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岁月拾零(一)</p><p class="ql-block"> —人生回忆录</p><p class="ql-block"> 作者:魏怀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卷首词</p><p class="ql-block"> 沁园春·沧桑岁月</p><p class="ql-block"> 〈词林正韵)</p><p class="ql-block">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沧海桑田。</p><p class="ql-block">昔书香门第,战争洗礼,艰难困苦,饱受熬煎。</p><p class="ql-block">暴雪狂风,酷寒出世,历尽艰辛勇向前。</p><p class="ql-block">鲲鹏志,入伍军旅炼,谱写新篇。</p><p class="ql-block">学文习武精研。勇拼搏,何谈苦与难。</p><p class="ql-block">有雄心壮志,无私奉献,勇于进取,刻苦登攀。</p><p class="ql-block">友善真诚,为人正直。</p><p class="ql-block">德育良才后代贤,</p><p class="ql-block">家族兴,</p><p class="ql-block">四海安居乐。</p><p class="ql-block">美好明天。</p> <p class="ql-block">2019年10月于西柏坡革命纪念馆前广场。</p> <p class="ql-block"> 自 序</p><p class="ql-block"> 古稀之年,常在梦中回故乡,儿时情景再现;郊野散步,常常遥望故乡方向的天空,常有少年时代峥嵘岁月的“短视频”流出。而现实是一家人高度分散:我及儿子、女儿在北京定居;二弟在长沙安家落户事业有成,大姪女定居深圳;三弟在老家教书当中学校长也已退休,姪子硕士研究生毕业,已在石家庄就业安家,小姪女受国家公派留学,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后;妹妹已在2018年10月病故,外甥女在县城西街小学教书,妹夫跟外甥女一起生活,外甥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在部队是大校军衔师级现役军人。如此分散的一家人,很难在-起团聚。几代人以后,很可能“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了”,更不知道故乡和家祖的历史状况。</p><p class="ql-block"> 我生于1946年大雪时节,妹妹1951年出生。比我小5岁;二弟1960年出生,比我小14岁;三弟1963年出生,比我小17岁。亲兄弟之间年龄相差比较大。这段时间正是中国社会巨大变化的时期,社会和家族在解放前与解放初所经历的事情,他们根本不知道。即使父母生前在聊天时偶尓提到过去的时情,他们也不可能系、统全面的了解详情。</p><p class="ql-block"> 古稀耋耄之年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差,趁现在乘我的记忆力还算正常,把祖辈口口相传的家族史和我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文字记录下来,作为家族史上的真实资料传给家族成员,以便使后人了解祖辈概要的历史状况,这是我作为兄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向后代人一个负责任的交待。</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发展和社会动荡变迁中,许多实物已被破坏不复存在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能在记忆的历史的长河中捡拾一些生活碎片编辑成册,所以我把这个回忆录定名为《岁月拾零》。</p><p class="ql-block"> 2026年1月3日</p><p class="ql-block">(农历乙巳年11月15日79周岁生日)</p> <p class="ql-block"> * * * * * * * * * * * *</p> <p class="ql-block"> (1)平山县简介</p><p class="ql-block"> 我是河北省平山县人。平山县隶属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地处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东麓,东部与石家庄市鹿泉区交界,北部与灵寿县、阜平县相邻,西部与山西省盂县、五台县接壤,南部与井陉县毗邻。县域面积2648平方公里,五分之四是山区。旧县城座落在县域东部平原的滹沱河第一大支流—冶河东岸,距石家庄市中心38公里。解放前从石家庄到平山县县城是一条很窄的土路,在旧县城北关有一个长途汽车站。从县城北关往西,过冶河大桥经东回舍往南进入山区可通往井陉县,往西经温塘镇、古月镇可到达山西盂县、五台山,是历经千年的交通要道。</p><p class="ql-block"> 从冶西岸南贾壁村到孟贤壁村的这段大道是在平地上下悬的沟里,长度有五华里,老百姓叫“五里沟”。从北泽营村往西至王平村3华里的路也是悬入地面之下的深沟,这两段路的沟深大约是3米左右,路中间有两条比较深的车辙。都是旧式马车木头包铁箍的车轮子轧的。马车都是在这样的车辙里行走,由此可以理解秦始皇为什么规定“书同文,车同轨”的意义了。这条沟的宽度在两辆相对而行的时候刚刚能错过车。之所以路基下沉形成沟状,主要原因是平原地区黄土地受车轮轧、大风吹、雨水冲涮、泥土流失,年长日久而形成的,可见这条路历史之久远。在山区的路基是岩石,虽有车辙而没有路基下悬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平山县旧县城座落在滹沱河第一大支流冶河东岸,的面积有一平方公里左右,四周有城墙,设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墙外有护城河,城内有十字街,分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城门外叫关,分别为东、西、南、北四个关。历史上的县衙在东街中部路北,按风水理论这个地方为上。解放后县政府机关在这里办公。1964年7~8月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我做为借调人员在这是做人口普查统计工作。</p><p class="ql-block"> 旧县城只有在十字街有旧式两层楼房,其他商铺都是一层瓦房,解放后在东街路北县政府西侧修有大礼堂,礼堂前面有一个小广场。东街大礼堂广场西侧有一个新华书店,这是平山县城唯一的二层楼房。东街路南有一所高级小学(小学五、六年级)其名称是“平山县第一高级小学(老百姓叫“一高”)该校创办于民国初期,是解放前县城唯一的公立教育机构。县城西街路北有一个城皇庙,解放后这里成为平山县文化舘。</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中国各地县城的结构、面积大致如此。改革开放以来,县城扩大,其面积是旧县城的数十倍,原来的道路、沟壑早已不见踪影。现在已经是高楼林立,马路纵横,与大城市没有什么区别。</p><p class="ql-block"> 滹沱河发源于山西,流入平山县境内后自西向东贯穿全县域。太行山群峰耸立,沟壑纵横,山泉密布,滹沱河在平山县境内有12条支流:包括冶河、蒿田河、营里河、卸甲河、柳林河、险溢河、文都河、郭苏河、南甸河、温塘河、甘秋河和古月河。 这十二大支流象一把芭蕉扇子上的纹脉遍布全县,滋润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平山县是太行山区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滹沱河在峡谷与大小盆地之中流淌,两岸土地肥沃,农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谷子、黄豆、棉花为主,是著名的“大粮仓”,聂荣臻元帅抗日战争时期是华北军区司令,征战在华北地区的山山水水之间,对华北各地的地理最清楚,他说:平山是中国的乌克兰。意思是一块比较富裕的土地,党中央从延安东迁选择地址时聂荣臻的意见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党中央根据地东迁选择西柏坡与平山县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此有直接关系。</p><p class="ql-block"> 平山县是古中山国所在地,古中山国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有重要地位。古中山国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陶瓷器等珍贵文物,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宝庫。平山县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老百姓许多方言土语都与古汉语有密切联系(例如:促织、芫荽等)</p><p class="ql-block"> 县城西北方向四公里处的王母村就是神话传说“王母娘娘”的家乡。高大的“王母阁”历经数千年数,是人们祭拜“王母娘娘”的重要场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鬼子烧毁了,改革开放之初当地民众自筹資金又在原址按原样重修起了“王母阁”。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王母庙会”,流传千年的民间风俗虽然受社会动荡影响,但从来没有间断过,现在是重要的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 平山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背靠太行山,面对华北平原、石家庄市,进可攻,退可守,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p><p class="ql-block"> 平山县是老解放区,这里的民风淳朴,群众基础好,抗日战争时期的著名的“子弟兵母亲戎冠秀”就是手山民众抗日拥军的典型代表。“平山团”是闻名全国、全军的英雄部认。解放战争进入大决战前夕,党中央选择平山县以西柏坡为中心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除西柏坡作为中央五大领袖及中央军委驻地之外,周围有几十个村庄都有中央机关驻扎办公。《人民日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新华广播电台)、中国人民银行等都始创于平山县。我们家的北屋就曾经住过一位科长。</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作为根治海河的重大工程之一,1958年在滹沱河流经的平山县境内修建了岗南、黄壁庄两座大水庫。西柏坡旧址在岗南水库淹没区。为了保护革命历史纪念地,把西柏坡按照原样复制向海拔高处搬迁,并修建了“西柏坡革命纪念馆”,现在是与井岗山、延安齐名的五星级红色旅游圣地。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是省会石家庄市的主要水源,也可以根据需要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白洋淀、北京输送水源。</p><p class="ql-block"> 1958年修岗南水库时修建了“石岗路”(石家庄至岗南)开始是石子路,后来改建成沥青路。上世纪末又修建了西柏坡高速(从石家庄直达西柏坡革命纪念馆)改革开放以来,旧县城扩大,从原来冶河东岸一平方公里的小县城,逐步扩展到冶河西岸及旧县城周边,面积扩大了十多倍。旧县城只有十字街头有几家旧式两层楼,街道狭窄,现在已经变成了二三十层的高楼林立的小城市,县政府对冶河进行了开发与综合治理,冶河上除了西柏坡高速桥似外,又新建了两座现代化的大桥,并在冶河两岸修建了多处公园,现在是冶河水碧波荡漾,两岸公园绿树成荫,花团锦簇。高楼林立,路网密布四通八达、宽阔的公路上车流通畅,可与大城市媲美。</p> <p class="ql-block">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平镇东岗上村(百度地图截图)</p> <p class="ql-block"> (2)故乡简介</p><p class="ql-block"> 我的故乡河北省平山县城关镇东岗上村,地处太行山东麓丘陵之东的平原河网地带,村东是滹沱河最大的支流——治河,与平山县城一河之隔,距县城直线距离约两公里,走大路绕行是四公里。村北是冶河第一大支流(我们村人叫后河,也叫泽营河),村西有在民国初期修建的人工引水渠—“大同渠”,“大同渠”由南向北,是在农田之上用土筑起的河堤,河底高于农田地面,由水闸控制,可以自流灌溉,不用水泵,浇地非常方便。村南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农田,与杨西冶村接壤。故乡的土地肥沃,又有自流灌溉水渠,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农作物种植一年两茬轮作,村东习惯种小麦、稻子,村西种小麦、玉米。秋分时节种麦子。与南方裁稻子插秧不同,过去在冬小麦成熟之前就在麦茏里种上稻子或玉米,收麦子之后稻苗已有十几公分高了,马上浇水、拨苗、晒太阳,很快就是绿油油的稻田了,到雨季冶河发洪水,把洪水引入稻田施泥,洪水中的泥土带有丰富的营养,使稻子长的肥壮,胜过现代施化肥。在稻田沉淀后流出来的水就变清了,河泥育肥了稻苗,老百姓叫“洪水稻子”。玉米也是在割麦子之后锄地拨草蹲苗(不能马上浇水,要太阳晒,使玉米苗在阳光照射下扎飞根变墩实长到40~50厘米叶子墨绿中午打蔫时才可以浇水)还有红薯、高粱、谷子、花生、黄豆、黑豆、棉花等农作物,是有名的“粮仓”。</p> <p class="ql-block"> 东岗上村是由三个自然村庄组成大村子,村子的主体叫东岗上,有二百多户。魏氏家族和刘氏家族的人口大约各占全村人口的40%,还有杜姓、潘姓及少数杂姓人家。村东南方向相距一华里有个小庄子叫南湾,有80户左右,大部分人姓杨;村东北方向相距一华里有一个小庄子叫北湾,大部分人姓逯,信天主教。建国以前南湾、北湾两个小庄子并入东岗上行政村。与周围的村子相比,东岗上村是附近人口最多的村子。解放初期全村共有三百多户,两千多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全村共组成了八个产队。岗上村主体住户编为1~5队,北湾是第6队,岗上村东南角部分农户和南湾接近的部分住户编为第7队,剩余的南湾住户编为第8队,每队50户左右。我家属于第2队,有55户左右,</p><p class="ql-block"> 魏氏家族的住户分布在东岗上本村东半部,刘氏家族的住户分布在村西半部。</p> <p class="ql-block"> (3)魏氏家族渊源及现状。</p><p class="ql-block"> 魏氏家族是东岗上村户数、人数最多的家族。东岗上北边相距一华里的南泽营村,也是魏氏家族占主要成分的村庄。</p><p class="ql-block"> 故乡人祖辈口口相传,讲述着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底下集中移民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据历史记载,金元之交旳长期战乱和自然灾害,导致华北、黄淮广大地区阒无人迹,村庄萧瑟,大片良田荒芜,无人耕种。</p><p class="ql-block"> 明朝大移民开始于洪武三年(1370年),并持续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这一时期的移民活动,是由明朝政府组织,目的是解决人口分布不匀,宽乡大片土地荒芜、劳力不足与狭乡缺少土地的矛盾。据史料记载,明朝大移民共进行了十八次,涉及十八个省、五百个县。移民的主要出发地位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而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则是移民的重要办理手续地点。(资料来自《百度》)</p><p class="ql-block"> 东岗上村魏氏家族是否是明朝初期移民而来,有极大的可能性,但魏氏家族的祠堂和祖坟及墓碑已经不复存在了,目前还没有看到明确的文字记载和实物证据。</p><p class="ql-block"> 魏氏家族的祠堂建在东岗上村大街东部北侧,旁边还有一座五道爷庙,这些建筑在抗日战争初期就被日本鬼子烧掉了,只留下一片石头根基的废墟。但是此后几十年至今,老人逝世后治丧期间,每晚集中全部孝子列队到遗址烧香、烧纸、磕头祭奠。魏氏家族的祖坟,座落在东岗上村村南最开阔的平原中心,占地约十亩左右,墓碑林立,每块墓碑都记录了墓主人的筒历,每个坟头前都栽植一棵柏树,寓意永垂不朽,万古长青。坟墓按辈分排列,坟头的古柏成行,高耸苍翠。特别是祖坟墓地南侧居首位置上高耸入云的大杨树令人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这棵大杨树有数百年树龄,大杨树的胸径五个人手拉手刚刚抱住,数百年来这棵大杨树都被神化了,当地的巫婆神汉为老百姓“看病”时,都说是“大杨树”上住着的“狐仙”可以保佑安康,于是许多人去“大杨树”前烧香、上供、许愿。几百年下来人们对“大杨树”有很大的神秘感和敬畏之心。魏家坟也因此在民间口传中被称为“大杨树坟”。</p> <p class="ql-block"> (4)被毁掉的珍贵历史文物。</p><p class="ql-block"> 魏氏家族的祠堂建在东岗上村大街东部北侧,相邻的还有一座五道爷庙,这两座历史性文物在抗日战争初期就被日本鬼子烧掉了,只留下一片石头根基的废墟。但是此后几十年老人逝世后治丧期间,每晚还集中全部孝子列队到遗址烧香、烧纸、磕头祭奠。</p><p class="ql-block"> 魏氏家族的祖坟,是具有历史文物价值又有生态环境价值的珍贵历史遗产。不幸的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一纸“平坟”令,把数百年祖坟上大片古柏被连根刨掉,墓碑推倒拉走,坟头平掉,就这样魏氏家族的祖坟就永远的消失了(后文再详细介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