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第337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紫葡萄微刊2025年第九期目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总第28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散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8px;"> 不曾忘记的白骨………… 秦 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8px;"> 三块石感怀…………………钱振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8px;"> 福根山庄的诗意时光……张晓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8px;"> 下馆子…………………………徐良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诗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8px;"> 七律.秋怀……………………刘丰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8px;"> 七律.福根山庄行…………红 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8px;"> 七律.雨天吟…………………李 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span></p> 散 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不曾忘记的白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秦勇</b></p><p class="ql-block"> 座落在辽宁省抚顺市东洲区南昌路17号的抚顺市平顶山惨案遗址纪念馆的遗骨陈列厅中,累累白骨静默无声,却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九十余载光阴流转,那些不肯闭上双眼的亡灵,依旧在平顶山的苍松翠柏间徘徊,提醒着后人:勿忘国耻,牢记血海深仇和民族苦难。</p><p class="ql-block">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破东北大地,罄竹难书的罪行遍布山河。在这场民族浩劫中,抚顺平顶山惨案成为一段震惊中外的黑暗记忆,是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又一铁证。</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场针对无辜平民的血腥屠杀。1932年9月16日清晨,驻守抚顺的日本宪兵与守备队以“通匪”为借口,对平顶山村展开灭绝人性的报复。日军迅速控制村东、西两侧高地,将村民与矿工团团围住,随后以“拍照”为名,用刺刀将数千百姓驱赶至村南洼地。午后时分,六挺机枪骤然开火,血雨腥风中,惨叫声与呼救声撕裂天际。幸存者试图突围,却被早已设伏的日军无情射杀。最终,三千多条鲜活生命在枪声中化作冤魂,整个村庄被付之一炬,火光映红了整片天空。</p><p class="ql-block"> 枪声停歇后,洼地已成人间炼狱,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日军为掩盖罪行,竟对尚未断气的村民补以刺刀,次日更将尸体浇上汽油焚烧,随后引爆山崖,妄图掩埋证据。然而,历史不会沉默,真相终将重见天日。</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抚顺市人民政府为纪念平顶山惨案,在此立碑铭志,警醒后人勿忘国耻。我仍记得六十年代小学时,老师带领我们在清明节前往祭扫遇难同胞纪念碑,那时遗址公园尚未建成,但那份沉重与肃穆早已深植于心。</p><p class="ql-block"> 1970年7月,抚顺市革命委员会决定扩建平顶山遇难同胞纪念馆,由全市各大企业分工承建。新建纪念碑由西部企业负责,遗骨馆等设施由矿区承建,抚顺石化公司等单位也纷纷捐款支持。同时,从矿区抽调政治思想坚定、家仇国恨深重的工人参与遗骨挖掘工作。作为红卫兵代表,我与同学曾亲临现场,目睹那段尘封的历史重现人间。挖掘设备揭开土层后,工人们蹲在土坑中,小心翼翼地用手将遗骨一一清理。现场庄严肃穆,仿佛怕惊扰了沉睡的亡灵。一具具白骨交错堆叠,其中一具母亲紧紧搂着孩子,令人不忍直视。汽油桶等遗物也被一一出土,800具遗骨随后移至遗骨馆内,安放于长80米、宽5米的池中,并进行防腐处理。</p><p class="ql-block"> 1972年,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待了无数中外游客。那段血泪交织的历史,通过一件件实物、一具具遗骨,向世人诉说着侵略者的暴行。</p><p class="ql-block"> 惨案的经历者和幸存者中,有一对叔侄——夏廷泽与夏维荣。叔叔夏廷泽曾是抚矿大集站的搬道工,侄夏维荣则在机运段工作,后被调至纪念馆筹备组担任馆长。1972年我中学毕业分配至矿区运输部,入厂教育时,他们叔侄用亲身经历为我们讲述惨案经过,成为我们心中的“阶级教育讲师”,后来我们成为了师徒。</p><p class="ql-block"> 夏馆长回忆起那段生死经历时,几度哽咽。他讲述叔叔夏廷泽在枪林弹雨中身负重伤,仍抱着他冲出重围,躲进高粱地,最终死里逃生。在场的新工人们无不义愤填膺,热血沸腾。</p><p class="ql-block"> 此后数年,我多次参观新建的纪念馆。馆内人流如织,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在遗骨前献上白花,寄托哀思。我还曾目睹一些国际友人敬献花圈,尤其是日本左翼组织和“中归联”成员,在纪念碑前深深忏悔,呼吁和平、反对战争。</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顶班后成为一名电车司机,每当驾驶机客车经过电铁平顶山站时总会拉响汽笛,向遇难同胞致哀,同时警笛常呜,不忘历史。</p><p class="ql-block"> 今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平顶山遇难同胞纪念馆完成全面修缮与升级。平顶山惨案遗址总占地面积11.5万平方米,四周以围墙围绕。遗址园区内建有平顶山殉难同胞纪念碑、平顶山惨案遗址纪念馆、平顶山殉难同胞遗骨馆(遗址馆)、主题雕塑《毁灭》以及碑林(碑苑)等景点,苍松翠柏环绕,庄严肃穆。遇难者姓名镌刻在巨大的黑色大理石上像世人诉说着当年的苦难。如今,这里不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每逢节假日,总能看到老师带领小学生前来参观。孩子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认真聆听历史,凝视实物,心中悄然播下“爱我中华、努力学习”的种子。他们从这里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必须铭记历史,不忘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之痛,立志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三块石感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钱振中</b></p><p class="ql-block"> 看一眼三块石的山、不俗、大气、沉静、巍然、在逶迤、苍茫浑厚中透示出一股撼人心魄的力量,让人肃然起敬,倐生遐思,举步登擎</p><p class="ql-block"> 三块石也属于我老家的范围,只不过我老家住在距三块石三十里外的沟口。儿时,三块石的名字和它的一些传说与故事,多多少少入耳入脑,知其是一块闻名遐迩的革命根据地,那首《三块石的月光》的歌谣,故乡的父辈们都能随口哼唱得出。长大后,参军、复员辗转各地,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可唯独没有登临故乡的这座名山。今年看到报章上关于*三块石”旅游景区建设的一些报道,萌生了登临的愿望。 </p><p class="ql-block"> 今年,甲申之年,居然在半年内登临三次。每一次都让上我遐思如潮,漾出种种异林的意韵,第一次是在暮春时节,乍暖还寒,冰雪犹存,溪流潺潺。 水在冰上、石上流过、举目群山,岚雾缥缈,苍茫一片。因山路泥泞,只好走到半路抱撼而归。 </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是驱车直至205电视转播台的山顶,在仙人台举目远眺:峰群叠翠,万木葱笼、莽莽苍签,煞是壮观,怡似登临庐山i远眺鄱阳湖的那种感觉。我惊叹故乡的锦山绣水,真有“秀色天下绝。山l高人未识“的感概。我惜叹:时至今日才得以相见。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的水。“三块石”的确美,美得让人心醉。 </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是带领全局60多名党员从三块石正面沿逶迤的石阶路一步步登临至1080米的山顶,终于见到了此山的圣石“三块石”。站在1080米的山顶——据说是辽宁第二制高点上,手扶三块巨石迎着呼啸的山风,极目近山如黛,远山含烟,巍峨陡峻,气势磅碰的故乡胜景,宛然是一幅奇异而清丽的图画,让人赞叹,让人欷歔。 </p><p class="ql-block"> 三次登临,心头储满了三块石俊秀脱俗的韵致,犹如欣赏一幅奇妙的山水画卷,总想从中寻觅出那种独有的风采和神韵。当三块石的画轴又一次徐徐展开时,我从雾霭溟濛中倏然发现:三块石最精妙最叫绝的是那天造地设的满山石头和那如浪花层叠海潮轻唱的一棵棵在风中摇曳的绿树。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石的感悟</b></p><p class="ql-block"> 进入三块石沟口,沿山谷徐徐而行,溪流涧水在大大小小的卵石间欢跳奔涌,水拥石抱激起细碎的浪花,是那样的奇妙。那满谷千姿百态大大小小的石头,让你领略到这里独有的风采和乐趣,让你感受到天工造化原始野性的意蕴。 </p><p class="ql-block"> 虽然三块石与我老家只距三十多华里,但这里的石却令我大开眼界惊诧不已。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物造化真是奇妙的令人不可思议。这里的石头,大的静卧在溪流岸畔、林中草丛如大佛作法,如神龟探月,如黑熊倒立, 如老翁戏水;小的千姿百态,铺在水底、溪畔与那些长辈们相依相伴,若近若离,似一个个偌大的家族,按辈分相互簇拥着,与这里的绿树、碧草、清溪、雾岚构成了一个相映成趣、浑然一体的绝美环境。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沿石阶路上得山去,一路的奇石铺得满山满谷,看不见溪流却听得见水在石下淙淙地流着,一方方、一堆堆、一块块石头下面,水的流韵竟是那样奇妙,或是惬意,或是呜咽,或是絮絮,或是欢腾。在这里干姿百态、褐岩翠裹的山石竞成了弹拨溪流涧水这架古筝竖琴的纤纤素手,让这座奇妙的大山幽谷俊美脱俗,不同凡响。我不懂地质学,但我觉得“三块石”的石头, 好像造山运动静止后,天公又故意撒落了这些大大小小、奇姿妙态的各种形态的卵石,难怪“三块石”有一个远古女娲补天把五彩石不慎撒落下来, 落在山顶的美丽传说。 </span></p> <p class="ql-block"> 站在1080米高山上的大小“三块石”面前,我们惊骇了!凝眸刀劈斧削、凌厉而出、 威武挺拔、呼啸而上、直刺苍穹的三块巨石,一种不屈不挠、富于抗争的精神,营造成瑰丽雄奇的氛围,令人惊叹、 令人感奋。山风在耳畔呼啸, 天女木兰花飘着淡淡的幽香, 绿草牵衣,青藤倒挂,远眺群山耸翠,万木争荣,怎能不让人心潮起伏、屏息静默。一路上,沿着陡峭的石阶向上攀登,一块块石头或卧或立,那么和谐地与这里的绿树、山花、流水、青藤构成一幅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 </p><p class="ql-block"> 站在当年抗联战士、基干三团的官兵们居住过的地窝子前,我伫立良久。艰苦卓绝的游击战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其中后安河子阻击战、沈抚县内的“拖”、“拉”战、攻打救兵台、粉碎敌人“五一”大扫荡等著名的战役永远在人民心中闪亮。张志超团长、张澍政委,以及在攻打救兵台战役中壮烈牺牲的团参谋长徐嘉扬等英勇无畏的官兵们前赴后继可歌可泣的壮举,如一组组浮赠镶嵌在突兀的山岩上。 </p><p class="ql-block"> 遥想当年,一块块自然天成的石头和一棵棵昂首挺立的大树在这里形成了天造地设的屏障,英勇的游击健儿在这逶迤苍茫的大山里坚守着。在这里,石头是有生命的,它们浸润了战士钢铁的意志和红色的血浆,呵护着战士如火的青春,共同在大山里经历着风侵雨蚀,经历着峥嵘岁月,经历着胜利者的搏杀、呐喊.... </p><p class="ql-block"> “三块石“的石头是通晓天籁之音的大山之子,它们是时间的主人,是历史的见证,是保卫这片土地的每一个革命战士的化身。这里的石头与绿树妙合天成,相依相伴,是那么和谐,那么亲切。这大概就是“三块石“惊世骇俗、风韵超群的奥所在·....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树的意蕴</b></p><p class="ql-block"> 三块石的树,都是自自然然,土生土长的,人工载种的极少,杂树居多、 各种各样的椴、槐、柞、榆、桦、杨、梨、榈、杏、柳、松分布在满山满谷,还有黄菠萝、曲柳、楸子、核桃、水灌子、糖李子等近百种,有很多都是稀有树种;天女木兰花在这里开得娇艳,还有人参、细参、党参、龙胆草、刺五加、百步草、 五味子、川贝母、串地龙、恐龙芽等多种中草药;还有一些蘑菇、木耳、猴头等珍奇的山货。这里万木争荣,奇花异草繁茂滴绿构成的原始野性的风采, 使这里野生动物生机勃勃。熊、狍子、狐、獾、免等活得安然惬意,还有野猪、 蜜狗子、刺猬,各种飞禽、泥鳅、山喇咕、哈斯蚂等都呈旺相,据说早年这里还有老虎出没。 </p><p class="ql-block"> 三块石的绿,绿得天然,绿得可爱。一棵棵笔直的椴木直插云天,一株株花曲柳枝遒叶茂,大槐树冠盖如伞,老梨树斑驳如雕,黄菠萝展示槎桠的细枝,白桦树像亭亭的少女,刺花榆和青㭎柞挺拔苍劲像一个壮硕的小伙......蓊蓊郁郁的山林,每棵树都体现着生命的伟力和不屈的精神,它们以经年的常绿渲染着大山生命的韵律,升华为一种境界:沉着、淳朴、刚强、富于耐力,乐于奉献。有的树倒下了,有的在风中折了大半,有的被雷劈得遍体鱗伤。它们是那样坦然,那样安详,枝枝叶叶,生生死死,相互依存,相互掩映着。每一棵树都是一个故事,都在诠释着生命的全景。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山的素描</b></p><p class="ql-block"> 满山天工造化的山石与密密匝匝在风中摇曳的绿树,使“三块石”这座大山充满了灵秀与舒展。既有远古苍茫的历史感,又透出一股青春的激情。 远远望去,三块石起伏的山脊呈现出苍劲雄浑的曲线,地势沉雄,峰峦叠嶂,融秀藏娇。 </p><p class="ql-block"> “天下名山多僧占”,在“三块石”二十多万亩的奇峰丽谷,茂密幽深的绿林中,除传说中的比丘洞、世空老尼鸽子洞外,至今苍山寂寂。无僧无寺, 无庙无庵,啄木鸟的叩击声和流水的欢鸣代替了木鱼和朗朗的诵经音韵。 繁茂的世界像一张绿色的琴弹奏着生命的和弦。大山中18户57口人的鸽子洞村,虽说天远地僻,但他们比山外人活得还滋润,除了生活的恬静、富庶之外,竟有十几个孩子考入了大学,让山外人啧啧赞叹这里的灵秀和奇绝。 </p><p class="ql-block"> 在山下,在一个承载了太多历史痕迹,满目沧桑的佟庄子村,我走访了当年给抗联金团长当通信员的郭海真老人。80岁的老人忆起当年血与火的搏杀,嘴在哆嗦,手在颤抖。他没有享受到特殊的待遇,从来也没向组织伸过一次手,也很少向人讲起他不为人所知的传奇经历。活在今天,他满足了。 </p><p class="ql-block"> 另一位在基干三团一营二连当班长(后改编成一六三师)的徐纯珍老人,面对我——一个家乡后生的采访,他老泪纵横地向我讲述一次次战斗的悲壮、惨烈,讲述着在“三块石”与敌周旋艰苦卓绝的日日夜夜。81岁的老人,在山村享受着政府每月140元的补贴,他感到心满意足。他哽咽着说: “那么多战友躺在大山里,我们活着的人还要什么?要的是让我常想想他们,他们的血就没有白流......”还有比这更清醇的话语吗?还有比这更壮阔的胸怀吗?还有比这更真挚的情感吗?他们本身就是一座座奇伟的大山,他们的生命犹如大山里一棵棵凌霜傲雪的常青树,一块块经受千磨万击的山中石。面对他们,我站起身,以后辈人应有的虔诚和敬意向他们深深地鞠了一躬...... </p><p class="ql-block"> 是的,在风雨如磐的岁月中,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护卫着这一座座万绿滴翠的大山;在春和景明的五十多年的每一天,他们也同样在用一腔赤诚和博大的胸襟栉风沐雨地护卫着这扶疏叠翠的一片片山林......回望似浪花层叠,佳木葱茏的远山,我眼前浮现出那高耸云天的三块巨石,我的耳畔回响着莽莽大山里清溪泻玉般的淙淙流水声...... </p><p class="ql-block"> 大山在倾情地诉说着!大山在豪壮地展示着!</p><p class="ql-block"> 三块石,我故乡的圣山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福根山庄的诗意时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张晓宁</b></p><p class="ql-block"> 8月23日,在市作家协会拾光文学社果红大姐的热心组织下,作家协会的一众文友,满怀期待地踏上了前往萨尔浒之畔,东洲区碾盘乡新太河村杲山路万家沟大伙房风景区小青岛的“福根山庄”的旅程。至此,一场充满诗意与欢乐的聚会,就此拉开帷幕。</p><p class="ql-block"> 接站的面包车驶入万家沟,车窗外景色飞速掠过,心中的向往却愈发浓烈。通向山庄路边即将成熟的玉米,一个个饱满的玉米棒披着翠绿的外衣,在风中轻轻摇曳,诉说着秋日丰收的喜悦。当“福根山庄”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人人都被山庄的静谧与美丽所吸引。这里三面环山,森林葱密,满山如黛,仿佛是大自然精心编织的绿色锦缎。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热情地欢迎我们这些久居钢筋水泥中的客人。 </p><p class="ql-block"> 一进入山庄,大家便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各种娱乐活动中。象棋爱好者迅速摆开棋盘,楚河汉界两边,棋子的起落间,智慧与谋略在无声交锋;扑克桌旁,欢声笑语不断,每一次出牌都是一场心理的博弈;麻将桌上,清脆的洗牌声与大家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而另一边,歌声悠扬,几位热爱唱歌的文友一展歌喉,或激昂或婉转的旋律,飘荡在山庄的每一个角落。</p><p class="ql-block"> 暮色渐浓,文友们围坐在一张能容纳三十多人的餐桌旁,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酒杯高举,清脆的碰杯声中,大家开怀畅饮,谈天说地,平日里因忙碌而疏远的距离,在这一刻被彻底拉近。首先每个人介绍自己,有的文友借此机会拿出自己的作品,深情朗诵,用激昂的文字描绘着祖国的壮丽山河,以细腻的笔触倾诉着内心的情感,抒发着对生活的感悟。在这一方天地间,文字的魅力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仿佛带着温度,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从文学创作的心得,到生活中的趣事,每一个话题都能引发热烈的讨论,每一个观点的碰撞都能激起思想的火花。 </p><p class="ql-block"> 晚餐后,文友们满心欢喜,有的打麻将、有的玩扑克,有的在大屏幕前放声歌唱。入夜,我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虫鸣和树叶的沙沙声,回想这一天在萨尔浒畔的福根山庄的欢乐时光,暂别了城市的喧嚣与忙碌,寻得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享受着文学与友情带来的美好,心中满是温暖与幸福。 </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的相聚,虽然短暂,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记忆的天空。它不仅加深了我们之间的情谊,更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与素材。期待着下一次,我们还能相聚,续写属于我们的诗意篇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下馆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徐良旭</b></p><p class="ql-block"><b> 下馆子</b>,是小时候常听到去饭馆吃饭的用词。现在去饭馆吃饭,很少有人再说<b>下馆子</b>这个土名词儿了,而是说成了聚餐、饭局等。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餐饮行业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但这并不影响当时人们前往餐馆的热情,同时也让<b>下馆子</b>这个话题一直流传至今。今天再回顾那时的<b>下馆子</b>经历,探讨那时与现在的区别,以及真实的叙述和描写,尽量让那些<b>下馆子</b>的记忆在本美篇文字中回归本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1.凭粮票下馆子</b></p><p class="ql-block"> 在六十年代初,我还是个刚上小学的学生,那时候常听到大人们说<b>下馆子</b>这个字眼儿,但邻居们能<b>下馆子</b>的人家很少,感觉到那时候<b>下馆子</b>却是个很大的奢望。那时<b>下馆子</b>,你不带粮票去下馆子就吃不上饭,人们需要提前购票并领取相应的粮票。这粮票可不是随意就能领到的,那可是计划口粮凭证,没有供粮本和粮票,你就没法<b>下馆子</b>吃饭。</p><p class="ql-block"> 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 但那时候的粮油本、购煤票、布票和各种生活日用品小票,还让我记忆犹新。尤其重要的是粮票,没有地方粮票和全国通用粮票,你在本地及到外地出差,没有粮票是下不了馆子吃不了饭的。</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那时候的1~2元,相当于现的200到300元。二元钱<b>下馆子</b>吃肉炒菜三盘,吃肉水饺二斤,吃肉面十五碗。两元钱吃饭是花不完的,当时5元就可以每月养活一个人。那个时候,一个月开十几块钱工资有的是,只要是学徒工就是十几块钱。在那个凭票供应的年代里,如果你个人用2元钱去<b>下馆子</b>,虽然不能吃到大餐,但炒肉片,回锅肉,红烧鱼等菜肴的确会让你吃不完,兜着走。</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到国营饭店<b>下馆子</b>,一碗面条一毛二分钱,再加三两粮票,一个馒头五分钱二两粮票,一顿饭,这是当时饭馆最普遍饭食。那个年代,一毛钱买一碗烩菜;一毛钱四两粮票买两个馒头;一毛钱二两粮票买一碗素面;一毛五分钱二两粮票买一碗肉面。那时候虽然工资低,但是物价也低,想起这些,都是满满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2.饭馆飘香的魅力</b></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我家东面的新抚电影院(后改为:工农兵电影院)门前,是三胡同市场热闹垓儿路段,商家店铺比比皆是,热闹非凡。饭馆是一家挨着一家,<b>下馆子</b>还是很方便的。然而,我在下乡到农村走之前在那里居住了十八年,却没有下过一次馆子。一是因为那个时候家里穷,二是我还是个孩子,别说是一个小孩子了,大人又有几个人能<b>下馆子</b>的。</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我虽然是个小学生,因为母亲上班忙,家里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我去做,去十九粮站买粮,去十一道街副食品商店买菜等食品,每天上半夜十点还要去陪下二班的母亲回家等等,所以都会经过电影院门前的那段热闹垓儿,家家饭馆门前总是弥漫着酒肉饭菜飘香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路过饭馆时,老远就能闻到迎面扑鼻而来的肉香、菜香味道。很难抵挡得住这诱人的味道,经常的会停下来观看厨师炒菜、烙馅饼等情景。那时候饭馆的后厨房间也是随垓儿透明的,隔着后厨大玻璃就能看到厨师们在干什么,看的是一清二楚,不像现在的饭店,后厨都在背面看不到。</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没有煤气罐,饭馆厨灶烧块煤的,火候也够用,灶台上摆着装各种调料的瓶瓶罐罐。厨师们娴熟的翻转着大勺,长把铁勺敲打着大勺啪啪作响,那是在“叫勺”,意思是在告诉端菜的服务员,菜炒好了来端。厨师们如同艺术家,将食材转化为一道道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让每一道菜都散发出独特的香气和味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3.饭馆外的闻味人</b></p><p class="ql-block"> 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正逢三年自然灾害的余悸还没有结束,别说<b>下馆子</b>了,肚子里一点油水都没有。放寒暑假或周日、节假日里,我做完作业闲着没事儿,就喜欢去电影院门前看看电影宣传广告栏图片。那边饭馆厨窗围了很多人,我也凑过去瞧一瞧,好奇的是看看又做些什么好吃的,下不了馆子,在外面闻闻味儿也能“解馋”的啊!</p><p class="ql-block"> 还有每次去十九粮站买粮,来回经过电影院门前的热闹垓儿,急着到粮站排队买粮,所以路过饭馆门前都不会停留。而当买完粮回来后,就不着急回家了,路过饭馆的时候,也不顾背着沉沉的粮食袋压着,忍不住停下来观看厨师们在炒菜或是烙馅饼。</p><p class="ql-block"> 其实,也不只我一个人在观看(东北话叫“卖呆儿”),还有小孩和大人们也在观看。我们这些“看卖呆儿”的,说白了,可不是在偷学什么厨艺,下不了馆子而是闻闻味儿过过眼瘾罢了。那个时候很少有人能下得起馆子,常常吃不饱的我们小孩子,眼巴巴望着烙好的馅饼直流口水,馋的要是能吃上一个油汪汪的馅饼,该有多好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那个时候,因为饥饿让我与那些看“卖呆儿”的大人孩子们,馋的没有了“自尊”。三年自然灾害结束后,随着生活的逐渐好转,就不再“看卖呆儿”与闻味儿了,挺大个小子再去饭馆“卖呆儿”就会觉得没有面子了。其实那个时候下不起馆子,闻闻味儿只是在精神上的</span><b style="color:rgb(1, 1, 1);">下馆子</b><span style="color:rgb(1, 1, 1);">,解决不了饱肚子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4.对下馆子的渴望</b></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我虽然没有下过馆子,但<b>下馆子</b>的旧事情景,我还是有记忆的。电影院门前的那趟三胡同市场热闹垓儿,两边的饭馆是一家挨着一家,还有回民饭馆,所有的饭馆都是国营的,那时候没有个体开饭馆的。</p><p class="ql-block"> 我陪下二班的母亲回家,路过这些饭馆时已是上半夜十点多了,家家饭馆还灯火通明的有人在喝酒吃饭。那个时候的饭馆里,晚上喝酒划拳的人经常有,划拳人的嗓门都高,什么“哥俩好啊……六六六啊……八匹马呀,全来了哇……”的那些行酒令,当时我也不懂啊?喝酒就喝酒呗,还声嘶力竭脸红脖子粗地大喊大叫?!</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特别的弄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这些饿着肚子的小孩子们,不能<b>下馆子</b>吃饭,而有些人却能<b>下馆子</b>呢?饥饿难耐吃不饱肚子的我,那时特别想<b>下馆子</b>,若是美美的吃上一顿有鱼有肉的大餐解解馋,该有多好啊!</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b>下馆子</b>的称呼变了,味道变了,现在的饭馆好像不再有那诱人的香味了!那个年代饭馆的饭菜种类和分布比现在少得多,炒菜没有花里胡哨的配菜,菜有菜味儿,肉有肉味儿。绝对货真价实味道纯正。那时候的白酒,啤酒,相当的好喝,喝了这口还想喝那口,现在怎么也喝不出那个味道了。此一时,彼一时,现在吃的食物,跟那时候没法比,那时候吃的都是真东西,没有污染,食物都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p><p class="ql-block"> 过去,<b>下馆子</b>那可是“解馋”。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b>下馆子</b>成了一顿午餐、晚餐。说实话,那个年代常<b>下馆子</b>都是那些有身份、有地位、有钱人,一般普通平民百姓很少光顾。在少油缺肉的年代里,<b>下馆子</b>就是去“解馋”。如今,说<b>下馆子</b>的少了,一提就都是饭局、聚餐了,因为现在<b>下馆子</b>再寻常不过了,可能就是一顿普通的午饭或晚餐了。山珍海味,八珍玉食,恨不得不出家门,外卖小哥都给你送家门口儿了。</p><p class="ql-block"> 怀念小时候,就想着长大有钱了天天<b>下馆子</b>的梦想。现如今,才发现天天<b>下馆子</b>做到了,但小时候能聚一起的哥们姐妹们却不知道都搬哪儿去了?好想把他/她们都聚到一起,请大家<b>下馆子</b>。过去了很多年,十一道街电影院门前的热闹垓儿那些老字号饭馆儿,早已在九十年代初动迁改造时拆的拆,搬的搬,现在还有谁仍然能记住原先的方位和味道,聊一聊当年<b>下馆子</b>的一些故事吧……</p> 诗 词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秋 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刘丰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神清气爽目光柔,四季缤纷我爱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热辣情怀思未尽,雍容气质忍中修。</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篱花灿烂痴人醉,园果丰盈苻者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自省韶华虚度后,还期岁腊乐优游。</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七律·福根山庄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红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连日霖霖忽放晴,相携秋赏福根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泳池畅泳清波漾,棋枰争雄妙算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扑克欢娱添雅趣,镜头捕捉写新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登山漫步寻幽处,宴里欢歌酒盏倾。</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七律.雨天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李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唱尽炎炎夏日歌,吟来秋日漫山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枝头渐熟飘香果,再奏丰收梦几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日出日落天天见,春夏秋冬岁蹉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遥见今日窗前雨,吾为念君写诗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主 编:王 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副主编:何艳玲 张晓宁 徐良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顾 问:马 平 刘丰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美篇编辑:旭日清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美篇图片:源于网络</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致谢原作者)</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背景音乐:秋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美篇日期:2025.9.2</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