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幸存者葛振林45年后重返狼牙山,当年的救命恩人见他问:你可还记得我?1986年9月,狼牙山的山顶上开满了花,人特别多,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红色的人海。</p><p class="ql-block"> 这是“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揭幕仪式的场地,不光有中央和省上来的领导,还有好几千名群众特意赶来参加,另外还有个特别的嘉宾也在,他就是狼牙山五壮士里的葛振林。</p><p class="ql-block"> 戴着鲜艳大红花的葛振林,已经69岁高龄了,他45年后再次回到这个地方。五壮士的雕像高高地立在这儿,感觉就像当年一起跳崖的兄弟们又聚到了一起。有记者凑上前问:“葛大爷,您还记得救过您命的那个人吗?”</p><p class="ql-block"> 说起救命恩人,葛振林心里满是内疚,“我忘了长啥样了,就记得是个平头百姓,而且现在也找不着他了。”没想到,突然有个人冒出来,他指着悬崖下面那条狭窄的小路,问了句:“你还记得我不?”葛振林陷在以前的回忆里,他认认真真地又瞧了一遍,高兴地张开了双手……</p> <p class="ql-block"> 1917年,葛振林在河北保定的一个佃农家里出生,过着平凡的日子。他8岁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佃户家的娃长大了还是给地主当牛做马,啥也不知道,没见过世面。一直到1937年,地下党来到了保定,葛振林这才清醒过来。在党的支持下,他勇敢地站出来和地主恶霸斗争,还当上了村里的民兵头儿,盼着自己能让大伙儿都过上好日子。</p><p class="ql-block"> 1941年,日本鬼子冈村宁次带了十万大军,想打掉晋察冀根据地。他指挥下的日伪军直奔狼牙山而去。狼牙山这个地方,对晋察冀边区来说太重要了,就像是个存武器粮食的大仓库,还是边区的门户。要是被敌人攻破了,咱们的弹药粮食就都没了,敌人打晋察冀根据地也会更容易。</p><p class="ql-block"> 9月23号那天,为了拖住敌人的大部队、保护我们的军区机关,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的司令员杨成武,派了一团去执行这个重要任务。葛振林呢,他三年前就参加了八路军,当时他就是一团七连六班里的一名战士。</p> <p class="ql-block"> 9月24号那天,听说有3500名日本兵带着伪军想要包围狼牙山,一团团长就赶紧让七连去保护机关和群众撤退。七连连长刘福山呢,他得挑一个班出来,给敌人扔烟雾弹,好让大家都能安全转移。但这个班得最后一个走,谁都明白,这一去,很可能就回不来了。</p><p class="ql-block"> 六班的党员班长马宝玉,自告奋勇要去执行任务。刘福山眼含泪光拍了拍他的肩。到了24号深夜,大队人马有条不紊地往碾子台那边撤,成功甩掉了日本兵的层层包围。而马宝玉呢,他和副班长葛振林,还有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他们在几个关键路口埋好地雷后,就悄悄趴在高地上,等着看天亮时日伪军发疯进攻的狼狈样。</p><p class="ql-block"> 天亮以后,日伪军真的开始攻打过来,不偏不倚踩进了七连布下的地雷区,一路上被炸死了好几十号人。这样一来,日伪军更加确信我军主力没走,于是指挥大批人马发起了更猛烈的进攻。七连打得很惨,连长刘福山受了重伤,二班和机枪班在刚才的战斗中只剩下几个人还活着。指导员没办法,只能带着大家撤退,他给六班下的命令是撑到中午,等连队都安全转移了再走。</p> <p class="ql-block"> 好消息是,六班在连队转移前多了些弹药补给,但坏的是,日伪军的攻击还是很猛烈,现场只剩下六班的五个战士。班长马宝玉因为熟悉狼牙山的地形,就带着战士们巧妙地引日伪军踩到地雷,成功打退了敌人的一轮进攻。之后,六班立刻往棋盘陀山峰撤退,还故意放几枪,生怕日伪军跟不上,枪声一路给他们指引着追击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费了好大劲才爬上棋盘陀山峰,结果上面竟然已经有敌人在等着了,他们占据着高地,机枪扫射得厉害,谁都无法抵挡。没办法,马宝玉只能带着战士们转到旁边的牛角壶山峰上去。那座山峰特别陡峭,三面都是悬崖,远远看去就像只伸出来的牛角。副班长葛振林环顾四周后,苦笑着看向马宝玉。</p><p class="ql-block"> 马宝玉也咧开嘴笑了,五个战士猫在草丛里,掀开手榴弹盖儿摆在周围。敌人的重机枪在附近围了一圈又一圈,好在草丛挺宽敞,敌人的子弹愣是没打着战士们。六班借着草丛的掩护,硬是把敌人的五次冲锋给打退了。这时,太阳快落山了,掩护转移的任务算是圆满完成了。可四周都是瞪大眼睛的敌人,六班算是走到头了。</p> <p class="ql-block"> 草丛长得很高,快到人腰了,足够藏下一百多人的队伍。敌人不敢轻易闯进去找,怕丢了自己的小命。他们进攻了五次都没成功,就调来飞机在空中一顿乱炸,还配合着地面的部队一步步逼近。在夕阳下,五位战士边打边退,一路往山顶上撤。</p><p class="ql-block"> 战士们的子弹都打光了,只剩马宝玉手里攥着的一颗手榴弹,那是他打算在万不得已时自尽的。没了子弹还有石头,敌人想要活的,所以没人开枪,大伙儿就抱起石头往下砸,石头砸完了,马宝玉一狠心,把手榴弹扔出去,又炸倒了好几个敌人。</p><p class="ql-block"> 大家围在一起,心里明白已经退无可退了,马宝玉瞅着葛振林说:“咱们是党员,得给大伙儿带个头!”葛振林是六班里仅有的两名党员之一,他一下子就懂了这是咋回事。见班长的枪掉进了悬崖,他也把自己的枪往地上使劲一砸,然后扔了下去。其他三个战士见状,也都学着做,宁愿把自己的宝贝武器砸了,也不给敌人留下。五位勇士整装肃立,齐声高呼“中国共产党长存!”随后一同跃下了山崖!</p> <p class="ql-block"> 山顶上的敌人盯着黑漆漆的山谷下面愣神。日伪军压根没想到,跟大部队打了一整天的仗,连飞机都出动了,结果冲出来的八路军战士竟然只有五个。指挥官为了表达对英雄的尊敬,让日伪军都站得整整齐齐,朝着山崖底下认认真真地鞠了三个躬。</p><p class="ql-block"> 而在五公里之外,红一团团长拿着望远镜,把五壮士跳崖的前后经过都看得清清楚楚。他紧张地盯着敌人的动作,心里盼着敌人快点离开,好赶紧安排救护队去救那些勇敢无畏的战士。</p><p class="ql-block"> 让人惊讶的是,在那五位勇敢跳崖的战士里,葛振林和宋学义居然被树枝给挂住了,没直接从崖上摔下来死掉。他俩一个在上,一个在下,挂在树上,还稍微有点知觉。当敌人的声响渐渐远去,葛振林在下面悄悄攀上树,把宋学义拽下来,接着四处张望寻找其他三人。发现只剩下他们俩活着后,他呜咽着从树上滑下来。两人满身是血,在崖底狭窄的小路上艰难爬行,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找到大部队。</p> <p class="ql-block"> 山里的晚上冷风嗖嗖,葛振林和宋学义趴在地上,感觉全身都快冻僵了。他们不敢歇息,因为山里野兽多得很,他们身上这股浓浓的血腥味,万一引来什么猛兽,现在他俩可一点反抗的力气都没有。</p><p class="ql-block"> 葛振林能清楚地感到,那些被血腥味引来的小虫在伤口里爬来爬去,疼得他直咬牙。他转过头看宋学义,只见宋学义的脸也扭曲着,惨白惨白的。在这寂静的夜里,只有他们俩身体在地上摩擦的声音。就在这时,后面传来了一串越来越近的轻快脚步声。</p><p class="ql-block"> 葛振林小心地趴在地上没动,这时,脚步声停在了他们跟前。来的是个19岁的清秀少年,叫余药夫。他因为跟大部队走散了,只好顺着藤条躲到悬崖底下,亲眼看到了五位壮士英勇跳崖。等到夜里觉得安全了,他才沿着那条狭窄的小路,悄悄地过来想看看情况,没想到遇到了两位幸存下来的战士。</p><p class="ql-block"> 余药夫来回跑了两次,把葛振林和宋学义都背到了不远的棋盘陀古庙。庙里住着个老道士,他有个传了好几代人的神奇药方。当天晚上,老道士就用这药方救了两位战士的命。他们休息了整整三天,葛振林和宋学义的情况才好转起来,不过腰上的伤还是很重。</p> <p class="ql-block"> 身体状况稍有好转,葛振林和宋学义就执意要离开老道士,去追赶大军。十九岁的余药夫见他们这样,心里放心不下,自己又想去当兵,就打算和他们一起走。但葛振林心想余药夫还是个孩子,不忍心让他卷入那么残酷的战争,当下就拒绝了他。</p><p class="ql-block"> 余药夫一直紧跟着葛振林和宋学义走了好远,葛振林火了,催他赶紧打道回府。这三天相处下来,葛振林发现余药夫在医术上挺有才能,这样的手应该用来治病救人,他不赞成余药夫去当兵。没办法,余药夫只能回到古庙去。第二天,葛振林和宋学义顺利找到了救护队,回到了大队伍里。</p><p class="ql-block"> 从那以后,两个人就和他们的救命大英雄分开了,葛振林一直深深记得恩人救命的恩情。但是等到解放后,他再想去寻找那位恩人,却怎么也找不到人了……</p> <p class="ql-block"> 这么多年来,葛振林一直都在打听恩人到底在哪儿。一说到狼牙山的往事,葛振林就会想起那晚黑漆漆的夜。要不是好心人相救,他们可能会因流血过多而死,可能会疼死,可能会冻死,甚至可能被野兽吃掉,最后尸体还被虫子蚂蚁啃得乱七八糟……</p><p class="ql-block"> 在茫茫人海中,葛振林找了45年那个他记不住名字的恩人,可是一直都没有找到任何线索。1986年,狼牙山五壮士的纪念塔建成了,在落成典礼上,葛振林被问到一个问题,没想到就这样碰巧和他的救命恩人余药夫再次见面了。</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余药夫是党报记者,他亲自指了那条通往山下的小路,路窄得像羊肠子一样。葛振林和他对了对“接头暗语”,聊起了以前救人的那些事儿。这么一聊,葛振林才敢相信,自己找了45年的救命大恩人,原来就是眼前的这位记者!</p><p class="ql-block"> 他们伸出双手紧紧搂抱在一起,从那以后十多年的岁月里,尽管葛振林和余药夫不在同一个省份,但他们心里一直惦记着对方,经常写信来往,而且为了见见这位老朋友,两人来回奔波了八趟。</p><p class="ql-block"> 余药夫早就放下了葛振林当年阻止他参军那事儿。他曾经当过青救会主任,还在党报干过一阵子。后来,石家庄的一所师范大学邀请他去工作,余药夫就去了那里当副校长,实现了自己教书育人的梦想。可能这条路更适合我走。</p> <p class="ql-block"> 葛振林和宋学义真是大难不死,但他们的人生轨迹却分开了——宋学义因为腰伤太重,只好离开部队,回到老家当上了村支书。他多年来拼尽全力,汗水洒满田地,终于让贫穷落后的家乡变成了有名的富裕村,村民们都过上了美满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葛振林选择留在部队,他参与了太原战役、抗美援朝等好多场大战,浑身上下留下了六处醒目的伤疤,要是再深一点,他的命就没了。</p> <p class="ql-block"> 但葛振林硬是挺了过来,他当过湖南省军区的警卫营长、公安大队的副队长,还有衡阳人武部的副部长这些大官,可从没跟任何人炫耀过自己以前的英勇事迹。</p><p class="ql-block"> 葛振林一年四季都穿着那件老军装,黄帽子上的红五角星被他擦得锃亮锃亮的,从没人见过他发脾气,在大家伙儿的印象里,葛振林总是乐呵呵的。</p><p class="ql-block"> 1971年,宋学义去世后,葛振林就像丢了魂一样。但想到要找寻恩人、完成战友的心愿,还有多看看这个美好的新世界,他就有了活下去的动力。到了2004年,余药夫也走了。紧接着在2005年,葛振林也安详离世,享年88岁……</p><p class="ql-block"> 2025年09月0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