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各位朋友:</p><p class="ql-block"> “中元节”(又称“七月半”,民间俗称“鬼节”)将至。</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将“中元节”有关“烧纸钱”的那些事作一个专题,与你摆几句悄悄话,想必一定有所补益。</p><p class="ql-block"> 庞戢武(83岁)书</p><p class="ql-block"> 2025.9.2</p> <p class="ql-block"> 中元节“烧纸钱”小议</p><p class="ql-block"> 四川达州 .庞戢武/文</p><p class="ql-block"> 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五,又叫“七月半”)到了,在中国民间,把这个节日俗称“鬼节”。</p><p class="ql-block"> 这个“鬼节”不是说真的有鬼,而是说在这个节日里,民间的人们为了让地府的“鬼魂”满意,特别舍得“烧钱化纸”。</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节日到来的前几天的傍晚,民众要在逝者墓前“烧纸钱”。更多的人因工作在外,途程较远,就只有就近于大路旁、山坡上、河塘边,成群结队地“烧纸钱”了。</p><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有限,人员集中,声势浩大,影响就非一般。对此,我想谈一点个人的观感。</p><p class="ql-block"> 一、“烧纸钱”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查阅历史,在原始社会,人类对待死者的方式较为简单,直接将尸体扔在荒野或进行简单的掩埋即可。</p><p class="ql-block"> 随着社会的发展,丧葬文化开始萌芽,出现了掩埋和撒赤铁矿粉来象征生命的敬重和延续。</p><p class="ql-block"> 到了夏商周时期,国家形成,等级制度渗透到丧葬文化中,贵族的墓葬宏大且随葬品精美,而平民的墓则较为简单。自土葬出现以后,就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p><p class="ql-block"> 殷商时期,用焚烧兽骨和周代贵族焚烧帛书与神明沟通,表示对祖先的祭奠。 </p><p class="ql-block"> 到了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人们使用实物、钱币或玉器陪葬。</p><p class="ql-block"> 进入汉代,出现专为陪葬铸造的“瘗钱”,通常与贵重物品一同埋入墓中。</p><p class="ql-block"> 到了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有了粗劣的造纸技术。</p><p class="ql-block"> 考古发现,公元前二世纪的“灞桥纸”就面世了,这为后来“烧纸”提供了便利条件。</p><p class="ql-block"> 时至魏晋(公元220年—公元420年),东汉瓦解后,从三国到两晋时期,“烧纸”逐渐取代金属或玉石作为陪葬品。</p><p class="ql-block">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轮回转世”与“冥界救度”思想强化了焚烧仪式。</p><p class="ql-block"> 佛经描述的阴间官吏需钱财打点,使烧纸成为“通关费”,变成了“烧纸”为阴间使用的“钱”,这就加速了焚烧纸钱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唐代的《封氏闻见记》记载,纸质“瘗钱”已成定制,五代更出现雕版印刷的冥币。</p><p class="ql-block"> 唐代以后,纸钱焚烧逐渐取代这种“瘗钱”方式。</p><p class="ql-block"> 因为,那时穷人居多,“瘗钱”对这些家庭难以承受。由于埋入墓穴的是真钱,为盗墓贼的猖獗提供了可乘之机,于是焚烧纸钱就成为主流的祭祀方式。</p><p class="ql-block"> 二.“烧纸钱”的兴盛</p><p class="ql-block"> 造纸术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有“纸”就为“烧纸”提供了条件。</p><p class="ql-block"> 据《后汉书·蔡伦传》中记载,时至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时期,蔡伦于公元105年,改进了造纸技术并使其广泛应用。</p><p class="ql-block"> 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后,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用户很多,效益颇丰。</p><p class="ql-block"> 其兄蔡莫,偷师学艺,虽也能造出纸来,但品质不及蔡伦所造的好,当然销路就差。</p><p class="ql-block"> 于是,蔡莫与妻子慧娘商量,以其妻装死上演一场“起死回生”的把戏。</p><p class="ql-block"> 一天,蔡莫让慧娘突然“暴毙”假装死去。</p><p class="ql-block"> 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前烧了大量的纸。</p><p class="ql-block"> 烧着烧着,慧娘在蔡莫的“痛哭”声中,突然从棺材里“起死回生”了!</p><p class="ql-block"> 她坐起来,嘴里还念叨着:</p><p class="ql-block"> “阳间钱能通四海,</p><p class="ql-block"> 阴间纸在做买卖。</p><p class="ql-block"> 不是丈夫把纸烧,</p><p class="ql-block"> 谁肯放我回家来?”</p><p class="ql-block"> 众人听了,以为烧纸真的有这么神奇,都纷纷来买蔡莫的纸,蔡莫终于发了。</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死而复生”之计,也只是蔡莫和慧娘所演的促销技俩而已。</p><p class="ql-block"> 这个伎俩很管用,迎合了人们期待逝者可以在九泉之下安宁,更有福泽后世的心理。</p><p class="ql-block"> 传说,慧娘死而复生是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所以,自那以后,七月十五(中元节)上坟烧纸的民俗就一直广为流传,千百年来气氛不减。</p><p class="ql-block"> 以“烧纸”为“钱”的故事代代相传,于是人们就相信给阴间“烧纸钱”可以贿赂地府官吏,解逝者疾苦之忧,甚至还天真地认为,烧得越多亡者就可以“起死回生”。</p><p class="ql-block"> 这样一来,千百年的“烧纸钱”的习俗,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延续孝道并维系家族情感的重要表达,又能作为贿赂地府官吏,使逝者免于地狱之苦的妙方。</p><p class="ql-block"> 可见,其习俗源自古代祭祀文化,把“烧纸”视为逝者阴间使用的“钱币”,于是人们就把“烧纸”纳入"慎终追远"的孝道体系,其核心目的是通过焚烧纸钱和祭品寄托对祖先的怀念,并祈求家庭平安幸福。</p><p class="ql-block"> 由于长期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和传承,人们由烧纸逐渐发展到焚烧大面额冥币、冥钞等,花样繁多,成为民间传统拜祭天地鬼神或祖先时火化的主要祭祀品,意为供逝者在阴间使用的钱财,表达生者希望逝者在阴间过上富足生活,弥补其生前困苦的意愿。</p><p class="ql-block"> 当人离世时、冥诞期,“烧纸钱”已成习俗,但这毕竟是分散的,规模小,毕竟不会在同一天进行。</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中元节”这些特定的日子,参与的时间锁定,参与的人人既多又集中,因此影响面就很大了。</p><p class="ql-block"> 在四川等地,还有“烧大包”的习俗。用白纸包裹印有铜钱纹的黄纸,并书写祖先名讳,大堆大堆地烧,祭祀亡灵,这排场就更了不得。</p><p class="ql-block"> 每当在中元节(即七月半)临近的前几天傍晚,数户人家不约而同,有的背着大包,有的甚至用车拉着纸火、鞭炮,到大路边、山坡上、或河塘旁,一字排开,数堆纸火熊熊燃烧,染红了半边天,熏染了几面山。此情此景,真让人惊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三、对“烧纸钱”的建议</p><p class="ql-block"> 生者对逝者的敬仰与怀念,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崇敬先贤也该发扬。但,我想表达的是:</p><p class="ql-block"> 1.认清弊病</p><p class="ql-block"> 给逝者“烧纸钱”的这一习俗主要是对逝者的敬仰与怀念,是一种文化传承。要清醒地认识到,不是烧得越多、烧得越勤、规格越高,逝者就享用得最好。应少而精、尽其意,适可而止。</p><p class="ql-block"> 当今,由于人们的生话水平提高了,经济宽裕了,一些人滋长了摆阔气、显格调之风,在祭祀时,火纸烧得太多,爆竹震天动地经久不息,对环境污染严重,对生态影响厉害,也浪费了有限的自然资源。甚至,因“烧纸钱”引发山火,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生命财产损失。</p><p class="ql-block"> 有的甚至悄悄扩建墓穴,与活人争地盘,严重影响活人的生存空间和社会秩序。</p><p class="ql-block"> 2.倡导新风</p><p class="ql-block"> 建议地方政府应加强文明祭祀、节俭祭祀的宣传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文化,孝敬先贤,又要提倡新风良习。逐步引导人们,把大烧纸钱、冥币、冥钞,甚至“烧大包”的习俗,慢慢转化为只用少而精的奉纸鸢、献花束、呈果蔬、斟薄酒等之类。</p><p class="ql-block"> 提倡移风易俗,勤俭节约,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防止山火,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让中国上千年的忠孝文化革故鼎新,顺应时代、科学地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 2025.9.2</p> <p class="ql-block"> 资料:三元日</p><p class="ql-block"> “三元日”(又称“三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分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p><p class="ql-block"> 上元节,为农历正月十五:中元节,为农历七月十五:下元节,为农历十月十五。</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元”是农历十五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道教称:</p><p class="ql-block"> 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源于道教天官赐福之说。此日祭祀天官大帝,民间有赏灯、吃元宵等习俗。</p><p class="ql-block">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民间俗称“鬼节”),道教称地官赦罪之日,佛教称盂兰盆节。主要活动为祭祖超度亡魂。</p><p class="ql-block"> 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道教称水官解厄之辰。传统习俗包括祭祀祖先和祈福消灾。</p><p class="ql-block"> (庞戢武编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