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抗日英雄林恒致敬!

不忘初心

<p class="ql-block">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推出向抗日英雄致敬系列专辑与读者共享,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激励大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p> <p class="ql-block">曾有这样一群年轻人,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是永别,每一次落地都要感谢上苍。他们的生命大多定格在二十多岁,甚至曾流传过一段话:“如果一名空军,能作战超过六个月,他就是长寿的。”</p> <p class="ql-block">他们凭艺高和胆大庇护了战时百姓的安全与未来,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中华民族的领空和尊严。然而他们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里,如一片飞机残骸,后来的人们往往想不起他们来。</p> <p class="ql-block">林恒(1916年-1941年)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同父异母的弟弟。中央航空学校第十期学员。1941年,在成都空战中牺牲。</p> <p class="ql-block">1922年,林恒和母亲程桂林,姐姐林燕玉,哥哥林桓,弟弟林暄的罕见合影!林恒站在前排左起第三位。</p> <p class="ql-block">林恒,林徽因的三弟,在1925父亲林长民去世,他还不到10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林恒都是和林徽因一家生活在一起。林徽因也很爱这个弟弟。林恒失去了父亲的保护,林徽因对林恒很关心,照顾他的衣食住行。</p> <p class="ql-block">林恒的父亲林长民,在民国初期参与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清末民初著名政治家、外交家。他是一个积极追求进步的政治家,他曾远赴日本和欧洲留学,回国后致力于建设一个民主自由的新中国。然而,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十分复杂,没过多久他就感受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1925年,林长民因反对直系军阀曹锟遇刺身亡。</p> <p class="ql-block">他在政治、外交、教育以及书法领域均有着杰出的表现。他曾积极投身于多个政治团体,包括统一党、共和党以及进步党,为国家的统一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职业生涯中,他历任徐世昌国务院参议、汪大燮内阁司法总长以及总统府外交委员会委员兼事务主任等重要职务,充分展示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才能。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和书法家,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的三弟林恒,自小学习成绩就十分优异,在中国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一开始计划走实业救国的道路,报考了清华大学的机械系。</p> <p class="ql-block">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当时林恒已是清华大学机械系大一学生,他还参加了当时的“一二九”运动游行,直到在这次运动中受伤,林恒才发现,仅仅依靠笔杆子和游行呐喊,是难以真正抵御外敌入侵的。</p> <p class="ql-block">1935年,学生们上街抗日,他冲在最前面,被警察打断三根肋骨。梁思成是在北京城外一个偏僻的胡同里,找到了伤势严重的林恒,送到医院。在医院里,他对姐夫梁思成说:“我不想念书了,我要去当兵。”</p> <p class="ql-block">待伤养好后,林恒放弃了清华的学业。1937年上海开打,林恒偷偷报考了空军,在入伍表上写:“为国去死,就当回家。”成了他一生的写照。他报考了航空学校,成为中央航空学校第十期学员。</p> <p class="ql-block">在中央航空学校,林恒接受了严格的训练。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航空学校南迁。1939年夏天,林恒随学校迁到了昆明。那时我国的空军力量极为薄弱,飞机硬件匮乏,专业飞行员也稀缺。</p> <p class="ql-block">当年航校学员留影,上面是中央航校的校训: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p> <p class="ql-block">林恒入学航校,看着门口的校训,他心潮澎湃地说:只要能把日本人赶出去,哪怕就如校训那样,“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将与敌人的兵舰阵地同归于尽”,那也是值得的。</p><p class="ql-block">图为中央航空学校五大队第十七中队队员,左起第三人为林恒(林徽因的三弟)</p> <p class="ql-block">1937年,梁思成一家五口一路从北平开始逃亡,最后从长沙逃亡到湘黔交界处的湖南晃县之时,林徽因终于支撑不住颠沛流离的生活发起高烧。幸运的是,丈夫梁思成因为听到黄栋权的小提琴声,而结识了八个身穿军装的年轻人,并且,这群年轻人热心地提供了帮助。</p> <p class="ql-block">然后飞行员就挤出来一间房,让他们一家五口住下来,林徽因就一直在调养她自己的身体,她肺病发作,就住了半个月。</p> <p class="ql-block">经过了解,林徽因知道了这八个年轻人也是一批航校的第七期学员,接到消息正在撤往昆明学习。巧合的是,因抗战爆发,林恒也即将随学校迁往昆明。因为这层奇妙的关系,林徽因和八个年轻人熟络起来。</p> <p class="ql-block">1938年1月,梁思成林徽因一家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昆明。<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八名青年</span>到了昆明后认林徽因做了干姐姐。假日他们常在林徽因家里吃饭,在战火暂时不及之处,共度了一段欢乐时光。每次他们训练时,都会拉林徽因做参谋。</p> <p class="ql-block">这些青年有的就读于清华大学这样的名校,有的是海外归来的华侨,有的跟梁思成林徽因一样出身名门望族。如果不是因为抗战,这些青年也许会跟梁思成林徽因一样成为知名学者或工程师。但日军的飞机飞来,他们只能毫不犹豫地升空迎击。</p> <p class="ql-block">1939年的夏天,林恒随航空学校迁到昆明巫家坝。林恒在参战之前,只要有空,也会和这批年轻的飞行员们来到林徽因家里做客,在战争环境下,飞行员们面对一次次的危险,往往更需要情感寄托,他们将这个小屋视作自己的家,一起诉说伟大抱负以及苦闷乡愁。</p> <p class="ql-block">(飞行员们)来到这就是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回家,就是一种家人的感觉,特别是在那种战乱时期,今天不知道明天,很多时候都是我预备着可能明天我的生命就不存在了。所以他们都会相互之间尽量地付出更多的爱来珍惜这份亲情、这份友谊。</p> <p class="ql-block">这八个未来的飞行员毕业典礼那天,曾一致邀请梁林夫妇前来观礼,由于这几个飞行员无法与身处沦陷区的父母取得联系,梁林夫妇还担任了他们的“荣誉家长”,梁思成如同他们真正的家长那般发表了讲话。典礼上两排大字:风云际会壮士飞,誓死报国不生还。八人包括:瞒着家里报考航校又讲故事的陈桂民、个头瘦高的踢球踢得很好的叶鹏飞、爱拉小提琴的黄栋权、性格沉稳的林耀等等。</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认这些人当弟弟,代替他们的父母出席毕业典礼。而这群“无家可归”的年轻人,把梁家当成自己的家。后来每次轮休时,他们都会结伴前来,看望梁家人。林徽因夫妇会陪他们聊天,给他们力量。这群年轻人也只有在这里,精神才会得到慰藉。但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他们毕业几个月后,不断传来噩耗。</p> <p class="ql-block">在航空学校的生活,是艰苦而困难的。林恒依然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1940年春天,林恒结业,全级一百二十五人,他的结业成绩名列第二。</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弟弟林恒(右)与航校同学摄于昆明</p> <p class="ql-block">之后,林恒被分配至空军第五大队第十七中队,担任少尉飞行员,每次执行任务,林恒都将生死置之度外,冲在最前面。</p> <p class="ql-block">据说当时空军飞行员从航校毕业到战死,平均只有六个月。许多飞行员正处于风华正茂之时,就早已失去宝贵的生命。这个职业,无异于等于“送死”。林恒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他每天仍按部就班的完成学业,刻苦学习。而在几年的时间里,林恒已经历练成为一个老练的飞行员。</p> <p class="ql-block">当时,在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为了逼迫中国投降,日军持续对重庆、成都等地进行空袭。1941年3月14日,日军再次对成都发动空袭。在这次空袭中,林恒牺牲。</p> <p class="ql-block">在陈应明、廖新华写著的《浴血长空:中国空军抗日战史》一书记载,至1940年底,中国空军仅剩下各式飞机65架,而日本空军在中国战场上继续保持着近千架的绝对优势。</p> <p class="ql-block">林恒知道中国病了,却不想竟然病得这般严重。面对空军后勤部门的长官盗卖零件、汽油的行为,林恒及其一众学员都难以阻止,所以后勤工作难以保障,飞机经常发生故障。而最使林恒他们焦虑和愤慨的是,由于当时政府的无能,使得空军装备极端落后。加上一年又一年的战争消耗,导致在淞沪会战之后,能够上战场与敌人相抗争的飞机少之又少。那些由民用机改装的战机自然不能与其相提并论。飞行员们的不必要牺牲日益增多。</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曾记载:“前昨日,航空毕业班的几个学生谈,我几乎要哭起来。这些青年叫我一百分的感激同情。天天早上那些热血的人,在我们上空练习速度、驱逐和格斗。底下芸芸众生,吃喝得仍然有些讲究。”</p> <p class="ql-block">本来空战呈势均力敌之势,后来因为日本将最新式的零式战斗机投入中国战场,瞬间改变了均势。中国空军面对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战斗机,只能希望迎头相撞、同归于尽。然后一个接一个的噩耗就传到了林徽因家里来。</p> <p class="ql-block">当日本空军的几千架新式飞机出现成都上空时,我们只有65架驱飞机起飞迎战,而这65架飞机,还有不少是老的,残的飞机。林恒他们在起飞时,或许就已经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但他们没有一个人害怕退缩,结果很惨烈,林恒所在的第五大队人全部牺牲。</p> <p class="ql-block">由于日机对昆明的轰炸越来越猛烈,1941年冬,林徽因随丈夫梁思成所在单位再次从昆明迁往四川宜宾附近的一个偏僻的江村——李庄。从此,林徽因同这批空军朋友已难于直接来往,只有一些通信联系。然而空军部队却仍在坚持他们的惯例。不久,小提琴家黄栋权的遗物也寄到了李庄。</p> <p class="ql-block">1941年3月14日上午,成都防空司令部接获日军飞机来袭的警报后,立即疏散成都机场的老旧飞机以及轰炸机,而令刚从苏联接收回来不久的31架伊153型新式飞机升空作战。</p> <p class="ql-block">当天中午,中国空军第三、第五大队共31架飞机在双流上空与12架日军零式战机遭遇,但伊153型性能远落后于零式飞机。</p> <p class="ql-block">3月14日,成都机场拉响了警报。林恒跳上他的从苏联接收回的老飞机(伊-153),而油只够飞45分钟。那时候中国空军最难:没帮手,飞机破。日本人的新式飞机(零式)厉害得多。林恒的飞机被打中七次。</p> <p class="ql-block">最后,林恒用最后一颗子弹打下一架敌机,自己的飞机也烧着了。地上的人看见,那架冒烟的飞机飞过武侯祠,飞行员坐得笔直。林恒壮烈殉国。</p> <p class="ql-block">当时,林恒头部中弹,坠机于双流南门一带,时年二十三岁。</p> <p class="ql-block">整个战斗过程持续了将近三十分钟,中国空军第五大队大队长、归国华侨黄新瑞、副大队长岑泽鎏、中队长周灵虚、以及江东胜、林恒、任贤、袁芳柄、陈鹏扬8人牺牲,飞机全毁13架,受伤8架。</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得知林恒牺牲的消息,根本不敢跟林徽因说,他怕刺激到林徽因的病情,当时的林徽因已身患重病,身体本就虚弱不堪。</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假借出差的名义到了成都,只在废墟里找到弟弟林恒半块带血的飞行徽章。他把林恒埋在一个没名字的地方,亲手写了块木牌:“空军烈士林恒之墓”。</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把林恒的遗物带了回来,林恒的遗物也不多,就只有一套航校发的校服和一把“中正剑”,而遗体就葬在了当地的一个无名英雄墓中。</p> <p class="ql-block">后来,梁思成带回一块飞机碎片,上面全是弹孔。林徽因紧紧地握着梁思成带回的那块飞机残骸,泪流满面,为了怀念弟弟,她还把这块残骸它挂在床头,一直到她去世,都没摘下来。</p> <p class="ql-block">之后三年,坏消息一个接一个送到梁家李庄的小破屋:染血的飞行本、刻了名字的钢笔、一张1940年拍的毕业照——照片上的人,再也聚不齐了。林徽因把这些遗物一样样收好,放进箱子,在最底下,垫上她自己绣的白手帕。</p> <p class="ql-block">战争持续,1939年至1944年间,爱讲故事的陈桂民、个头瘦高的叶鹏飞、爱拉小提琴的黄栋权、性格沉稳的林耀、包括林徽因的亲弟弟林恒……他们的照片、信件及阵亡通知书,全都寄给了梁思成和林徽因。</p> <p class="ql-block">而后,拖着肺结核病躯的林徽因没有想到这些短暂的情谊和快乐给她带来了长久的悲伤和痛苦,因为很多学员家庭地址不明,作为名誉家长,林徽因陆续收到了他们的阵亡通知书和遗物。林徽因儿子梁从诫回忆,母亲常常一遍遍翻看他们的遗物,泣不成声。</p> <p class="ql-block">第一个牺牲的弟弟:叶鹏飞(1914—1939)广东省博罗县人,抗日空军烈士。在空军军官学校第七期毕业。任空军第四大队第二十二队少尉本级队员。1939年4月26日,烈士在重庆广阳坝驾机练习特技飞行,这是第三次在天上碰到故障,长机命令他跳伞求生,叶鹏飞拒绝了,他试图力保飞机选择迫降,最后还是失败了,撞山失事殉职。</p> <p class="ql-block">小提琴手黄栋权(1917—1940)广东新会人,1940年9月13日,驾驶10年前的破旧飞机迎敌日本最新的零式战斗机,直接在空中被打爆,黄栋权的身体和飞机散落在重庆的各个角落。</p> <p class="ql-block">2012年《血战长空》中的刘毅夫的原型就是黄栋权。飞行队长高云天在空军报名处听到了一位报名者刘毅夫在门口拉小提琴,得知刘毅夫及其同伴都是大学生,来参加空军报国抗日的,高云天就给他们留下了地址和名字,让他们去空军接待站。</p> <p class="ql-block">第七个:陈桂民(1917—1941)男,广东省东莞人,中国籍抗日航空烈士,生前是航空副中队长。在空军军官学校第七期毕业。历任空军第五大队第十七队队员、第十七队中队飞行员、第二十六中队分队长,升至上尉三级。曾击落日机二架。生前因功有颁二星星序奖章。1941年9月11日,在成都一次激烈的空战后试飞刚刚修好的E-16驱逐机7609号,因发动机故障迫降,为保住战机,陈桂民未选跳伞不幸牺牲。</p> <p class="ql-block">第八个:林耀(1913—1944)广东鹤山人,林徽因最疼爱的一个弟弟。在19411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林耀都躺在医院。漫长的康复治疗结束后,林耀出院被安排到航空学校出任教官。但零式驱逐机横行重庆上空的故事,深深刺激了他,复又要求归队,被批准出任第五大队二十六中队副队长。1944年6月26日,林耀驾机飞临湖南益阳轰炸日军船队。多艘日军船只被炸沉,但林耀的飞机尾部也被击伤,在暴雨中飞机失去控制。为了保全这架美国援助的珍贵的P-40战斗机,林耀选择迫降,不幸撞山而亡。由于军队仓促撤退,林耀的飞机和遗骸都没能找到。图为林耀。</p> <p class="ql-block">林耀眼眶深陷,颧骨高凸,性格沉稳,常常给梁思成与林徽因写来长信。林徽因会反复的读,称赞他有思想。他最后一次接近林徽因一家,是在天上。他驾驶飞机从昆明飞到成都,应该是特意绕了一个小圈来到那个小村庄。林耀的飞机在村头低空绕了两圈,投下了一个通信袋。袋子系着长长的杏黄色尾巴,里面是几封西南联大教授托付林耀送来的信件,一包糖果。</p> <p class="ql-block">2020.9.2,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第三批烈士名录,林耀列入其中。</p> <p class="ql-block">其他四位弟弟,信息无从查考 ,但他们的事迹展现了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令人敬佩。查阅第七期航校烈士名单,复合此时间段(1939.4—1941.9)的烈士有9人:</p><p class="ql-block">司徒坚(1918—1940.9)广东开平人,1940.9我老旧机遇敌新零式机此役亡十伤八英勇殉国。</p><p class="ql-block">李家蓁(1917—1940.5)广东中山人,1940.5四川巴县练习夜间飞行撞山失事殉职。</p><p class="ql-block">余拔峰(1913—1940.9)广东台山人,1940/9我老旧机遇敌新零式机此役亡十伤八英勇殉国。</p><p class="ql-block">余子刚(1917—1941.4)广东新会人,1941.4新疆回四川至甘肃突遇沙阵撞山失事殉职。</p><p class="ql-block">何世煊(1916—1940.11)广东乐会人,1940.11四川华阳白机场教练飞行失事殉职。</p><p class="ql-block">张鸿藻(1914—1940.9)广东东莞人,1940.9我老旧机遇敌新零式机此役亡十伤八英勇殉国。</p><p class="ql-block">黄奕波(1915—1941.6)广东罗定人,1941.6青海西宁日机空袭兰州驾机疏散撞山失事殉职。</p><p class="ql-block">刘汉垣(1916—1940.6)广东中山人,1940.6日机袭川白市驿机场起飞时失速坠地殉职。</p><p class="ql-block">刘润田(1913—1940.4)广东东莞人,1940.4日机袭川与敌遭遇激战返航迷航迫降河中殉国。</p> <p class="ql-block">自此林徽因一个亲弟弟、八个干弟弟全部殉国,这群飞行员基本都是刚毕业不久,牺牲时平均年龄不到25岁。“自从陈桂民牺牲后,每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纪念日中午十二点,父亲都要带领全家,在饭桌旁起立默哀三分钟,来悼念一切我们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抗日烈士。”(梁从诫:《悼中国空军抗日英烈》)。</p> <p class="ql-block">丘吉尔对英国皇家空军说的那句名言,其实同样适合这段中国空军的抗战史:“在人类征战的历史中,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对这么少人,亏欠这么深的恩情。”在中华民族的屈辱抗争史上,他们从来没有在与强敌对抗中,有逊色与折辱的表现。因为设备不行,那就以命相搏。“回得来就回得来,回不来就不回来了。”</p> <p class="ql-block">八人中,最后一名牺牲的是林耀。林徽因接到林耀噩耗时,正是同为飞行员的三弟林恒殉国3周年,林徽因对他的思念无时不在。1944年,林徽因怀着难言的悲伤,在病床上写了长诗《哭三弟恒》709个字符,林徽因用这首诗,悼念林恒以及那些和林恒一样的年轻飞行员。</p> <p class="ql-block">林恒牺牲时为第五大队第十七中队少尉三级飞行员,牺牲后被追授中尉。2024年4月,林恒被列入中国籍抗日航空英烈名录。</p> <p class="ql-block">《哭三弟恒》林徽因</p><p class="ql-block">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来哀悼你的死;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简单的,你给了。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这沉默的光荣是你。假使在这不可免的真实上,多给了悲哀,我想呼喊,那是——你自己也明了——因为你走得太早,太早了,弟弟,难为你的勇敢,机械的落伍,你的机会太惨!三年了,你阵亡在成都上空,这三年的时间所做成的不同,如果我向你说来,你别悲伤,因为多半不是我们老国,而是他人在时代中辗动,我们灵魂流血,炸成了窟窿。我们已有了盟友、物资同军火,正是你所曾希望过。我记得,记得我当时怎样同你讨论又讨论,点算又点算,每一天你是那样耐性的等着,每天却空的过去,慢得像骆鸵!现在驱逐机已非当日你最向往驾驶的“老鹰式七五”那样那样笨,那样慢,啊,弟弟不要伤心,你已做到你们所能做的,别说是谁误了你,是时代无法衡量,中国还要上前,黑夜在等天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弟弟,我已用这许多不美丽言语,算是诗来追悼你,要相信我的心多苦,喉咙多哑,你永不会回来了,我知道,青年的热血做了科学的代替;中国的悲怆永沉在我的心底。啊,你别难过,难过了我给不出安慰。我曾每日那样想过了几回:你已给了你所有的,同你去的弟兄也是一样,献出你们的生命;已有的年轻一切;将来还有的机会,可能的壮年工作,老年的智慧;可能的情爱,家庭,儿女,及那所有生的权利,喜悦;及生的纠纷!你们给的真多,都为了谁?你相信今后中国多少人的幸福要在,你的前头,比自己要紧;那不朽中国的历史,还需要在世上永久。你相信,你也做了,最后一切你交出。我既完全明白,为何我还为着你哭?只因你是个孩子却没有留什么给自己,小时我盼着你的幸福,战时你的安全,今天你没有儿女牵挂需要抚恤同安慰,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p> <p class="ql-block">许多年过去,我们修建了烈士陵园,但是很少提及这些空军学员详细的故事。有些名字挂在纪念墙上,有的人因为籍贯不明甚至连名字也没有留下。梁思成试图整理资料,但大多数信件都残缺不全。林徽因偶尔整理包裹,手指抚过照片,神情游离。历史统计数字下藏着无数鲜活的生命,他们的青春和牺牲成为没有标注的记号。</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在战争结束后并不常谈自己的家族。偶尔,有记者问她空军飞行员牺牲的事情。她答得简短“他们很勇敢。”再多的细节,也只留在自己心里。梁林夫妇生活恢复正常,但心结难解。日渐平淡的生活里,没人再弹小提琴,琴声仿佛跟着战争一起消失了。飞行员遗属陆续搬家,倦于无止境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当年林恒放弃清华大学的学业报考航空学校,以身殉国,正如林氏家族那股刚烈之气,当年他的两位堂叔、黄花岗烈士林觉民、林尹民牺牲时也仅24岁。</p> <p class="ql-block">林恒的家族中,林尹民作为她的叔叔,林觉民作为她的堂叔,以及林文作为她的族叔,都英勇地参与了历史上著名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并在这场起义中不幸捐躯。他们三人,在黄花岗72烈士中,因同一家族而被尊称为黄花岗三林,为家族的荣耀和国家的未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p> <p class="ql-block">1950年,病榻上的林徽因把《哭三弟恒》改了十四稿。学生钱美华看见她把“三弟”划掉改成“你们”,又在页脚画了九架小飞机。其实诗里那句“万千国人像忘记似的”藏着惊天秘密——当年有学生偷偷告诉她,陈桂民牺牲前把她的照片塞在飞行帽里,说“林先生就是咱亲姐”。如今在沈阳航空烈士陵园,九块并排的墓碑上,有八块刻着“梁林弟”,只有林恒的碑文多出一行:“这里也葬着八个太阳”。</p> <p class="ql-block">后记:梁思诚把林恒的遗物:一把刻有蒋中正赠的佩剑送给林徽因母亲做为纪念。1966年梁思诚遭抄家时被发现,梁以“国民党潜伏特务”的罪名遭受各种折磨摧残,1972年去世。</p> <p class="ql-block">如果敌人破门而入,这些英气勃勃的青年没有任何闪躲的余地。即便有再多的不舍,他们必须下定决心斩断自己的未来,才能让他们所爱的人有未来。中华民国空军的信条是:誓死报国不生还。而如今,万千国人定不会忘掉,你死是为了谁。</p> <p class="ql-block">纵然不敌,他们也要以自己决死的冲锋,向全世界展示一个伟大民族的骄傲与血性!他们的热血,如同燃烧的火焰,在黑暗的天空中熠熠生辉,照亮了那个充满苦难与希望的时代。他们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勇前行。</p> <p class="ql-block">左二为林恒。</p> <p class="ql-block">《长空血》是一本于2010年1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为先轸[zhěn]。《长空血》:江浙失守后,杭州笕桥中央航校第七期的一群学生被迫中断学业,转往大后方昆明,途中偶遇民国才女林徽因一家,并结下不解之缘。抵达昆明后,由于空军损失惨重,航校学生们未等学业完成便匆匆投入战斗,但飞机和训练上的巨大差异让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殒命长空,至1941年夏,这群学生中的最后一名飞行员驾驶着陈旧的教练机对庞大的日军机群发起无望的反击,至此,林徽因收到最后一封阵亡通知书,捧起合影照片,里面五个年轻身影已经尽数殉国,不禁泣不成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