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span><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写在前面] </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本周六(农历七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中元节。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民间俗称“鬼节”,带有祭祖和感恩的双重功能,是中国人对逝去父母以及亲人表达孝敬、思念的重要节日。每逢中元倍思亲,慎终追远,谨以此文缅怀我的先辈。</span></p>  <p class="ql-block">  春节,本应是万家团圆、欢声笑语的喜庆日子。然而,庚子年新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华夏,彻底打乱了所有人的宁静生活。2020年1月23日,为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千万级人口的武汉宣布“封城”,所有交通停运、工厂停工、商店歇业、学校停课,家家闭户、街巷空寂……整个城市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继而,全国各地纷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令人惶恐不安的时刻,我的家庭更遭重创——母亲永远地离开了人世。深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母亲的丧事不得不一简再简,连最后的遗体告别仪式都显得格外的仓促而清冷。那份刻骨的悲痛与遗憾,让人如鲠在喉,难以言说。</p><p class="ql-block">       庚子新春,家国之殇一并袭来,成了我生命中至暗的日子。</p>  丧亲之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母亲的小学高级教师职称证书)</span></p><p class="ql-block">       除夕之前,我和大弟考虑母亲年迈体弱,不便去酒店赴宴,商定各自带些酒菜,去母亲住处陪伴守岁,共进年夜饭。</p><p class="ql-block">       母亲少年失怙,十几岁从初级师范学校毕业后,便站上三尺讲台,甘为人梯育芳华,粉笔无言写春秋,为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的心血,深得学生的爱戴与社会的好评。</p><p class="ql-block">       母亲蕙质兰心,温尔文雅。她与父亲琴瑟和鸣六十余载,勤俭持家,赡养两位上辈(我的奶奶与外婆)至终,抚育四个儿子成人。她以柔弱之躯,尽心竭力,为全家撑起了一片温馨天地。岁入桑榆本应乐享天年,却屡遭中风侵袭,又添骨折之痛。渐至缠绵病榻,步履维艰,言语含混,失却了昔日的神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  </span><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全家福照片一一后排:弟弟、母亲、父亲;中排:外婆、奶奶;前排:哥哥、我,摄于1956年)</span></p><p class="ql-block">       腊月三十清晨,闻得母亲虚汗涔涔不止,连忙赶去探望。母亲虚弱地倚在床头,神志尚清,一眼便认出了我。当保姆问“这是哪个儿子”时,她颤巍巍地伸出两根手指,示意是“老二”。</p><p class="ql-block">       年夜饭,母亲没能和我们同席。她背靠床头,仅吃了两小段平日钟爱的河鳗后,便又昏昏欲睡。看着母亲的精神状态极度虚弱,我们兄弟四人商议,从正月初一起轮流守夜照看。未曾想到,这简单的约定,竟成了永远无法兑现的诺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父母亲合影    摄于2007年5月)</span></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二凌晨四点,枕边手机骤然响起,弟弟告知母亲情况危急。我与妻子一路小跑赶至老屋,在母亲床前还只站立了几分钟,母亲便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安然阖上双眼,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就此走完了她八十九载的风雨人生。</p><p class="ql-block">      按照家乡的习俗,原本计划初四移灵,初六火化。可疫情来势汹汹,防控措施骤然提升。政府紧急通告,为避免交叉感染,喜丧事期间,人员不得聚集。无奈之下,我们只能含悲忍泪,通过微信通知亲朋戚友:因受疫情影响,母亲丧事一切从简,谢绝花圈、烛仪及礼品,改用微信吊唁,也不邀请大家参加遗体告别和出殡仪式。</p>  <p class="ql-block">  初四移灵那天,疫情进一步严重,街头路口设起了体温测量关卡,人人自危,上街都以口罩覆面。即便如此,仍有一些亲友冒着风险而来,为母亲移灵送上一程。望着他们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身影,我内心的感动与担忧交织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守灵那个深夜,殡仪馆的空调突然出了故障。春寒料峭,我与小弟蜷缩在冰凉的座椅上,耳畔飘荡着哀伤单调的佛号梵音。我俩一次次起身,走到香坛前默默焚化纸钱,心中一遍遍地祈祷:母亲,您安心去吧,到了天堂与父亲相聚,从此你俩再也不会孤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母亲遗像)</span></p><p class="ql-block">  初六清晨,这是送母亲最后一程的时刻。因疫情愈发严峻,馆内的悼念厅全部关闭,母亲遗体告别仪式只能在狭小的守灵室里举行,而且限定只可以有十位亲属参加。全家近二十人通过各种途径,悄然提前聚集殡仪馆,谁都不愿错过这最后的诀别。仪式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只有一个程序,众人围着母亲遗体,默默地顺走三圈,再逆走三圈。以这最朴素的方式,抒发我们最深的哀思与不舍。随后,母亲遗体被缓缓移向火化炉……将母亲骨灰送至万松公墓与父亲合葬时,眼看那寂寥凄冷的场景,心中翻涌无比的酸楚。无奈与痛心,浸透了这最后的离别时刻!</p>  <p class="ql-block">  正月初八,我们四兄弟各带妻子及儿孙辈,依照乡俗一起上新坟。在母亲坟前摆上祭品,点香烛、烧纸钱,然后朝着墓碑深深磕头谢恩。伫立坟前,满山的坟茔墓碑映入眼帘,“人生几何,譬如朝露”的悲凉霎时凝聚于心头。诚如作家毕淑敏所言:“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斯言凿凿!如今我的前程,亦是唯有归途。悲哉!短短的三年多时间,父亲与母亲相继与我们永诀,这“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蚀骨之憾,便成了心底那道永难愈合的伤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祭坟归来,踏入空荡荡的老屋,母亲的身影再也无处寻觅。眼前的宅院,我生于斯,长于斯,亦在这里成家立业,太多的时光记忆在这里封存。而今,父母离世,人去楼空,这栋百年宅院如同失去了魂灵的空壳。往后的老屋里,再也没有我所牵挂的人,亦再也无人倚门等我了。</p>  瘟疫之殇  <p class="ql-block">  庚子年的瘟疫,来得真是又凶又急。年前的12月下旬,我与同事临时起意去云南旅游,1月3日在武汉转机。记得那天在天河机场候机的3个小时里,佩戴口罩者寥寥无几,我还去机场面馆里吃了一碗面条。那时,网上有关武汉的零星传言,谁也没当一回事。可是料想不到,仅仅数周之后,武汉竟然成为了瘟疫的重灾区。</p><p class="ql-block">       先前所谓“可控可防、未见人传人”的新型冠状肺炎,在1月20日被正式确认为:病毒不仅传染性强,而且会“人传人”。消息炸开,全民惊悸。到1月22日24时止,国内累计报告确诊病例达571例,其中重症95例,疑似病例达393例,死亡17例。看着冷冰冰的数字,足以寒彻人心。</p>  <p class="ql-block">  疫情肆虐,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1月23日凌晨,被誉为“九省通衢”的武汉,不得不宣布封城!即时地铁停运、公交停驶,一座有千万人口的都市,瞬间不再喧嚣,沉寂如渊。紧接着,武汉周遭城市也相继封城封道,并蔓延至全国。</p><p class="ql-block">       这场凶险的瘟疫,揪紧了十四亿国人的心,成了庚子春节最受关注的话题。万众瞩目的央视春晚,也临时插入了抗疫诗朗诵《爱是桥梁》,为深受沉重压力的武汉加油鼓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2020年2月19日新冠肺炎实时统计)</span></p><p class="ql-block">      其时,新冠肺炎的感染者如潮水般涌来,武汉的医疗资源不堪重负,情况万分危急。所幸国家果断决策,全面打响了一场不见硝烟的抗疫人民战争。1月23日、25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相继破土动工。短短十数日,奇迹诞生:2月2日拥有1000张病床的火神山医院拔地而起;2月6日,可容1600张病床的雷神山医院交付使用。这神奇的“中国速度”,令全世界瞠目结舌,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  面对病魔,面对死神,白衣战士无人却步,纷纷挺身而出。大年三十夜,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其后,数万名医护人员和防疫人员,无畏生死,逆风而行,在荆楚大地与死神展开生死竞速,只为拯救更多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温州,因10万温商自鄂返乡过年,疫情防控压力巨大。为阻止瘟魔侵入,层层收紧防控措施。先是路口设立测量体温卡点,限制人员的随意流动,加强对病毒感染者的隔离。2月5日12时开始,温州全市对外交通关闭,街道与小区全部封闭;企业停摆、商场闭户、学校停课,市民居家禁足;每户家庭发一张出入证,每周只允许2人次外出购买生活必需品。往昔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城市,刹那间陷入静默,凄清得令人心悸。</p>  <p class="ql-block">  料理完母亲的后事,自正月初八起,我便开始了“宅家”的日子。每天心系疫情,守着电视。看到武汉的艰难,忍不住心酸落泪;看到逆行的白衣天使,我又被他们的大勇无私而深深震撼。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当下瘟神仍在肆虐,但是我始终坚信,无论多么深重的苦难,只要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同舟共济,一定能趟过这至暗的黑夜,迎来抗疫之战的最终胜利!</p>  <p class="ql-block">  天灾人祸,有时是最沉痛的启示录。这场疫情,痛彻地让我领悟:曾经以为唾手可得的平凡日子,其实是那么的珍贵。那屋檐下的亲昵相伴,还有万家灯火的隔空相映,原来就是世间最奢侈的幸福。昨天不可追,来日犹可为。面对未来,余生唯有珍视每一个晨昏烟火,以及每一次平安团聚的当下。</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祭奠这个浸透泪水与伤痛,并烙印于生命深处的庚子之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写于庚子正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文:选自木鱼散文集《云水江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图:自拍十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背景音乐:《永远的思念》</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