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的长征(14) 会宁大会师

春江东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美篇昵称:春江东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美篇号:2454092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文字:春江东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图片:网络(致谢)</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十二章 会宁大会师</b></p> <p class="ql-block">  <b>一、静会战役计划</b></p> <p class="ql-block">  对张国焘出东南计划持不同意见的陈昌浩赶回三十里铺,经与朱德、张国焘等磋商后,于9月13日20时,一起联名致电党中央,认为“敌企图以胡、毛、王、孙四个纵队首先与我四方面军决战”,但汤恩伯、杨虎城部在陕北,胡宗南的先头部队18日到咸阳,目前敌朱绍良第1路军中任一纵队兵力协调困难、碉堡线尚未筑成,“兵力均小于我能集中之兵力”。“为先机打破敌人计划,趁胡敌在西北公路上运动时机,协同消灭一部”,同时提出三个方面军协同作战建议,即<b>一方面军以主力</b>南下向静宁、会宁以北地区活动,同四方面军在静、会段以袭击方式侧击胡敌;二方面军尽力阻滞胡敌西进。四方面军先以93师北上静会,其余在陇西、武山机动,适当时机与二方面军“以八团以上兵力打击静、会间之胡敌,相机打通一方面军。”</p><p class="ql-block"> 当日,张国焘还致电漳县前线的徐向前、周纯全,指示“以向西北进为宜,同时在有利时机不放弃迎击胡敌。”让93师先出静会,其余准备向西北进,强调机巧打击敌人,不硬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来也巧,同一天中革军委也在研究今后的方针,提出了后人称之的“静(宁)会(宁)战役计划”,其实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战略建议电(中央原话),所谓“静会战役”只是其中的一环。由于西向计划搁浅,只能北联苏联,中央指出“为坚决执行国际指示,准备在两个月后占领宁夏”,指示红一方面军以一部分兵力向西兰大道静会段前进,<b>红四方面军主力</b>迅速北进,先敌占领静宁、会宁等地,红二方面军在甘南和陕西西南部活动。电文还说明一方面军主力不能南下的理由是,中央部署“一方面军主力……攻取灵武、金积地区,以便十二月渡河占领宁夏北部。一方面军之其余部队,保卫陕甘北苏区”。 这道命令的核心是抢占枢纽,确保会师,再占领宁夏,因而“静会战役”并不能概括中央的全部战略意图。中央的电文14日18时发往西北局。</p><p class="ql-block"> 可以看出,中央要求四方面军主力抓紧时间北上静会,快速通过封锁线。中央判断这里存在一个战略窗口期,希望三个方面军合作抓住瞬间的战机,夺取战略主动权。</p><p class="ql-block"> 中央特别强调,“在这一对于中国红军之发展与中国抗日战争之发动有决定意义的战略行动中,三个方面军须用最大的努力与最亲密的团结以赴之,并与甲军(东北军)取得密切之配合。”</p><p class="ql-block"> 中央还要求,二方面军在甘南和陕西省南部积极活动,牵制和侧击胡宗南部队,以配合西兰大道的四方面军和一方面军,夹击胡宗南部。右路二方面军当即决定派红6军进到宝鸡地区,威胁西安,迟滞胡宗南部,为一、四方面军会合创造条件,同时逼迫蒋介石抗日。</p> <p class="ql-block">  徐向前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写道:“据情报说,胡宗南的第一师、第十八师十八日即可抵咸阳,第四十三师、四十七师两师随后跟进,再加上王均第三军和毛炳文及马家军的兵力,敌优我劣的态势相当明显”。他没有说明情报的来源,但在回忆录中坦言,自己认为北上有诸多不利,曾向总部建议主力在永靖以南的莲花渡渡过黄河,未得到同意。也许这也是张国焘提出机巧打击,要求一方面军主力南下的原因。但这与西北局13日致中央电中敌情通报显然互相矛盾。</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静宁、会宁、隆德当时主要由与中共有联系的东北军王以哲、刘多荃控制。静会道上只有留守的胡宗南1军的补充旅杨德亮部(非13日致中央电文所指钟松旅)11日由静宁向会宁、定西开来,其战斗力弱于胡宗南主力旅,胡部北上的先头部队还有四、五天才到咸阳。而毛炳文部在西兰公路西段和陇西、兰州一带,其余之敌如王均部在天水、礼县、西和、成县对付二方面军,马家军在宁夏,距离则更远。此时,四方面军先头部队93师已到达通渭,距离静宁、会宁近在咫尺。</p><p class="ql-block"> 而陕北苏区当时面临的形势是,陈诚、汤恩伯共调集二十四个团从陕西东北部进攻陕北苏区,宁夏马鸿宾还有二十四个步兵团和八个骑兵团,周围还有西北军和东北军环伺,而苏区仅有正规红军二万一千人、地方武装六千余人。根据8月25日中央给王明的电报,其中一万五千人将承担着攻击宁夏的重任。这就意味着,剩下一万多的人员既要承担保卫苏区的任务,又要南下接应二、四方面军。</p><p class="ql-block"> 因此,中央基于占领宁夏北上的战略考量和更全面的情报研判,认为必须趁敌分散、立足未稳之际,以最快速度、最大力量抢先控制静会地区这一战略要地,从而一举实现三大主力会师,彻底打破敌人的围堵计划。但这并非中央对张国焘13日“协同作战”电的直接回应。</p><p class="ql-block"> 15日,中央再次致电西北局,回复13日电,回应张国焘关于一方面军主力南下的要求。“战略建议电(指中央14日18时电)发出后,适接十三日廿时电,彼此意见大体一致”。中央意见要求四方面军迅速出动主力,抢在胡宗南之前“占领以界石铺为中心的隆、静、会、定段公路及其附近地区”。谁出主力这是双方分歧最大之处。中央电还特别说明若一方面军主力南下作战,则定边、盐池、豫旺必然会被马鸿宾所夺,对将来进攻宁夏不利,除非先给马敌以严重打击。“对东敌作战宜以二、四方面军主力,一方面军在必要时可以增至一个军协助之。”</p> <p class="ql-block"><b>  二、岷州会议</b></p> <p class="ql-block">  接中央9月15日电后,16-18日中共西北局在岷县三十里铺红军总部召开会议,讨论并决定红二、四方面军的下一步行动方针,核心是是否执行中央军委指示的“静会战役计划”。</p><p class="ql-block"> 傅钟在《西北局的光荣使命》中对这次会议有详细的描述: </p><p class="ql-block"> 西北局在三十里铺连开三天会议,朱德、陈昌浩、傅忠、曾传六、李卓然、何畏、萧克、刘少文参加。张国焘在讲话中有同意中央9月13日来电部署的意思,但大谈陕北地瘠民贫,人口稀少,难以供给大部队生活。经过讨论,大多数同志同意中央发动的静会战役,遂成为西北局决议。但在制订具体作战方案时,张以一方面军出动西兰公路的人少为由,推翻刚刚形成的决议,反对北上,提出西进青海、甘西、新疆。这回陈昌浩公开与张唱起了对台戏,这也是他们共事以来的第一次争吵。争论十分激烈。张甚至说静会北上是“断送红军”,朱德耐心地劝张维护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不要个人推翻集体决议。最终,张国焘在总部没有讨到便宜,“成了孤家寡人,情绪很坏,说总政委不干了,作战方案也不做,带上警卫员离开总部,去驻漳县三岔的前敌指挥部”。总部为避免中央部署被耽搁,18日20时由朱德向前敌指挥部徐向前下达《静会战役纲领》(此时张已经负气离开三十里铺),红四方面军分四个纵队北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泯州会议期间,率红1师南下的聂荣臻曾致电总部和四方面军,告知已进至距静宁五十里的常家集。</p><p class="ql-block"> 9月中旬,红1师3团在团长阮金庭、政委肖锋的率领下,两天时间长途突袭三百里,夺取界石铺。界石铺是西兰大道静宁以西的重镇,静宁、会宁之间的咽喉通道,控制这里就截断了西安和兰州间的联系,红3团为三大主力最终会师立下了首功。中央于17日电告朱德、张国焘,红1师已进至界石铺,要求红四方面军主力务须在三天内,抢在胡宗南之前,控制界石铺以西地区。</p><p class="ql-block"> 当天,毛泽东还指示彭德怀,另派一军团一部出固原以南及西南,配合红1师阻滞抵达西安的胡宗南全部西进。19日,总部仍以朱德、张国焘、陈昌浩的名义向中央报告:“决定四方面军全部向定西、会宁、静宁线开动。”19日左右,二方面军任弼时、贺龙、刘伯承、关向应也致电中央,报告军事行动,并再次强烈呼吁,在即将会师之时解决统一领导权问题。21日,中央接电后回复二、四方面军,“来电均悉。四方面军北进部署既定,对整个战略计划甚为有利”,并将派毛泽东、彭德怀、王稼祥赴前线与朱德、张国焘、陈昌浩一起组成军委主席团,共同开展工作。</p> <p class="ql-block">  泯州会议期间争论的内容,可以从西北局致中央17日筱申(17-19时)电中窥见一斑。该电主要询问攻宁夏与甘西,何为重点?以及宁夏敌情、地理等问题。电中并提出:如四方面军不在西兰路钳制胡敌,一方面军能否单独攻宁,如四方面军乘势速经河州附近过黄河抢占永登,是否利于一方面军行动等。</p><p class="ql-block"> 19日,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主要讨论夺取宁夏问题。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复电朱德、张国焘、任弼时、贺龙:“向宁夏及甘西发展,重点在宁夏,不在甘西。因宁夏是陕、甘、青、绥、内外蒙,即整个西北之枢纽,且国际来电说,红军到宁夏地区后给我们帮助,没有说甘西”,并详细说明由于汤恩伯、何柱国、高桂滋、高双城等军在一方面军侧后,且宁夏马鸿逵又有二十多个团,如一方面军单独攻宁夏容易顾此失彼,被敌夹击,强调“只有集中先占领宁夏方免此失”。电文的最后,中央指出防止胡宗南将一、四方面军隔开,是整个行动中起决定意义的一环。“时机迫促,稍纵即逝,千祈留意,至祷至盼”。后来局面的发展说明中央的这一提醒并非多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18px;">三、漳县会议</b></p> <p class="ql-block">  漳县三岔的前敌指挥部里,徐向前正在忙着按照《静会战役纲领》调动部队向静会地区转进。他在《历史的回顾》中记述:张国焘到达前敌指挥部时情绪仍很激动,还流了泪,他向徐向前、周纯全、李特、李先念等诉说他和陈昌浩之间的分歧。在前敌指挥部甚至讲,我到陕北准备坐牢,主席让陈昌浩来当,表现了对陈昌浩极度不满。大家一番好言相劝,他又谈起军事,就是不谈泯州会议的决议。他大讲四方面军北上,面临西兰通道,与敌决战不利等等。</p><p class="ql-block"> 前敌指挥部由于对中央战略部署和泯州会议情况不了解,在张国焘的蒙蔽和蛊惑下,于21日制定完成具体的行动部署:“四方面军以两个军从永靖、循化一带渡黄河,抢占永登、红城子地区作立足点;……主力出靖远、中卫方向,配合一方面军西渡黄河,攻取宁夏。”当天21时张国焘电告朱德,“坚决反对静会战役计划,自主即速采取第二方案(指西进)”,要求来漳会商。并令进至通渭执行静会战役的部队停止待命。</p><p class="ql-block"> 率领总部机关和直属队北进的朱德,收到张国焘的电报后,不得不命令部队停止北上。此时朱德的内心十分忧虑,因为这样做,三大主力在静会地区会师将不可能,将来一、四方面军互相策应掩护渡河进攻宁夏计划,就会落空,中央的整个战略部署将被打乱。同时由于与共产国际的意见相左,今后的合作也会受到影响。</p><p class="ql-block"> 朱德马上通知西北局委员赶往漳县开会。一面以朱德、傅钟名义发电前敌指挥部转张国焘,表示对西进“不胜诧异”,并告知“已告各方停止一切行动”、“陕北与二方面军也在全力策应”;一面电报向党中央报告有关情况,向来宽厚的总司令对张国焘的独断专行忍无可忍,他给中央和二方面军的电文简明扼要:静会战役计划正在执行,少数同志拟根本推翻这一原案(指静会战役计划)。我是坚决遵守这一原案,如将此原案推翻,我不能负责任。现在将西北局同志集漳县继续讨论,结果再告。</p><p class="ql-block"> 由于21日张国焘曾电示红军总司令部第1局局长周子昆等:“所有未经我签字的电报一律不准发出,请兄等绝对负责”,朱德几次派人做工作,答复都是“不能发,不能违抗张主席的指示。”直到傅钟去说明利害关系,电报终于22日凌晨才发出。随后,连夜策马赶往漳县。一路上,朱德神情凝重,他对随行的傅钟说:“这次一定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不能书记说了算,书记也要执行集体决议。”</p><p class="ql-block"> 当晚20时,张国焘又以朱德、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的名义,向中央陈述从循化、永靖西渡黄河进入甘西的理由。</p> <p class="ql-block">  9月23日,中共西北局在漳县三岔(也有盐井街一说)再次召开会议。张国焘、朱德、徐向前、陈昌浩、傅钟、李特等西北局委员和华民、萧克、曾传六、何畏、何长工、曾日三等四方面军高层领导参加。陈昌浩先朱德、傅钟之前赶到。</p><p class="ql-block"> 张国焘老调重弹,仍然坚持西进,反对北上。朱德则坚决主张北上,反对西进,拒绝在西进命令上签字;徐向前此时已经认识到北上的意义,与朱德等一同坚决要求北上。陈昌浩赶到漳县后,“可能已经受到指责了,情绪不好,表示不想当四方面军政委,他在会上只是表露感情,对方案本身谈得不多。”</p><p class="ql-block"> 由于张国焘的话听上去有道理,似乎避开胡宗南是为四方面军考虑,大家误以为是他和陈昌浩个人之间存在恩怨,部分四方面军高层领导因而受到迷惑,会议最终还是推翻了西北局岷州会议的决议,同意了张国焘的西进方案。24日23时,张国焘以朱德、张国焘的名义,电令各部队停止北上,掉头西进,并命令正在北上途中的部队收回。一些已按北上命令出发的部队,又被迫折返,给部队行动带来一定的混乱。</p><p class="ql-block"> 会议结束,朱德将会议情况汇报中央。红军总部第1局局长周子昆次日也向中央报告,张国焘电令红四方面军西进“由临潭向乐都进……”。</p><p class="ql-block"> 25日,红二方面军贺龙、任弼时致电朱德、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劝告“以四方面军目前为止再北移转会宁地区,尚不知丧失时机”,请求四方面军暂停西进,等待中央决定。</p> <p class="ql-block"><b>  四、终将北上</b></p> <p class="ql-block">  26日,针对张国焘决定西进,毛泽东致电彭德怀磋商如何安排红二方面军北上,表达敌若先占乐都后,对张国焘提出的红四方面军中卫策应一方面军的设想落空的担忧,但中央并没有放弃一切努力,一方面毛泽东在电报中指示彭德怀做朱德、张国焘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于当日午时,由毛泽东、林育英、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王稼祥联名致电朱、张:“胡宗南部尚未到齐,四方面军有充分把握控制隆、静、会、定大道,不会有严重战斗”,“西进甘西则将被限制于青海一角,尔后行动困难”。</p><p class="ql-block"> 当日张国焘12时和20时两次去电中央和二方面军提出诸多疑问和申述西进理由,以及统一领导问题,坚持西进,并为西渡计划辩护:“决非从延误党和军事上统一集中领导观点出发”,但也不得不低头:“请洛甫等同志即以中央名义指导我们。西北局如何组织和工作,军事应如何领导,军委主席团应如何组织和工作,均请决定指示,我们当遵照执行。”午夜又再次致电中央:“如兄等以为西渡计划万分不妥时,希明令停止西渡”,反映了其极其矛盾和复杂心理。27日,贺龙、任弼时等建议中央迅速决定三个方面军目前行动计划。</p> <p class="ql-block">  此时,徐向前率领的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已过了洮州。他们向老乡了解到黄河西岸已进入到大雪封山的季节,气候寒冷,雪山道路难行,人稀粮缺。徐向前觉得渡河计划难以实现,遂返回洮州的总部,向朱德、张国焘汇报。但张国焘不想与中央会合的思想是顽固的,他说前面不通,可以绕道西进。张国焘不顾朱德的反对,在一家天主教堂召开会议,提出绕道南行,痴人说梦般打到迪化(今乌鲁木齐),打通国际路线,取得援助后再会合。南行需经过一片草地,而且道路漫长,也与共产国际意见不一,又遭到朱德、徐向前、陈昌浩、萧克、李卓然、余洪远、王维舟等人的反对。部队也很有情绪,议论纷纷:“日本鬼子在东面、北面,往西走抗谁去?”“不是又让过草地吧,可不能来第四次!”人心浮动,逃亡现象增多。</p><p class="ql-block"> 27日,中央书记处和政治局经“详细慎重的讨论”, 分别以党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的名义复电朱德、张国焘,坚定地指出:“四方面军应立即北上与一方面军会合”,“合则力厚,分则力薄,合则宁夏、甘西皆可占领,完成国际任务;分则两地均难占领,有事实上达不到任务的危险。”电报再次肯定了四方面军下达的静会战役纲领。并再次告知,一方面军目前已“确占界石铺”,同时“立即出四个团以上,直迫秦安、天水,使胡敌不敢动作,以便四方面军十分安全的北上。”</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国焘无可奈何,终于同意部队回头北上。</p><p class="ql-block"> 同日,朱德、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回电中央:“为尊重你们的指示和意见,现时据考察兰州西渡河时须较长,有可能失去占领永登一带先机之利。”张国焘在电报中并没有表示服从,而是强调客观条件不允许,为其改变决策埋下伏笔。第二封电报张国焘承认“西进计划确已失去时机”,“决仍照原计划东出会宁,会合一方面军为目的,部队即出动,先头26日到界石铺决不再改变。”</p><p class="ql-block"> 这期间胡宗南已趁机由咸阳进至清水、秦安、庄浪地区同毛炳文、王均等部靠拢,静会战役的战机已经丧失。如果四方面军主力早点北上,本可以以较大优势击败毛炳文、王均。在川西北吃过亏的胡宗南也认为红军此刻战力一流。朱德在漳县前敌指挥部会议上曾指出,若能先敌控制西兰公路,三个方面军互相配合,是完全能够实现静会战役的目标的。</p> <p class="ql-block"><b>  五、通庄静会战役</b></p> <p class="ql-block">  9月28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制定了《通(渭)庄(浪)静(宁)会(宁)战役计划》,提出红四方面军迅速进至通渭、庄浪、静宁、会宁、界石铺地区,争取与红一方面军会合,消灭胡宗南部,实现从北面打通苏联、出兵绥远的战略,达到“逼蒋抗日”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同一天,毛泽东致电彭德怀并告聂荣臻,指示:为策应红四方面军北上,增派红2师立即南下,红1师在原地区与第2师相呼应。</p><p class="ql-block"> 29日,通庄静会战役部署报中央同意。30日起,红四方面军分六个纵队(第4军为第1纵队,第30军为第2纵队,第9军为第3纵队,第31军为第4纵队,第5军为第5纵队,总司令部及四方面军直属队为第6纵队),先后由岷州、渭源、洮州、漳县等地出发,向静宁、会宁地区进发。</p> <p class="ql-block">  在二、四方面军北上的同时,南下的红1军团1师南出隆德、静宁,除界石铺外,广泛占领了静宁、隆德周围的兴隆、单家集、将台堡等乡镇,切断了静宁与外部的联系,隆德的东北军也处于监视之中;红2师出庄浪、渭水与平凉大道之间,纵横游击,威胁胡宗南部,积极策应两个方面军共同北上。</p><p class="ql-block"> 10月2日凌晨5时许,由同心城长途奔袭而来的红1军团骑兵支队,在团长韦杰、政委夏云飞的率领下,突袭会宁城,守城的甘肃省保安团和县警备队约三百人毫无戒备,经过不到一个小时的短暂战斗,全被俘虏,红军成功占领会宁县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第31军93师一部担任向西的警戒任务。这样在西兰大道的界石铺与会宁之间形成了一个安全通道。</p><p class="ql-block"> 10月3日,中央致电朱德、张国焘等,部署红军北上期间在庄浪、秦安、甘谷、武山之间布防,阻击西进的胡宗南部,掩护二、四方面军。</p><p class="ql-block"> 漳县会议后,由于四方面军的突然西撤,也使得来自敌王均等部的压力,全部落在右路执行成康两徽战役计划的二方面军身上。随着胡宗南部在清水、秦安集结,敌情愈发严重,二方面军单独留在甘南有被敌隔断的危险,10月4日他们放弃成徽两康地区,拟迅速从武山、甘谷之间北渡渭河。</p><p class="ql-block"> 上中旬,红二方面军也经天水地区娘娘坝、罗家堡、十门镇一带强渡渭河及其支流,经秦安、通渭进入会宁地区。渡河过程中,遭遇了集结完毕的国民党军胡宗南、王均、毛炳文等部的重重围堵和猛烈攻击,损失达千人,一度陷入极为危险的境地。红四方面军在渡渭河的过程中,也“减员较多”。</p><p class="ql-block">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如果泯州会议后,静会战役计划能够趁敌防守空虚时及时实施,结果或许会大不相同。</p> <p class="ql-block"><b>  六、胜利大会师</b></p> <p class="ql-block">  10月5日四方面军行至渭源和陇西之间,朱德、张国焘致电中央和二方面军,通报四方面军位置、行动计划等,表示争取尽快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会师。</p><p class="ql-block"> 7日,红四方面军第4军10师两个团与守护会宁城的红15军团73师在会宁会合,拉开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序幕。当日,周子坤致电叶剑英报告这一喜讯。总司令部进至通渭西四十里的坡儿川宿营。8日,10师与陈赓率领的红1师在青江驿、界石铺胜利会师。</p><p class="ql-block"> 9日,总司令部和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以及红4军、31军相继来到会宁城,受到红一方面军的热烈欢迎。10日,会宁城内万众欢腾,举行了盛大的联欢活动。红一方面军将久已准备好的大批慰问品一毛衣、毛袜、毛手套和肉、菜等纷纷送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刘华清(时任四方面军司令部机要科科长、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和夏云飞(一方面军骑兵团政委)在合写的《烽火陕甘宁,忆昔话西征》中对此次三大主力会师有详细的回忆:“朱德总司令,徐向前总指挥、陈昌浩政委、陈赓师长都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大会宣读了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央军委发来庆祝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的贺电,演出了联欢节目,气氛十分热烈。在打拉池15军团也召开了两军部队会师联欢大会,会师期间,分别的战友、老乡重逢在新的战地上,倍感亲切,欢声笑语阔谈别后往事,憧憬着美好的将来。”</p><p class="ql-block"> 红2师萧华在《红旗漫卷西风》中回忆了在界石铺迎接到红二方面军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人的情景:“他们虽然军衣都破了,吃的也很不好,十分辛苦,但情绪极高,精神很好,热情地向我们问候。我们送了大批毡子、羊皮作见面的礼物,并为这支兄弟部队筹送粮草。战士们把自己亲手做好的热饼,塞进二方面军同志的口袋里。我们还特别请二方面军的首长们参观了我们的营舍和俱乐部,看了我们宣传队的演出。在那些日子里,我们两支部队浸沉在炽热的革命同志情感中。”</p><p class="ql-block"> 也有的红军将士感慨万分,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傅钟回忆:“在鄂豫皖时我和陈赓相处甚好,去年一别,历尽艰辛曲折,这次重逢不胜激动,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谈起。”南下的错误仍然痛在心底,无言胜过千语。</p> <p class="ql-block">  跨越千山万水,历经千险万苦。尽管遭遇各种挫折和牺牲,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的大会师最终还是实现了。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华民族历史上谱写的伟大光辉的篇章,宣告了共产党和红军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消灭的,为艰苦卓绝的长征画上了一个胜利的句号,也为即将到来的全民族抗日战争做好了力量和准备。正如中共中央贺电所言:</p><p class="ql-block"> 正当日本帝国主义准备好了对于中国新的大规模的进攻,我有五千余年光荣历史的中华民族处在空前未有的危急存亡地位的时候,我民族革命战争的先锋队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境内会合了!全国红军主力的会合与进入抗日前进阵地,在中国与日本,抗争的国际火线上,在全国国内政治关系上,将更起决定的作用,我们即刻就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了,这就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新阶段,这就是创立国防政府、抗日联军与民主共和国的新阶段!我们要在这个新阶段中,树立全国人民的模范,树立抗日战线的模范,争取一切国民党军队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抗日前进道路,扩大抗日根据地,巩固抗日根据地。为保卫西北而战,保卫华北而战,保卫全国而战,为收复失地而战,为联合工农商学兵、联合各党各派各界各军,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而战!</p> <p class="ql-block">  《红四方面军长征》至此结束,感谢您阅读陪伴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