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管伯宁,族名管余康 (1905~1986)滨海县天场镇天沟村人。晚年十村八里乡亲都尊称“康大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天,2025年9月2日,是父亲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明天,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冥冥之中,父亲与抗日战争有着莫名的联系,也因抗日战争岁月,重塑了他的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青年才俊 蜚声乡里</span></p><p class="ql-block"> 父亲小时侯虽读私塾,但1918年至1921年上了阜宁县高等小学,那是洋学堂,西式的教育方法,且正是“五四”运动时期,受到了新思想的熏陶。小学毕业后上不起中学,只好回乡务农经商,但主张公平正义的思想那时在他的心里就深深扎根,以致成了地方信得过的“红董”。父亲生前说过:四乡八里,邻居或家庭发生矛盾,都会请他去摆平是非,进行调解。父亲还说过:因此,那时我经常在外面吃饭。父亲的调解总是不偏不倚,以理服人,因此虽然年龄不大,青年才俊名气己经就蜚声乡里,得到了乡亲的高度认可。</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同仇敌忾 自发抗日</span></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1938年参加了苏北抗日同盟会阜宁分会。那时天沟村父亲家就成了阜宁抗日同盟会领导活动的场所,也因此结识了汤庐山、李寄峰、顾哲夫等同志。中国人民绝大多数都是爱国的,在那个国民党逃之夭夭,国难当头的日子里,民间百姓自发组织起来,抵抗日本鬼子的侵略,抗日同盟会就是那个特殊年代诞生的产物,它凝聚社会上有爱国之士的心,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救亡图存的民族精神,直至后来国民党发觉抗日同盟会被中共地下党掌握利用,匆匆取缔了该组织,因此也就停止了活动。</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参加政府 勇担重任</span></p><p class="ql-block"> 1940年10月,八路军来到盐阜,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的第三天,父亲就参加了政府工作。时年父亲35岁,已经是人到中年,在当时政府里算是一个老同志了,多数同志都是二十出头。父亲这个年纪投入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洪流中去,自然是认准了共产党人是抵御日寇,救亡中国的唯一希望。</p><p class="ql-block"> 在以后的岁月里,父亲与宋乃德首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说来也巧,宋乃德伯伯与父亲同庚,只是父亲比宋伯伯大5天。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日子里,父亲勇于担当,足智多谋,为民主政府的建立和根据地开拓尽心尽力。在季家圩战斗时,八路军即将断粮,在黄克诚,宋乃德十分着急的情况下,父亲自告奋勇,临危受命,立下军令状,6天时间内,从建湖为军队采购了37万斤军粮运至八滩镇,为此,宋乃德县长称父亲“立了一大功”。</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服从大局 身居党外</span></p><p class="ql-block"> 1941年1月,阜宁县第一届参议会在阜宁县硕集镇召开,宋县长责成父亲司职筹备后勤工作,父亲按照县长的指示,把招待服务工作做得井井有条,会议中,特别那些士绅,几天吃得酒足饭饱,声称“民主政府待人接物开明,值得信赖”,父亲因此结识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开明的有滨海的庞友兰、杨芷江、田厚斋等,阜宁的有何冰生、许丽天(名中医)等。保守的人士主要是从国民党旧政权机构加入统一战线的人,如阜宁的李满宫等。参议会会议后,宋县长对父亲做统战工作大加赞赏,说“统战工作你也有一套嘛!”以致父亲在要求入党时,宋县长说“你不要入党,你在党外比党内作用大。”因此父亲成了一个党外人士。事实也如此,父亲是宋乃德的亲信,又是本地人,也不是党员,所以与那些参议员们走得很近。父亲生前说过:“我到他们那里做工作,他们都把我作为上宾接待。”父亲还说过“那些参议员来找县长谈工作,往往都拉着我一起去。”父亲没有入党,失去了一些升职的机会,要不解放后做个县处级干部是很正常的。但从盐阜抗日根据地的整体建设来说是值得的,民族大义为重,个人得失也算不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修筑海堤 筹粮筹款</span></p><p class="ql-block"> 1941年3月,宋乃德县长要父亲到“水利委员会”去做会计,管理钱粮,父亲很为难,他没有做过会计,不懂会计常识。但宋县长坚持要他去,并说“不要怕,边工作边学习”。1941年3月父亲和陈宜方等水利委员会的同志就一起去了八滩海边。</p><p class="ql-block"> 开工在即,修筑海堤遇到粮荒时,在黄克诚师长紧急调用军粮临时接济时,父亲受宋县长之命赴盐城,在一个星期内从盐城采购了30万斤粮食到工地,宋县长高兴的对父亲说:“修海堤也有你一份功劳”。此后父亲坐镇八滩,调度钱粮,南北海提修成后,还要结算总费用,因此直到9月份才回到阜宁县。</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般口语都是说海堤,很少说宋公堤。因为当时没有宋公堤一说。父亲说过:“1941年底到1942年初,我到八滩海边收盐税,听说乡绅们立了一个碑,于是抽空去看了一下,才知道百姓把这段新修的海堤誉名为宋公堤。”</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戏语副官 代哺幼女</span></p><p class="ql-block"> 在1942、1943年,宋乃德、陈宜方夫妇两个女儿宋淮生、宋海生先后出生,照顾小孩的事基本就附带的交给了父亲,父亲帮助找奶妈及对其管理。日本鬼子扫荡时,父亲的家庭就成了宋淮生、宋海生的躲避之地。就这样断断续续代为抚养幼女宋淮生,宋海生达三年之久,使他们夫妇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抗日建政的斗争中去。由于父亲身为会计,还兼管宋乃德夫妇子女的家事,所以当时政府干部戏称管伯宁是宋乃德的副官。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宋乃德夫妇随三师去了东北,由于军队规定只能带一个子女,所以把二女儿宋海生留在了天沟,直到1946年10月,由于形势变化,父亲才设法把宋海生送去东北与家人团聚。</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湖南工作 红色管家</span></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父亲又被宋乃德叫去湖南工作,先是改造资本家,后搞“公私合营。”此间,1950年8月也去过广州与外国人打交道一年,为抗美援朝筹措物资。后来在湘粮机械厂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被单位誉为“红管家”,并于1964年将事迹登载于《长沙晚报》。父亲在文革前后也受到过几年冤枉,但很快在1970年就恢复了名誉,退离休晚年在家乡还是比较幸福的。</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子女述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父亲一生没有高官厚禄,但一生正气,为人谦和,实事求是,没有极左或极右的色彩。纵观他的一生,高光时刻就是在1940年10月至1945年10月抗日民主政府工作的五年。五年里,在宋乃德首长的领导下,做了大量的统一战线工作,广泛联系开明人士,同仇敌忾,共商大计。父亲在抗日战争期,虽谈不上什么丰功伟绩,但也算为救民族于危亡贡献了绵薄之力,做出了一个中国人的应有担当。</span>他表现的民族气节和智慧,很值得我们子女骄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前我们父亲的生日里,籍以此文,深切怀念我们的父亲,祝父亲天堂快乐。</p><p class="ql-block"> 管伯宁之子:管湘生</p><p class="ql-block"> 之女:管家爱</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日</p> <p class="ql-block">管伯宁与英国商人等 1950年广州中山纪念堂</p> <p class="ql-block">管伯宁 1958年于湖南长沙</p> <p class="ql-block">管伯宁 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宋齐生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