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鞍山历史缅怀先烈

文竹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文竹</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16590440</p> <p class="ql-block"><b>  “鞍山因钢而立、因钢而兴”。</b>鞍山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抗战的烽火记忆。这座以钢铁闻名的城市,在民族危亡之际,曾是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寇浴血奋战的前沿阵地,无数先烈用生命为这里注入了不屈的灵魂。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即,我于8月26日来到“鞍山烈士纪念馆”缅怀先烈,重温抗战历史,汲取奋劲力量。</p> <p class="ql-block">  走进馆厅,呈现眼前醒目的大字是“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往前走看到展区里的泛黄照片、锈迹斑斑的武器、幸存者的血泪证词,无声却有力地揭穿了日本侵略者在鞍山犯下的滔天罪行,也见证着中华儿女不屈的灵魂。<b>“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b></p> <p class="ql-block">  移步抗日展区,重温抗战历史。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鞍山沦为日伪统治的工业掠夺重地。侵略者妄图以鞍钢的钢铁支撑其侵略战争,而鞍山人民从未屈服。从自发组织的抗日义勇军,到后来的东北抗日联军,无数英雄儿女拿起武器,在千山密林间、在辽河平原上,谱写了一曲曲壮怀激烈的抗争之歌。</p> <p class="ql-block">  杨靖宇将军的部下们,曾在鞍山周边率领抗联队伍开展游击战。多次袭击日军据点,破坏敌人的运输线,夺回被掠夺的物资,让侵略者闻风丧胆。英雄们用生命诠释<b>“宁为战死鬼,不作之国奴” </b>的高尚情怀。</p> <p class="ql-block">  鞍山工人阶级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酷压迫和剥削,开展了以罢工、怠工为主的反压迫反剥削斗争。1922年到1928年,樱桃园采矿所、大孤山采矿所、火连寨采石场等工厂和矿山的工人连续举行罢工斗争。规模最大的樱桃园采矿所大罢工,参加工人达到1000多名。罢工斗争逐渐由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锋芒直指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反动军阀。在一次次反抗斗争中,鞍山工人阶级不断成长。</p> <p class="ql-block">  1925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连中华工学会派人到鞍山开展组建工会活动。1927年7月中共满洲省在鞍山台安建立中共台安支部。1928年4月,改为中共台安特别支部,直属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主要任务是开展反帝、反封建、反军阀宣传和斗争,提倡新文化运动,发展壮大党组织,掩护上级派来开展工作的同志。</p> <p class="ql-block">  1937年到1942年,中共北平市委、中共胶东区委、中共中央北方局晋察冀分局,派出多批党员干部,秘密进入处于东北沦陷区的鞍山地区。以职业身份为掩护长期隐蔽,秘密建立党组织和党领导的抗日救国组织,联络爱国同胞,开展抗日爱国宣传教育,发动民众抗日斗争,收集重要情报。抗日战争胜利后,隐蔽战线的党员干部在接管鞍山、建立人民政权和人民武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走到鞍山英烈主题展,看到诸多抗日英雄事迹,备受感动。 1930年5月,时任中共满洲省委候补委员、共青团满洲省委书记王鹤寿,化装成木匠来到台安,向中共台安特支传达省委指示精神,巡视指导工作。他到张家窝堡召开农民骨干会议,组织指导农民开展提高工价的罢工斗争。张家窝堡、朱家坊子、遵化屯等地成立了农民协会,台安农民运动蓬勃开展起来。</p> <p class="ql-block">  王鹤寿题写的“中共滿洲省委旧址。”</p> <p class="ql-block">  海城地下党员、原大连海事学院党委副书记高永久。在学生中传播爰国救国理念,学生积极参加声讨日本侵略掠夺罪恶等游行活动。</p> <p class="ql-block">  鞍山的日本神社建于1924年。日本殖民者在鞍山镇守山(今烈士山)东麓建造了一座供奉"天照太神"的神社,随后将该山更名为"神社山"。该神社是日本在鞍山实施殖民统治的重要象征,其建设与1917年日本满铁制定的"满铁附属市街计划"密切相关。图片鞍山日伪时期的神社山,今烈士山正门。</p> <p class="ql-block">  走在展馆广场烈士英名录南侧,看到地上放着带有字的建筑。“献灯”,它的形状很像地灯,在日本人心中,人死后灵魂还在,只有通过献灯的指引,才能找到回家的路,而日本武士必须死于战场或剖腹自杀后的灵魂才能回到靖国神社。“鸟居”类似于寺院圣地常见的牌坊。日本人是用来区分人域和神域的分界线,进入神域的入口,也可以说是神社的象征,每个神社前面都有鸟居,但造型略有不同。这是日本侵略鞍山的罪证。</p> <p class="ql-block">  那些长眠于鞍山大地的先烈,有的是冲锋陷阵的战士,有的是支援前线的百姓,有的是舍生取义的知识分子。他们中,有面对酷刑仍严守机密的地下党员,有冒死为抗联送粮的普通村民,有炸毁敌人军火库后与阵地共存亡的年轻士兵。他们的名字或许未被记载,但他们的精神早已融入鞍山的钢铁筋骨,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p> <p class="ql-block">  移步到英雄名人展厅中,知道杨克冰是革命家、政治家,抗日英雄,辽宁海城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同年被捕入狱,狱中坚持斗争。1936-1937年出狱后,组织领导"一二九"运动。抗战期间参与创建抗日根据地,指挥多次战斗。<b>1945年4月,杨克冰当选为太行区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b>奔赴延安。</p> <p class="ql-block">  1945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建立东北根据地的部署,杨克冰参加延安赴东北"中央干部团",挺进东北。曾任职海城市委书记,东北妇联主席、中共鞍山市委常委,任鞍山市和鞍钢工会主席期间,代表市委参与鞍钢恢复生产的领导工作。杨克冰是鞍钢首任工会主席,曾于1950年陪同宋庆龄视察鞍钢。</p> <p class="ql-block">  1948年,鞍山解放,鞍钢回到人民手中。在“鞍钢宪法”的指引下,工人们以“孟泰仓库”的节约精神、“王崇伦钻头”的创新劲头,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生。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炉不锈钢从这里诞生,鞍山成为“共和国工业的长子”,为百废待兴的国家筑牢了工业根基。他们的不屈意志和团结精神,正是今天我们建设家乡、强国复兴的精神密码。</p> <p class="ql-block">  站在广场回头看到楹联<b>“历史的记忆艰苦的历程,不朽的精神永远的丰碑”。</b>让我深知这是鞍山人永这忘不掉的记忆,也是以先烈为榜样,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道路上勇毅前行。那些曾见证烽火的山川河流,如今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繁荣发展。铭记历史,汲取历史的养分,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传承精神,是对未来最美的承诺。让我们带着先烈的期盼,在奋进之路上步履不停,<b>让鞍山的钢铁脊梁永远挺直,让民族的精神火炬代代相传。</b></p> <p class="ql-block">  谢谢美友览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