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相映成晖 山西定襄阎锡山故居之二

局外人(许崇杰)

<p class="ql-block">  阎锡山故居,建筑布局匠心独运,由西向东逐级抬升,步步登高。从空中俯瞰,整座大院宛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巨凤,西花园为凤首,东花园的一、二进院为凤身,两侧配房如羽翼,后院则为尾翼,形态逼真,寓意深远。故居背依纹山,前临滹沱河,正合传统风水“前有照、后有靠”之格局。河水环抱,象征财源广进;山峦为屏,寓意稳如泰山。整座宅院蕴含“背靠青山,脚踏碧川,代代出高官”之吉祥寓意。</p> <p class="ql-block">  “行得通”是一条通往故居老院的幽深隧道,门洞拱券之上雕有一只倒飞的蝙蝠,寓意“福到”;其下刻有蜘蛛,象征“喜临”,合为“福喜临门”,民间亦称此为“路路通”。穿过隧道,拾级而上,便是“得一楼”。此楼建于1914年,占地180平方米,三层十一间,顶层设一小阁,玲珑雅致,为阎府制高点。阎锡山父亲常在此品茗休憩,因其乳名“昌春”,故当地人亦称其为“昌春阎”。1929年冯玉祥曾在此拜谒阎父,1934年蒋介石夫妇亦曾登楼远眺,尽览河边村美景。</p> <p class="ql-block">  与“得一楼”遥相呼应的,是故居内的早期建筑——都督府。其建筑格局采用中国传统四合院形制,呈长方形,左右对称,严谨规整。同时,建筑造型又融入西方元素,使整座院落中西交融,别具一格。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东大厅外壁的钟表雕刻:左侧钟表指针指向九点整,右侧则为三点整,分针皆指十二,寓意“如日中天”,象征阎锡山仕途腾达、步步高升。</p> <p class="ql-block">  都督府东大厅为祭祀祖先之所,其余房间则为居所。阎锡山之父阎书堂与继母陈秀卿的卧室布置简朴,典雅大方。1934年,蒋介石与宋美龄曾专程前来探望病中的阎书堂,阎锡山亦在东大厅设宴款待,宾主尽欢,一时传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  都督府内有一小院,为阎锡山正妻徐竹青的居所。外间陈设古朴,里间布置简朴实用。因徐竹青未育,阎锡山后娶徐兰森以续香火。徐竹青一生侍奉公婆,恪守妇道,1949年随阎锡山迁居台湾,1970年辞世,享年八十八岁,一生忠贞持重,令人敬仰。</p> <p class="ql-block">  二老太爷府是阎家最古老的宅院,重建于1914年,占地621平方米,房屋二十七间。阎锡山即诞生于此院正房西屋。后由祖父阎青云作主,分给其叔父阎书典居住,故称“二老太爷府”。该院为典型四合院格局,门匾题“凝瑞院”,四角门分别题有“文山”、“叠秀”、“沱水”、“流环”字样,书香气息浓厚,尽显世家风范。</p> <p class="ql-block">  紧邻二老太爷府的,是“五姑娘绣楼”。一楼为仆人住所,二楼为五姑娘的绣房与卧室,布置素雅,不事奢华。五姑娘即阎书典幼女阎慧卿,在阎锡山小妾徐兰森去世后,负责照料其起居,是阎家的大官家。她温婉贤淑,兼具现代意识,曾于抗战期间担任战时儿童保育会山西分会会长、太原慈惠医院院长等职。1949年人民解放军攻太原时,阎锡山出逃,阎慧卿留守城中,盼其归来。最终,在城破之际,绝望服毒自尽,令人唏嘘,成为一段悲怆的历史剪影。</p> <p class="ql-block">(部分资料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