我向任校长报告了你的情况。校长让我跟你谈谈,希望你复读一年初二,明年再上高中。这样既可以提升你在初中的学习成绩,又能为我们学校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再作贡献,无论对学校还是对你本人都好。这位烈士的后代居然同意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推荐的日期,任校长非常重视。为了我们这届成绩好的学生,都能够被各大队贫下中农推荐上高中,他亲自将学校的老师分配到各大队,参加各大队贫下中农代表推荐会。让各位老师在推荐会上,把成绩好的学生德智体发展情况,详细向参会的贫下中农代表介绍,供他们推荐时参考。派去参加我们大队推荐会的老师,只要在会上提出烈士后代的学生,本人同意再复读一年,不参加今年推荐,我被推荐上高中就不会出问题。所以派到我大队参加贫下中农推荐会的老师,是个工作能力一般的老师。其他工作能力较强的老师,都派到其他大队去参会做工作。班主任张国荣老师,为了另一个成绩最好的学生能够进入高中学习,把任校长也请上,陪他亲自参加这位学生的大队贫下中农推荐会。</p><p class="ql-block"> 各大队的推荐会结束后,任校长召开会议,汇总各大队推荐结果。我和另一位当时公认为全班成绩最好的同学落选了。原因是派往我们大队的那位老师,大队支书召开推荐会时,认为是贫下中农代表的事,不让她参会。烈士后代自己提出复读一年,放弃推荐的信息,参会贫下中农代表都不知道。校长和张国荣老师亲自参加另一个大队的推荐会,虽然据理力争,成绩在班上最好的那位同学,也在贫下中农代表推荐中落选。张国荣老师很是憋屈,一个劲抱怨,成绩最好的两个学生都上不了高中,这书教的没意义。任海桥校长安慰他说,你别急,我找区文教组,一定要再争取两个指标,让这两个成绩最好的学生有书读。</p><p class="ql-block"> 在任校长的不懈努力下,开学时,我进入蔡山区聂福俊中学高中班就读,一个月后,另一位成绩最好的同学,也到胡世柏黄梅县第六中学就读。</p><p class="ql-block"> 一年后的一个周六下午,我从聂福俊中学放学回家,在英雄港边的大路上,遇到了周末回家的张国荣老师。师生相见,格外亲切。张老师问了我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将一年前的大队推荐情况告诉了我。我和另一位同学,是任校长到蔡山区文教组据理力争,增加了两个升学名额,才有机会进入高中学习。他希望我们要好好学习,莫辜负任校长和他的期望。</p><p class="ql-block"> 听完,我感动得泪流满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教育回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2年,我国的教育经过了一次极短的“回潮”。我进入高中时,国务院对教育工作,有过一次短暂的整顿,纠正左倾错误,恢复教育秩序,各个学校开始抓教学了。可我们在聂福俊中学就读的学生,却没有这个福份。</p><p class="ql-block"> 聂福俊中学原来是所小学,受教育“回潮”的影响,只是把校门口“聂福俊小学”的招牌,换成了“聂福俊中学”而已。原来教小学的语文、数学老师,现在都成了中学语文、数学老师。聂福俊小学改成中学后,新增加了一个高中班,正好就是我们这个班,也是聂福俊中学历史上唯一的一个高中班。办高中班没有师资,区文教组从其他学校调来了两位老师。一个是黄志民老师,教我们高一语文;一个是常宗春老师,教我们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找不到老师,我们的高一教学课程表中,删除了物理、化学、英语等教学内容。</p><p class="ql-block"> 一年后,聂福俊中学高中班实在办不下去,全班45名学生,全部转入胡世柏黄梅县第六中学,分别编入其他高中班。我们高一和高二上学期没有开物理、化学、英语课。物理基本定律不知道,化学元素周期表背不下来,英语只认识26个字母。与胡世柏黄梅第六中学高中班的同学,学习不在一个起跑线,上课如听天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办特色班和学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铁生的一张试卷,让教育“回潮”中止。学校又开始批判教育“回潮”,重走“五七指示”的教学道路。培养红色接班人,学农、学工、勤工俭学成了主课,文化课成了“副业”。黄梅县第六中学的高中,开始办特色班。学生报名,学校审核,尊重志愿,适当调整。我们这届分了文体班、农技班、三电班,三机班。各班课程重点不同。我分到了文体班,主要课程是语文、数学、文艺、体育、学农。</p><p class="ql-block"> 文化课已经不再是重点了,我们这些转来的插班生,与黄梅县第六中学高中同班的同学,在学习上又在一个起跑线上,而且不分伯仲。</p><p class="ql-block"> 语文课写作是重点,主要是写批判文,政论文。批判走资派,反击右倾翻案风;数学不是重点,文体成了重点,学校的文体骨干都在我们班上。我们班文艺宣传队既是班里文艺宣传队,也是学校文艺宣传队,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下乡演出,学校宣传队队员都是我们班的文艺骨干。没进入文艺队的同学,是体育队的骨干,不是学校兰球队的主力,就是学校排球、乒乓球、羽毛球队的骨干,经常代表学校外出参加比赛。我和几个没有艺术、体育特长的同学,就进入文艺创作组。我们几个文艺创作组的同学,倒人模狗样搞起了绘画和文学创作。</p><p class="ql-block"> 学农是所有特色班的重要课程,具体内容是积肥和参加农业劳动。四月是整田插早稻秧的季节。月初,周五下午放学回家,老师布置作业,每个学生周日下午返校,必须交十斤左右青草。学校将学生送来的青草打捆集中后,送到田宝公社费家大墩生产队做绿肥,这是我们学农的课程之一。四月底,我们又到田宝公社白神墩村,跟农民们一道插早稻秧。到了冬季,又到田宝公社费家大墩,和贫下中农一道用小推车送火粪。实践出真知,在劳动中,我们学到了“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一季稻不插‘五一’秧,二季稻不插‘八一’秧”的农业基本常识。初步了解了“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田间科学管理常识。</p><p class="ql-block"> 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不仅学农,还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劳动之余,老贫农给我们上的忆苦思甜阶级教育课,与小学、初中时期的阶级教育课程内容没有什么区别。请来忆苦思甜的老贫农,经常是小学、初中请来忆苦思甜的同一人。每当他的第一句“在那万恶的旧社会”刚讲完,我们就知道,他下一句该讲什么内容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在校园内学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落实“五七指示”精神,学工是一项重要内容。学校与红山厂取得联系,到红三厂学工;在老师的指导下,帮助光明大队搞电灯入户。后来学工与俭学相结合,在校园内办了两个工厂。一个是窑厂,窑场建在学校操场上;一个是水果灌头盖加工厂,加工厂建在学校西北角的一栋破旧房子里。</p><p class="ql-block"> 学生们上午上文化课,下午学工。大部分学生在窑厂学工,小部分在水果灌头塑料盖加工厂学工。水果灌头塑料盖加工厂场地小,容不下多少人。在窑厂学工的同学,又分成砖坯加工组、运输组、烧砖组。在老师的组织下,请来的窑厂师傅,认真指导我们砖坯脱模,组织运输,观测窑火温度。之所以办窑厂,学校搞基建需要用红砖。水果灌头塑料盖加工厂,只有一台从武汉购置的融热铸模机械,原材料也是从武汉购置的。主要是三机和三电班的同学,在胡国民老师的指导下操作机械,生产出来的水果灌头塑料盖,由蔡山区胡世柏供销社专卖。</p><p class="ql-block"> 黄梅县第六中学的校园,在我们那一届有道特殊的风景线:上午学校书声朗朗,下午学校操场上,窑厂浓烟滚滚,西北角的塑料瓶盖加工厂机器轰呜,整个学校弥漫着烟煤和塑料的混杂味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到太白湖摸河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落实毛主席的“五七指示”精神,窑厂只烧了一窑红砖,且质量不佳,还占用了学校操场,只得关闭,勤工俭学只能另找其他门路。</p><p class="ql-block"> 当时报纸登载一则消息,珍珠是河蚌生产的,江浙大量收购河蚌。班主任周克强老师看到这则消息,如获至宝,兴奋不已。黄梅太白湖盛产河蚌,只要组织学生去摸河蚌,既学了农,又为学校增加收入,两全齐美。他将自己的想法,向学校领导作了汇报,学校领导欣然同意。</p><p class="ql-block"> 六月下旬的一个早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周老师带领我们全班男女同学向太白湖出发。学生们想到下湖摸河蚌能换钱,解决学校教学经费不足,一路上是又唱又跳。</p><p class="ql-block"> 到了太白湖边,看到一望无际的湖水,男女同学,个个心情激动。脱去外套长裤,穿着背心短裤,猴急猴急地就下了水。湖底十分平坦,淤泥刚过脚踝。大家手牵着手,一字排开,向湖中趟去,到了300来米远,湖水也只到齐胸深。周老师让大家的队形与湖岸线形成直角,向东并排走,边走边用脚在湖底左右横扫,脚底触摸到河蚌就蹲下身捞起来,传给专职运送河蚌的同学,由他们送到岸上集中。</p><p class="ql-block">  六月上旬,气温不低,30度左右。但太白湖水冰凉,不到半小时,大部分同学感觉浑身透凉,上下牙齿开始不自觉地磕碰起来,摸河蚌的激情快速下降。在摸索前进的过程中,即使用脚触碰到河蚌,也不愿弯腰弄湿上衣从水中捞起河蚌。班主任周克强老师也受不了湖水的冰凉,同意同学们都上岸穿好衣服回校。</p><p class="ql-block">  上岸后,一数河蚌,只有30几只。大家高兴而来,扫兴而归。</p><p class="ql-block"> 当年高中实行的是两年学制,因教育“回潮”,我们这届高中生增加了半年,实为两年半。五十二年过去了,二年半的高中求学经历,现在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1日于蕲春云丹山界岭山庄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