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日锻炼打卡】我的首份地质报告:从撰写到评审的难忘历程

月影蓝调

<p class="ql-block">  野外地质工作常与破案过程异曲同工,需通过系统收集各类信息,以逻辑为链条、证据为基础,逐步推断区域内是否存在矿化,其准确与否,往往取决于信息的完整性与推理的严密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经一段时期的野外实地勘查,我不仅全面掌握了工作区内的基础地质情况,还成功识别出一处关键的不整合面。通过对多个矿化异常点的深度观测,并与集宁查汉营子地区已知的矿化特征展开系统对比分析,我最终完成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份地质报告。这份报告凝结了我大量的心血与思考,既梳理了本区域的基础地质背景,也深入剖析了主要矿化点的形成机制与铀矿化特征,同时结合国外老地层铀矿的成矿条件,进行了科学的对比与探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确保报告内容的准确与严谨,我特意请教了郑和平、胡长平、李晓才等经验深厚的前辈。他们逐页认真审阅后,提出了不少极具价值的修改建议。交流时,我坦诚说出了自己的顾虑:“几位师傅,报告虽然写完了,但我对报告的结论部分有一些担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晓才听完,点头认同:“确实,单从现有资料来看,这个区域的找矿前景不算乐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胡长平也补充道:“也只能这样了,目前我们还没取得新突破,报告里依据的仍是之前移交的那几个异常点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旁的郑和平却从容笑了笑:“别有太多顾虑。我们只要实事求是地汇报工作成果就行,至于找矿潜力到底如何,该交给专家组来判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潘伟奇这时插了话,语气里带着几分调侃:“这段时间普查下来,区域内的铀含量普遍偏低——要是说在这种条件下还能找到矿,那可真跟做美梦差不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久后,专家组如期抵达分队开展评审工作。成员皆是大队地质领域的资深人士:三分队地质组组长徐如富,1964年毕业于抚州地专;副组长邓田元,毕业于长沙地质学校;还有地质科物探负责人贾永健,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汇报刚开始时,我难免有些紧张,但看着郑和平沉稳淡定的模样,我的心绪也渐渐平静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汇报中,我先简要介绍了区域地质概况,随后着重对区内多个典型铀矿化异常点进行了系统对比分析,指出它们的矿化特征与集宁查汉营子地区高度契合:矿化体主要分布在地质接触带,成因与热液活动密切相关,受氧化还原环境控制,且普遍发育蛇纹石化蚀变。从已有的揭露结果来看,这些矿化体规模较小,属于局部成矿现象。结合与国外老地层铀矿成矿条件的对比,我的结论是:本区铀源供给不足,再加上后期构造活动剧烈,整体成矿潜力不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凭借前期扎实的准备工作,以及一年多积累的野外实践经验,整个汇报过程中,我没借助任何稿件,仅依靠墙上悬挂的挂图,就清晰、流畅地完成了全部内容的讲解和汇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进入评审环节,专家组对我报告中做出的结论没有提出原则性的质疑。但当讨论聚焦到老地层不整合面时,现场气氛突然变得紧张起来。徐如富合上手中的笔记本,严肃地看向我:“年轻人,你确定你标注的断层倾向没测反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会议室瞬间陷入寂静,我深吸一口气稳住心神,立刻取出野外记录本递过去:“徐组长,这是5月12日我在F7测点用罗盘实测的三组数据,里面还有复测记录,您可以看一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话音刚落,贾永健突然打断我,同时拿出一张旧地质图:“1959年我们在这片区域填图时,构造线的走向根本不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再次深呼吸,指着区域构造图耐心解释:“正是因为新发现的逆掩断层产生了作用,才导致老地层发生了旋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邓田元凑近图纸仔细看过后,忽然站起身笑了:“小伙子,做得不错!”他随即指着图纸上一处细节:“大家看,这里还藏着一条构造带,之前都被忽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见此情景,徐如富紧绷的神色渐渐缓和,贾永健也轻轻点了点头:“确实是我们当年遗漏了这个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时,郑和平适时拿出我从野外采集的岩石标本——一块带有清晰擦痕的断层泥。徐如富接过标本,用手细细摩挲片刻后,脸上露出些许惊讶,因为标本上的阶步构造,与我报告中的分析完全一致。这场紧张的答辩持续了三个小时,最终在我引用国外某铀矿床类似构造模型的论述中落下帷幕。当徐如富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用余姚方言对我说“小伙子,报告做得不错”时,我才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过专家组严谨的评审与后续的实地考察,我的报告几乎没做任何修改就顺利通过了,这让我既意外又惊喜。其实说到底,这个区域本就缺乏铀成矿的基本条件——铀源不足,所以,关于不整合面的讨论虽然热烈,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个事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到地质组后,同事们纷纷围过来向我道贺,现场气氛十分热烈。郑和平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我早就说你没问题!这下好了,今年的报告任务,你还帮我提前分担了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潘伟奇立刻接话打趣:“这功劳也得有我的一份,当初可是我推荐的人!和平,人家这么辛苦帮你干活,你怎么也得请吃顿卓资山熏鸡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话音刚落,大家都笑了起来,郑和平连忙爽快答应:“没问题!大家都来,我请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段经历,无疑是我地质生涯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尽管目前尚无法预判此次汇报会对后续找矿工作产生何种具体影响,但专家组未对我提出的结论提出质疑,足见其基本认同我的观点。这一结果既让我备受鼓舞,也难免心生一丝顾虑——如此看来,我们过去两年在老地层的工作或许……</p> <p class="ql-block">长桌旁几位专家神情严肃,我紧握记录本,目光坚定却带着紧张。</p> <p class="ql-block">我迅速递上记录本,徐组长接过查看5月12日F7测点的实测数据,贾永健展开泛黄的1959年地质图提出异议。</p> <p class="ql-block">我铺开区域构造图解释,邓田元俯身靠近图纸发现被忽略的构造带,笑着直起身向众人示意。</p> <p class="ql-block">郑和平取出带擦痕的岩石标本,徐如富接过摩挲,发现标本阶步构造与报告推断一致,眼神一亮。</p> <p class="ql-block">三个小时后,徐如富露出笑容用余姚方言称赞,年轻地质员如释重负,发现衬衫已被汗水浸透。</p> <p class="ql-block">核工业部先进单位。</p>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日锻炼打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