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多加湖幽蓝的眼泪——俄罗斯的故事21

头发蓬蓬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图文原创/侵权必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ID:326939</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帝真的很眷顾俄罗斯人,把两个最大的湖泊都给了他们——世界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和欧洲最大的淡水湖拉多加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拉多加湖1.8万平方公里的湖面,浩渺如大海,幽蓝的湖水形成涅瓦河的源头,滔滔不绝奔向波罗的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俄罗斯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拉多加湖每年有长达五、六个月的结冰期。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在被德军包围封锁的艰苦岁月中,正是拉多加湖冰封的湖面为列宁格勒连通了一条生命之路。</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往拉多加湖的路上,在拉多加桥下的“突破列宁格勒封锁”博物馆,展示的武器和墙上的地图向人们再现了当年那血与火的日日夜夜。</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圣彼得堡沿涅瓦河向东北行驶56公里,我们来到列宁格勒州施吕瑟尔堡(什利谢利堡)市,在拉多加运河、拉瓦河与涅瓦河的交汇点,奥列舍克岛如神话中的城堡浮现在我们面前。</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拉多加湖畔有座小小的广场,中央有一尊1975年为了庆祝圣彼得堡建城250周年而摆放的彼得大帝塑像;塑像的对面就是摆渡码头,人们从这里买票上船,前往湖中的奥列舍克岛。</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密封的船舱中,人们在摆渡的过程中小憩;舷窗外打入的一束阳光,让邻座的男子有如与窗中的自己对话。</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数分钟后船靠码头,一段小桥将观光的游客引向城堡的入口。</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通过阴暗狭窄的通道登上要塞的围墙,可以了解城门吊桥如何起降,从成排的瞭望口观察要塞内不同的角落,也可以在石砌的甬道中遐想当年厮杀的战斗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要塞内至今还保留着一段1352年旧城墙的地基:1323年莫斯科大公尤里.达尼洛维奇为了防备来自北方的入侵,在这个长满榛子的小岛上修建了要塞,并命名为奥列舍克——意为“坚果”; 1702年,彼得大帝从瑞典人手中夺回这一地区后,把它命名为施吕瑟尔堡——意为“钥匙”,表明这颗难啃的“坚果”对于圣彼得堡安危的重要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入城堡后,可以看到一排讲解牌和宣传画,上面详细介绍了要塞的构造以及发生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管理者对于要塞的保护和利用值得称道:他们修复了面向游船码头的一段围墙,恢复了城堡中世纪的旧貌;而在要塞的内部,绝大部分废墟保留原状,令参观者有如身临其境……。</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目光被眼前的场景吸引——阳光被建筑切割,城堡变为对比强烈的色块;光线把墙角的游客雕成一明一暗两个人体,仿佛当下在与历史对话。我急忙举起相机记录下这难得的画面。</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施吕瑟尔堡被称为“俄罗斯的巴士底狱”,来自北方的威胁消解之后,奥列舍克要塞变成了关押重要犯人的监狱。曾经关押在这里的有宫廷权利场上的失败者,有彼得大帝的姐姐索菲娅公主、第一任妻子欧多克亚·洛普金娜(她和彼得的儿子就是关押在彼得保罗要塞的阿列克谢),有十二月党人和启蒙运动者,还有后来苏维埃政府“契卡”的领导人捷尔任斯基,以及列宁的哥哥。牢房内外的展览再现了这段黑暗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亚历山大.伊里奇.乌里扬诺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866——1887</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于1887年5月5日至8日被关押在施吕瑟尔堡旧监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圣彼得堡大学校友‘人民意志党’恐怖派别成员……参与策划了1887年3月1日对亚历山大三世的谋杀案被判处死刑。1887年5月8日在城堡执行死刑。”</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87年5月8日,列宁的哥哥与其他四个参与刺杀俄皇亚历山大三世的“民意党”人一同在这里被绞死。墙上的大理石上刻着死难者的名字,第四个就是列宁的哥哥。</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监狱围墙外面的湖畔还有这样一座石碑,上面刻满了反抗沙皇统治的死难者的名字。为此,列.托洛茨基曾愤怒地写到:“孤单的英雄们在对抗专制的战斗中牺牲,这里的石块浸透了他们悲情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奥列舍克要塞从政治斗争的机器重又变回抵御外侮的“坚果”。在德军围困列宁格勒的日子里,苏军将士在这里与敌人浴血奋战,牢牢地将开启祖国大门的“钥匙”握在自己的手里。</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报喜教堂的废墟,只剩下框架的房屋,抵御入侵者的大炮和高射机枪……炮火的轰鸣,烈火的呼啸,战士的呐喊,伤者的呻吟......如茵的绿草啊,你掩埋了死者的遗骨和战士的鲜血,但却难以掩埋战争的残酷和幸存者的悲伤!</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国英雄保卫者永垂不朽!”金属的雕塑屹立在战场的废墟里,英雄的功勋永存于人民的心目中。</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俄罗斯的孩子是幸福的,他们的身影不仅出现在餐厅、商场和游乐场,也出现在像奥列舍克要塞这样的历史遗迹,出现在纪念英雄、弘扬国魂的圣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出要塞坍颓的城墙,外面就是浩瀚的拉多加湖水。仲夏的阳光下,湖水显得那样平静、深邃。水中,星星点点的小艇随风荡漾,驶船的人儿在悠闲地垂钓;岸边,戏水的孩子脱去鞋子和外衣,尽情地释放着天性。多么美好而安静的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涅瓦河口沿拉多加西岸向北行进,沿途可以看到在沙滩上和小树林中度假的人群,也可以看到少先队员为悼念死难者种植的白桦林和当年战场上的舰船、火炮。我不觉得两种场景的间杂的有什么违和,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知从哪里开始,路边出现了这样的里程碑——表示距离的数字下,大大的俄文字母写着:“生命之路”。</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追寻这些里程碑,在“生命之路”零公里处,我们来到了紧邻拉多加湖的一处火车站。车站仍在使用,人们可以从这里乘火车往返圣彼得堡市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前广场上有锥形的“生命之路”博物馆,湖畔的小树林旁停放着“生命之路”上功勋卓著的“共青团员号”火车头,车身上用白色油漆写着战时的标语:“一切为了前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候车室外有一座用被炸烂的钢板焊成的雕塑,像振翅欲飞的雄鹰,也像比肩而立的勇士,它是在宣扬一种精神:钢铁可以弯曲,人的意志永远不屈!</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1年8月6日,希特勒重复他在“巴巴罗萨”计划中发布的命令:“列宁格勒第一,顿涅茨克平原第二,莫斯科第三。”他要求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在当年9月1日前“把列宁格勒从地球上抹掉”,摧毁无产阶级革命的摇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1年9月9日列宁格勒保卫战正式打响。从那一天起直到1944年1月27日,德军对列宁格勒发动了近代战争史上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强、死亡人数最多的城市包围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场惨绝人寰的战斗中,除去双方几百万战死的军人外,因围困造成的饥荒而饿死的平民就高达150万,尽管连可能抓到的飞鸟和老鼠都被吃光了,列宁格勒一天饿死的居民最多时还是达到七千至一万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拉多加湖的湖水中久久伫立,耳畔响起肖斯塔科维奇C大调第七交响曲那震撼人心的乐声;我的心在由衷地感叹:拉多加湖幽兰的湖水啊,那是苦难人民眼泪的汇聚!</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被围困的日子里,列宁格勒的保卫者奇迹般地在拉多加湖的冰面上开辟了一条冰上公路,通过这条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生命之路”,运进粮食,运出伤员,战胜严寒和饥饿的威胁,挫败德军困死列宁格勒人的企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缅怀牺牲在“生命之路”上的英烈,也为了永远铭记“生命之路”900个日夜不弃的陪伴,更为了颂扬英雄的保卫者打破敌人封锁的丰功伟绩,人们在拉多加湖畔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一个颈部纹着中文“爱”字的男子正在认真地阅读纪念碑的说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纪念碑的碑体由一个中间断裂的半环组成,寓意封锁被打破;半环下方的地面上是汽车轮毂的造型,表明“生命之路”在这里延伸;前方是摆满花环的曲折的石台,寓意道路曲折、功勋卓著;两侧摆放着防空火炮和模拟探照灯的水泥圆球,注释了“生命之路”的艰险。</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程的路上,一副画面浮上我的脑海,久久挥之不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拉多加湖畔,纪念碑旁,孩子拉着母亲的手,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想,我国也很重视爱国主义和传统教育,但大都以书本、课堂和学校组织的活动来向孩子灌输。与俄罗斯这种浸润于日常生活中的、父母亲人间的言传身教相比,哪个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并铭记于心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完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谢谢阅读!</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敬请期待下篇——逛街与芭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配乐:Bruckner Symphony No.7)</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