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0月1日起实施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将重塑6.8亿借贷人的金融生活。</p><p class="ql-block"> 1. 利率红线:新规将综合融资成本锁定在24%以内,废除36%“潜规则”。</p><p class="ql-block"> 2. 催收革命:新规对催收行为划出“五条红线”,禁止暴力催收。</p><p class="ql-block"> 3. 责任重构:新规明确银行需对助贷业务全流程负责,打破“责任真空”。</p><p class="ql-block"> 4. 应对指南:新规提供了应对高息和暴力催收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 10月1日起,中国消费金融领域将迎来一场“地震级”变革。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金规〔2025〕9号)正式实施,彻底终结暴力催收和高息放贷两大顽疾。这场被称为“最严助贷新规”的政策,将重塑6.8亿借贷人群的金融生活,让合法借贷回归理性轨道。</p> <p class="ql-block"><b> 一、利率红线:24%成不可逾越的铁壁</b></p><p class="ql-block"> 新规首次将综合融资成本严格锁定在24%以内,彻底废除行业通行的36%“潜规则”。无论是利息、复利、罚息还是担保费,所有费用必须合并计算,禁止以“会员费”“咨询费”等名义变相收费。例如,借1万元网贷,过去部分平台年化成本可能高达40%,但新规实施后,全年利息最高仅2400元,直接砍掉40%的额外负担。这一标准源自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意见,并在孟某荣信用卡纠纷案中得到司法确认,超过部分法院将不予支持。</p> <p class="ql-block"><b> 二、催收革命:暴力催收从此绝迹江湖</b></p><p class="ql-block"> 新规对催收行为划出“五条红线”:每日电话不得超过3次、晚10点至早8点禁止联系、严禁骚扰债务人亲友、不得伪造法律文书威胁、禁止诱导“以贷养贷”。商业银行作为放贷主体,必须对第三方催收机构全程监管,违规行为将导致银行与催收公司共同担责。宁波、湖北等地近期已开展专项行动,119名暴力催收人员被刑拘,3年6个月的刑期成为行业警示。新规还要求银行在官网公示合作催收机构名单,让“神秘催收”走向透明 。</p> <p class="ql-block"><b> 三、责任重构:银行不再是“甩手掌柜”</b></p><p class="ql-block"> 新规打破长期存在的“责任真空”,明确银行需对助贷业务全流程负责。例如,若助贷机构因违规导致贷款风险,银行需承担连带责任,不得推诿给借款人。这一变革倒逼银行加强风控,某消费金融公司已投入2000万元升级智能催收系统,通过数据加密和行为监测降低30%人工成本 。同时,银行必须披露贷款主体、年化利率等关键信息,未公示的费用一律不得收取。</p> <p class="ql-block"><b> 四、普通人的应对指南</b></p><p class="ql-block"> <b>1. 查成本:</b>要求平台出具“年化综合融资成本”书面说明,若发现变相加价超过24%,可向金融监管总局12378热线举报。</p><p class="ql-block"> <b>2. 核名单:</b>登录银行官网核实合作平台是否在“白名单”内,警惕无资质机构。</p><p class="ql-block"> <b>3. 留证据:</b>遭遇违规催收时,保存通话录音、短信截图等证据,通过110报警或12377网络平台投诉 。</p><p class="ql-block"> <b>4. 用法律:</b>对威胁爆通讯录、PS照片等行为,可依据《刑法》催收非法债务罪追究责任。</p><p class="ql-block"> 这场金融监管的“雷霆行动”,既是对3亿负债人群的雪中送炭,也是对行业生态的刮骨疗毒。当深夜催收电话成为历史,当借款成本回归合理区间,一个更规范、更有温度的信贷时代正在到来。记住,10月1日后,任何超出24%的利息都是“纸老虎”,任何暴力催收都是“活靶子”。保护自己的钱袋子,从了解新规开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