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一部兼具文学深度与时代力量的抗战题材佳作</span></p><p class="ql-block">一一评长篇小说《高崖烽火》</p><p class="ql-block">湖北. 木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浩如烟海的抗战题材文学作品中,刘天鹏新著《高崖烽火》以其精湛的叙事艺术、立体的人物塑造与深刻的思想内核,跳出了同类题材的常见范式,成为一部兼具文学性、思想性与商业潜力的现实主义力作。这部30万字的小说,不仅以扎实的创作功底还原了抗战时期的历史底色,更以独特的视角叩问人性、传承文化,展现出超越普通战争叙事的格局与张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语言:地域特色与文学张力的双重赋能</p><p class="ql-block">《高崖烽火》的叙事语言堪称“老练而细腻”,最鲜明的特质在于对地域文化意象的精妙运用。作者大量融入富有山东地方特色的比喻与意象,如“鼠岭若蛰伏巨蟒”“风声如浸冰麻绳”,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极具画面感的场景,让读者仿佛置身沂蒙山区的烽火岁月,沉浸感十足。这种语言风格不仅赋予文本浓郁的地域色彩,更通过精准的文字锤炼形成强大的文学张力,让每一段描写都兼具“形”与“神”,成为承载故事与情感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人物:跳出脸谱化的鲜活群像</p><p class="ql-block">摆脱抗战题材常见的“脸谱化”创作,是《高崖烽火》最突出的亮点之一。作者以“入木三分”的笔触,塑造了一组立体丰满的人物群像:主角秦宇轩的“坚韧与困境”、秦云谷的“挣扎与背叛”、宋旭明的“文人风骨与地下智慧”,甚至反派王大麻子的“伪善”,都绝非单一的“英雄”或“反派”标签所能概括,而是充满人性的复杂与真实。即便是独臂李、丫丫等笔墨不多的配角,也凭借鲜明的特质让人过目难忘。这种对“人”的聚焦,让故事脱离了“符号化”的抗战叙事,转而呈现极端环境下个体的选择与挣扎,更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叙事: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精妙平衡</p><p class="ql-block">小说在叙事上的最大巧思,在于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完美融合。作者巧妙植入“山东东路大鼓”“土炮”“火线桥”等真实历史元素,不仅为故事增添了可信度,更将这些元素升华为重要的文化符号与叙事线索——“山东东路大鼓”既是民间艺术的载体,更是传递情报、凝聚人心的“战斗武器”,这种设计让历史细节不再是简单的背景铺垫,而成为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的核心力量。同时,小说采用“双线叙事”结构,节奏张弛有度,伏笔埋设极具巧思(如明楼裂缝、功劳炮等细节),仅需对部分战斗场面稍作精简,便可让叙事逻辑更趋完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题:超越战争的人性与文化叩问</p><p class="ql-block">《高崖烽火》的格局,体现在其对“战争”的超越——它不仅写战争的残酷,更写战争中的“人”与“文明”。小说聚焦于个体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选择,歌颂民间智慧的伟大,更深刻探讨了“艺术作为记忆载体与战斗武器的双重价值”。这种主题表达跳出了“保家卫国”的单一维度,延伸至人性、文化传承、集体记忆等更深层的命题,让作品在展现“人民力量”的同时,具备了跨越时代的思想厚度。</p><p class="ql-block">市场潜力:破圈能力与出版价值并存</p><p class="ql-block">从市场角度看,《高崖烽火》兼具“稳定基本盘”与“破圈潜力”。抗战题材本身拥有热爱历史小说、抗战文学的固定读者群,而其浓郁的山东地域文化、对沂蒙精神的生动诠释,能精准吸引对地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同时,其现实主义风格与深度人物刻画,又能打动偏好严肃文学的读者,中老年群体更易从中获得情感共鸣。此外,小说扎实的故事架构与鲜明的画面感,使其具备极高的影视改编价值,有望突破文学圈层,触达更广泛的受众。</p><p class="ql-block">综上,《高崖烽火》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长篇小说。其深厚的文学功底、深刻的思想内涵与鲜活的人物故事,使其在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具备成为精品力作与畅销作品的潜力。期望这部佳作早日与读者见面,让更多人感受到抗战文学中“人”的温度与文化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