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碧云清照

李木子

<p class="ql-block">  晨光漫过香山的山脊时,碧云寺的檐角先沾了三分暖意。抬头是洗过似的湛蓝天色,云絮轻得像被风揉碎的棉絮,慢悠悠飘在殿宇的飞檐之上,偶有几只灰鹊掠过,翅尖划开的弧线,倒成了蓝天最灵动的一撇。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山门殿</p> <p class="ql-block">  沿着青石板路往里走,两侧的古槐与松针把阳光筛成细碎的金斑,落在朱红的宫墙上,便漾开了层层叠叠的光影。红墙本是浓艳的,却因这树影婆娑添了几分温柔——光斑在砖缝间慢慢挪动,风过时,槐叶簌簌作响,墙面上的影子也跟着摇晃,像极了古人笔下“树深时见鹿”的意境,只是此刻不见鹿影,唯有这份静谧,裹着草木的清香,漫进人心。</p> <p class="ql-block">弥勒殿</p> <p class="ql-block">  这座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公园内北部的汉传佛教寺院,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相传为耶律楚材后裔耶律阿勒弥舍宅开山而建,最初名为碧云庵 。彼时的它规模尚小,却已有“环峰迭翠”“碧云香霭”等碧云十景享誉京城。明正德年间,御马监太监于经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在寺后营建生圹,并对寺院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将碧云庵改名为碧云寺。后来,魏忠贤也在此营建生圹并重修碧云寺,可惜这二人皆因获罪未能葬于此。</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制重修碧云寺碑亭</p> <p class="ql-block">  转过转角,香炉里的余烟还带着淡淡的檀香,檐角的铜铃被风拂动,叮铃声轻得怕扰了檐下的光影。抬头看,湛蓝的天衬着黛色的瓦,瓦当间垂落的藤蔓带着浓绿,偶尔有几片早落的槐叶飘下,恰好落在红墙根的青苔上,红、绿、蓝三色相映,倒比丹青画轴更显生动。</p> <p class="ql-block">菩萨殿</p> <p class="ql-block">罗汉堂</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年间,对碧云寺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建,不仅对原有殿宇重加修葺,还按西僧所贡奉的图样建金刚宝座塔,新建行宫和罗汉堂,现今我们看到的碧云寺格局基本是那时奠定的 。寺内有诸多明代艺术珍品,如一对石狮、哼哈二将、泥质彩塑以及弥勒佛殿山墙上的壁塑。还有512尊佛像,包括500尊木制罗汉、11尊菩萨和一尊著名的佛教僧人纪公的雕像,工艺精湛,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金刚宝座塔</p> <p class="ql-block">  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京逝世后,曾在寺内原为普明妙觉殿的后殿停过灵柩,因而此殿后改为中山堂,这里陈列着孙中山的照片、手迹、书籍和雕像,成为人们缅怀孙中山先生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此刻的碧云寺,没有山雨欲来的朦胧,也没有暮色四合的沉静,只有晴日里最直白的美好——蓝天作纸,树影为墨,红墙为章,连风都带着暖意,把这秋日里的古寺风光,酿成了一坛让人不忍辜负的清欢。它承载着近700年的历史沧桑,每一块砖石、每一片瓦当、每一处雕刻,都在无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让人沉醉于这历史与自然交织的美景之中,不舍离去 。</p> <p class="ql-block">乾隆行宫遗址</p> <p class="ql-block">日志完成与 2025年9月2日 北京</p><p class="ql-block">图拍拍摄于 2024年10月8日香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