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玉米 <p class="ql-block"> 秋风悄然爬上枝头,染黄了第一片树叶,不觉间,2025年初秋已至。每当此时,我的思绪总会飘回那久远的年代一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处在暂时困难时期,百业待兴,物资匮乏,缺衣少食,生活艰苦的日子里,每顿饭都是奢侈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 那时一切还是集体化,即农民私人无地,打来粮食全部归集体所有,一日三餐在生产队大灶领取,每顿分发的饭菜根本填不饱肚子。</p><p class="ql-block"> 统一收割,统一管理。秋收季节,每日将扳回的玉米棒放在生产队的大园子里,当日晚须将扳回的包谷撇完上架自然晾晒。</p> <p class="ql-block"> 晚饭后,队上所有男女劳力甚至十岁以上的儿童需在生产队园子内加班撇包谷。</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刚十岁出头,因每晚有顿夜班饭,为能吃上那顿饭,因此可以说我是“穆桂英阵阵到”,从未缺席。</p><p class="ql-block"> 生产队五六十人,顺着玉米棒堆围上一圈,撇的撇,整的整,辫的辫,妇女撇,小孩整,强壮男劳力辫,即将每四或五个撇好的玉米棒整在一起,递给辫的人,辫成约四米长折中搭上玉米架。</p><p class="ql-block"> 干活间有的唱着歌,有的吼着秦腔,有的讲着有趣的故事,听到关键处总是逗的大伙一阵笑声。从前到后有说有笑,场面气氛活跃、热闹。那时的生活虽说艰难,但彰显人们良好的精神风貌,以及表现出的乐观心态让人折服。</p> <p class="ql-block"> 约十一点多便收工了,晚间的伙食,玉米糁子面,所谓的糁子面,那时因食粮短缺,经济紧张,面碗里也没有其他啥菜,根本见不到一星点肉丝,炒上少许葱,蒜苗即可,即是这样,饥不择食,吃起来总感到有滋有味。</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生活随着政策的推动而显著提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惠农政策改善了乡村的生活水平。“三农”问题始终是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众多惠农政策如同及时雨,滋润着农村大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尽管那段历史渐行渐远,但每每回忆起那时的秋收秋管场景,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夜班的那碗玉米糁子面仍在口内回味无穷,心中依旧充满温暖与喜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