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古玩艺术品市场上逛逛,我们经常会看到刻着“九牧堂”字号的老红木家具或者“九牧流芳”与“九牧传芳”的旧牌匾,那便是来自南方林姓祠堂或者是福建林姓世家大户的旧物。为什么林家祠堂称为九牧堂,这要从林姓入闽始祖东晋晋安郡王林禄谈起,林禄(公元289—356年),河南下邳人,字世荫,东晋将领。五胡乱华之际,林禄奉敕守晋安郡,迁家居晋安,为林姓入闽始祖。其匡扶晋室,历经多次战争,战功卓著,历任招远将军、散骑常侍,给事中以及黄门侍郎。因先后辅佐晋元帝、晋明帝、晋成帝、晋康帝、晋穆帝五位皇帝,是忠心耿耿的“五朝元老”,死后被追封为晋安郡王。他的后代在福建落户定居,逐渐发展成为福建人口中最重要的文化政治力量之一。</p><p class="ql-block"> 此后虽然经历多次朝代更迭,但是林禄的后人中英才辈出,在各个朝代科场考试中屡有建树,世代为官,到了唐代林披的儿子们身上出现了第一个奇迹,林披的九个儿子先后当上了唐朝各州刺史,刺史是当时州里的最高长官,古代地方官的职责是代天子牧民,因此刺史的别称也叫做州牧,这也是九牧堂称号的由来。到了宋代,九牧林始祖林披的大哥林韬的这一支的九世孙林札的九个儿子再次出任宋朝九州州牧,再次为林家创造了九牧的奇迹,此后福建林家祠堂便称为九牧堂,林家一直都是福建的名门望族。<span style="font-size:18px;">到了明清两朝,南方各省的林家祠堂都挂着“九牧流芳”或者“九牧传芳“匾额,以此鞭策和鼓励后世子孙。</span></p><p class="ql-block"> 林披是唐朝睦州刺史,他自己的九个儿子也先后出任过刺史一职,因此林披家成了唯一的一家出了父子十名刺史的家族,因此史称九牧堂,诗作者林蕴(755—826),字复梦,福建莆田人,唐刺史林披公的第六子。福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林家是林放公的后代,出生在名门望族,世代接受的是儒家思想的熏陶,深刻理解儒家的平天下思想内核,他们不会忠于一家一姓,内心装着的是对天道的敬仰和天下苍生的生死安危,在多次朝代更迭中,福建林家坚守</span>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信念,<span style="font-size:18px;">始终保持着自己家族诗礼传统和历史价值观。林蕴公一生中存世作品目前只有《答颜太守》和《过秦松岭》两首五言律诗,下面与大家共同分享其中一首。</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言律诗《答颜太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物力孤穷甚,无由蔽草庐。</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抱疴明盛世,丐食兵荒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马革藏身拙,鸱夷报主疏。</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勉哉吾二子,太岁易消除。</span></p><p class="ql-block"> 诗中的颜太守是曾任湖州太守的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颜真卿的先祖是颜回,与林蕴公的先祖林放同为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他们的后代都是世家子弟,林蕴与颜真卿两人的交往应该也算是世交,颜真卿与林蕴同时还是唐代早期著名政治家和书法家,两人在世时的书法成就已经非常著名,他们又同时在同浙江湖州一个地方为官,颜真卿担任湖州刺史,与林蕴在湖州<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很多公务往来,他们之间有许多私人交往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span>林蕴在湖州任职期间与颜真卿相识,并为他创作了这首五言律诗《答颜太守》。诗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勉哉吾二子,太岁易消除”</span>句,反映了作者与颜真卿二人在艰难中具有相互理解和举重若轻的能力,以及舍生取义的秉性和相同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林蕴与颜真卿兴趣爱好相近,两个人的命运遭遇也差不多一样。林蕴在西川想以一己之力阻止刘辟谋反,差点被刘辟杀死,他的脖子作了刘辟手下刽子手的磨刀石,刘辟因为喜欢林蕴正直磊落的性格而放过了他,只是嘲弄了他一下,但是却因此<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朝中成了美谈</span>。颜真卿却是在安史之乱中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钦差大臣身份</span>被朝廷派到安禄山军中规劝安禄山放下武器回归朝廷,结果被暴怒的安禄山杀死了。</p><p class="ql-block"> 严格来说,这应该是一首追忆亡友的悼亡诗。诗的第一句“<span style="font-size:18px;">物力孤穷甚,无由蔽草庐。”表明</span>这首诗应该是作于安史之乱期间,由于连年战乱,所有人的生活都非常艰难,连颜真卿这种州太守身份的人都被严重的物资匮乏所困扰,不得不依赖茅草屋容身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抱疴明盛世,丐食兵荒馀。”在太平盛世期间却经常抱病,现在还要在兵荒马乱的时候丐食世间,作者这两句诗是在感慨颜太守命运多舛,同是天涯沦落人,唐代诗人不论笔下写的是谁,最后写的都是他们自己,林蕴这首诗也不例外。他也是在诉说自己命运的起起落落。“马革藏身拙,鸱夷报主疏。”唐朝的边关战事频繁,国人崇文尚武精神成风,被派往边关的将士都有一股马革裹尸的英雄气概,颜真卿本来是被朝廷派往安禄山的兵营中当说客,并非带兵平叛的武将,最后也是落下了马革裹尸的结局。这句诗指的应该是颜真卿被安禄山所杀的事件。林蕴虽然出生在名门望族,家中还有很多在位高官。但是他自己的仕途并不顺利,由于性格比较耿直且能洞察世事,经常</span>被一群奸人背后算计,最后还只能靠“<span style="font-size:18px;">勉哉吾二子,太岁易消除。”来自我宽慰和自我解脱,也许他真的是命犯太岁吧,命运最后仍然没有放过他,公元826年林蕴公再次被奸人构陷成罪,</span>被流放到海南儋州,同年卒于儋州,也许这就是他的宿命。</p><p class="ql-block"> 本诗语言朴素自然,直舒其意,<span style="font-size:18px;">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span>意境深沉而浑厚,对仗工整,由此可以看出诗人是内心有感而发,厚积薄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注:林蕴公是海南林暹公的先祖</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