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文制作/闲庭信步</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39430962</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位于北京中轴线南段西侧,与天坛 与天坛隔街相望,形成两坛夹一街的格局。</p><p class="ql-block">作为北京中轴线十五处遗产点之一,先农坛与天坛构成中轴线南端的对称建筑群,体现了古代“右祖右社”的城市规划理念</p><p class="ql-block">先农坛东门</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保留了地衹坛、太岁殿等古建筑群。红墙黑瓦的建筑风格与中轴线整体规划保持一致。</p> <p class="ql-block"> 先农坛位置图</p> 先农坛和庆成宫 <p class="ql-block">庆成宫是北京先农坛内高等级的皇家建筑群,始建于明天顺十二年(1458年),最初是皇帝祭祀先农前的戒斋场所,原名斋宫,清1755年后更名为庆成宫</p> <p class="ql-block">庆成宫建筑群坐北朝南,三进院落。轴线依次为外宫门、内宫门、正殿、后殿,两侧配殿。占地面积13.529.6米,东西云长122.84米,东西宽110.14米 ,是先农坛内唯一庑殿顶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庆成宫正殿、后殿均为重檐庑殿顶,采用中国古建筑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覆盖绿色琉璃瓦,采用金龙合玺彩画,窗花为三交六椀花图标,整体呈现明、清皇家建筑的最高规制。</p> <p class="ql-block">外宫门</p> <p class="ql-block">庆成宫门前的御道是专供皇帝通行的道路,位于先农坛内,连接东门与庆成宫的头宫门。</p> <p class="ql-block">内宫门</p> <p class="ql-block">内宫门(三进院落)前的汉白玉栏杆</p> <p class="ql-block">望柱精美的云龙纹</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庆成宫前的院落主要用于举办礼仪祭祀活动,该院落位于庆成宫正殿前,设有宽大的月台,可容纳多人聚集,常用于祭祀、庆典等礼仪场景。</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后,庆成宫成为皇帝亲耕礼成后庆贺及犒赏百官的埸所。</p> <p class="ql-block">庆成宫前的嘉量是古代标准的量器,用来测量粮食的容量,全器包括斛、斗、升、合、龠五种,陈列于殿前,像征国家的统一和皇权的威严。</p> <p class="ql-block">庆成宫前的日晷为时钟,是古代标准的计时器,代表着天地、时间与空间。</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栏位于正殿前月台的周围,由汉白玉制成,并配有云龙望柱。月台面积约250平方米,四角设有螭首,正南方有九级台阶,中间铺放汉白玉朵云御路石雕。体现了皇家建筑的庄重与精美。</p> <p class="ql-block">庆成宫内的屏风</p> <p class="ql-block">喜欢穿汉服的宫女</p> <p class="ql-block">庆成宫后殿名为后殿,是庆成宫建筑群的核心组成部分,与庆成宫共同组成三进院落的主体结构。</p> <p class="ql-block">庆成宫的相同的东、西跨院,</p> <p class="ql-block">庆成宫与后殿之间配殿内的陈设</p> 神仓建筑群 <p class="ql-block">神仓建筑群,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位于太岁殿建筑群东侧,占地面积约3436平方米,东西宽41.2米,南北长83.4米,整座院落坐北朝南,中轴对称。</p><p class="ql-block">现神仓建筑群为清乾隆时期移建,自南至北依次是山门、收谷亭、圆廪、祭器库,左右两侧为碾房、仓库。</p><p class="ql-block"> 山门</p> <p class="ql-block">收谷亭,6.9米见方,四角攒尖,顶部自然收拢檐下饰以旋子彩绘。收谷亭顶部采雄黄玉彩色,具有驱蚊作用。</p> <p class="ql-block">收谷亭是先农坛内重要的建筑,主要晾晒耤田(皇帝亲耕田收获的谷物),展示稻、菽、麦、粟、黍五种谷物,寓意“神仓藏玉粒,五谷播天下”。</p> <p class="ql-block">收谷亭内展示的五种粮食分别为:</p><p class="ql-block">稻——今天的大米。</p><p class="ql-block">黍——黄米。</p><p class="ql-block">粟——谷子(小米)。</p><p class="ql-block">麦——小麦、燕麦、荞麦。</p><p class="ql-block">菽——指豆类(大豆、绿豆)。</p> <p class="ql-block">神仓(又称天下第一仓),位于太岁殿以东,建于清乾隆十七年C1752年),是储存耕田收谷的地方。神仓分前后两个院落,中间有月亮门相通。</p> <p class="ql-block">紧邻收谷亭之后,有一圆廪,黑琉璃瓦,绿简边,圆攒尖顶,园廪造型独特,色彩绚丽,装饰精美,不仅有华丽耐看的观赏价值,亦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不愧为天下第一仓。</p><p class="ql-block">先农坛270余岁的天下第一神仓首揭面纱,</p> <p class="ql-block">神仓内存放的五谷</p> <p class="ql-block">碾房</p> <p class="ql-block">仓库</p> 观耕台和一亩三分地 <p class="ql-block">观耕台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明清两代帝王举行亲耕典礼的核心建筑,原为木制高台,清乾隆时期改为砖石结构的方型须弥座,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皇帝亲耕仪式:每年仲春亥日,皇帝在先农坛祭祀后,在一亩三分地耤田躬耕,随后登台观看王公大臣耕作。</p> <p class="ql-block">明朝时期皇帝在京城设立拜祭神农的先农坛(也叫“山川坛”),内设观耕台,作为皇帝春季检验大臣们农耕的地方,观耕台前有大臣们耕作的“一亩三分地”。后来,“一亩三分地”被人们引申为“自己的小地盘”之意。</p> <p class="ql-block">具服殿是皇帝更衣場所,在万众瞩目下移步至他的耕田,左手执鞭,右手扶犁耕地,虽是摆摆样子,但体现了对农业的极度重视。</p><p class="ql-block">此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通过“亲耕观耕”仪式,强化“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p> <p class="ql-block">明清耤田:明清时期,皇帝每年在先农坛举行耕耤礼,亲耕的耤田定为一亩三分(约800平方米)。这一制度始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代雍正时期将其推广至全国各州县。</p> <p class="ql-block">一亩三分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