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走进沂蒙第四天,我们来到沂蒙红嫂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在一件件带着体温的老物件面前,在一个个浸着泪光的故事中间,感同身受到那段烽火岁月里,是沂蒙女性柔弱的双肩毅然扛起了家庭和革命的重担,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奉献之歌,把慷慨无私的崇高情怀展现到了极致!在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大爱情怀,这种情怀,是红嫂精神的本质所在,更是广大沂蒙人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却藏着最动人的初心——她们是母亲,是妻子,是姐妹,更是战火中绽放的铿锵玫瑰,用生命的微光,照亮了民族救亡图存的漫漫长夜。</p> <p class="ql-block"> 在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沂蒙红嫂是一个伟大的群体。除了明德英、王换于、李桂芳、胡玉萍外,还有侍振玉、梁怀玉、刘玉梅、祖秀莲、方兰亭、李凤兰、范桂君、王自生、公成美、王桂花等。她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送军粮,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为抗战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做出无私奉献和巨大牺牲。</p> <p class="ql-block"> 明德英(1911—1995)是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1995年4月病逝,享年84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在日军“扫荡”中,明德英将身负重伤的八路军小战士藏于家中,因战士失血休克,她以乳汁救活,并每日用盐水清洗伤口,杀鸡熬汤为其补养,直至康复归队。</p><p class="ql-block"> 明德英因用乳汁救治八路军伤员被誉为“沂蒙红嫂第一人”;舞剧《红嫂》就是以她为原型塑造;2009年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p> <p class="ql-block"> 李开田(明德英丈夫)为保护受伤的八路军战士庄新民,避免其被日军识破身份,<span style="font-size:18px;">谎称其为自己13岁的儿子。</span></p><p class="ql-block"> 1955年,在组织审查庄新民的历史问题时,为证明其负伤离队两个多月的经历,庄新民找到了明德英夫妇。明德英的丈夫李开田亲赴上海,为庄新民作证,确认了庄新民在1942年负伤后由其妻子明德英救助的事实。</p> <p class="ql-block"> 李桂芳,山东沂南人,1925年10月出生,194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4月参加工作,1990年12月离休。解放后,曾先后担任沂南县妇联主任、副县长,沂水县副县长、妇联主任、统战部长,莒南县统战部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临沂地区民政局副局长(正县级),享受副厅级医疗待遇,于1990年12月离休。</p><p class="ql-block"> 李桂芳是组织沂蒙妇女架起火线桥的妇救会会长,她曾经是孟良崮战役的支前拥军模范,组织红嫂以瘦弱之躯扛起门板架起火线桥。</p> <p class="ql-block"> 为了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为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部队及时渡河赶到战场,以李桂芳为首的32名沂蒙红嫂跳进冰冷的河水中,扛起门板,架起一座人桥。</span></p> <p class="ql-block"> 胡玉萍(1922年2月—2005年9月27日),山东省沂南县张庄镇和庄村人,中共党员。解放战争时期参与支前工作,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和庄村党支部副书记。1978年迁居辽宁抚顺后,累计无偿捐赠150余头生猪并捐款捐物15万余元支援部队。</p> <p class="ql-block"> 关爱群众,照顾烈军属和五保户。</p><p class="ql-block"> 送小儿子参军;珍宝岛战役期间,将已经走上教师岗位的大儿子送往前线。</p> <p class="ql-block"> 早年将新房让给八路军伤员,孟良崮战役期间组织妇女制作军需物资。抗美援朝时捐献2000斤粮食,1969年变卖家产支援前线。1978年随部队转业的儿子来到抚顺,把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带到了抚顺,把抚顺坚持了几十年的学雷锋活动推向了高潮。二十多年来,先后喂养150多头猪无偿送给部队和集体,还经常帮助部队做战士的思想工作,被部队称为“编外辅导员”、战士们的“兵妈妈”。她一生为社会和部队捐款捐物累计达15万多元,然而她自己确始终过着简朴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王换于(1888~1989), 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人。19岁与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于泮结婚。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选为村妇救会长和艾山乡副乡长。她的丈夫、两个儿子和大儿媳在她的影响下,也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 <p class="ql-block"> 王换于41岁创办战地托儿所,<span style="font-size:18px;">照料抚养了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工作人员和革命烈士的</span>41个革命后代,不,是80多个。这些孩子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才生下来3天。她对儿媳说:让革命烈士的孩子吃奶,咱家的孩子喝粥、吃粗粮。致使三年中4个亲骨肉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革命后代却都健康成长,被誉为“沂蒙母亲”。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曾为其题词:“缅怀沂蒙母亲,教育后世子孙”。</p> <p class="ql-block"> 民兵英雄侍振玉(1929-2011),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曹庄村人。</p><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11日,侍振玉以华东模范团员、华东女民兵战斗英雄的身份,出席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并授予“全国女民兵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是华东民兵代表的唯一女性)。</p><p class="ql-block"> 电影《南征北战》中成功掩护军队强渡流沙河的女民兵连长的原型就是侍振。</p> <p class="ql-block"> 梁怀玉是洙边区洙边村(现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洙边镇洙边村)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上世纪40年代初19岁的她担任村里的识字班队长,她曾在大参军动员会上公开叫响:“谁第一个报名参军我就嫁给谁”的口号,这在抗日战争尚未取得胜利、参军参战任务十分繁重的时候,是需要很大勇气和广阔胸怀的。</p><p class="ql-block"> 村里的参军大会顿时沸腾了,青年刘玉明第一个报名参军,接着一个、两个、三个……和刘玉明家庭类似情况的的青年都争相报名参军。在梁怀玉的鼓动和带领下,全村、全县都掀起了报名参军的热潮,全县一次参军达到1488人。事后,梁怀玉为了兑现诺言,真的嫁给了本村第一个报名参军的刘玉明。刘玉明走向前线以后,梁怀玉不仅精心侍奉年老多病的公公婆婆,担负起春耕春种的繁重农活家务,而且还组织识字班抬担架、做军鞋,全力支援八路军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她又组织民工担架队去淮海、下江南,成为拥军支前的模范。建国后,梁怀玉被誉为“沂蒙红嫂”,其事迹也被收入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刘玉梅(1904—1988),沂南县双堠镇龙口村人。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和丈夫以开面食店为掩护,建立秘密联络点。经常出入日伪据点,搜集和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使敌人多次遭受沉重打击。1943年秋,她打入青驼伪警察所策反,使30多名伪军归属了八路军。被誉为“勇闯虎穴的王大脚”。</p> <p class="ql-block"> 方兰亭,1889年生于山东兰陵县,1938年入党,抗日战争和淮海战役中支前立功,1964年逝世。</p><p class="ql-block"> 1940年边区灾荒期间,为支持八路军抗战,忍痛卖掉3岁女儿周庆兰,换取粮食供战士们食用。事后战士们凑钱赎回孩子,她被誉为“革命母亲”。</p> <p class="ql-block"> 李凤兰(1928-2008)是山东省蒙阴县人,以“与公鸡拜堂成婚”“苦等丈夫十二年”“终身守候烈属家庭”的事迹成为沂蒙精神的重要象征,被授予“山东红嫂”称号,其故事被改编为电影《沂蒙六姐妹》中的经典情节。</p><p class="ql-block"> 1945年与王玉德订婚,1946年未婚夫参军后未归,她依沂蒙传统怀抱公鸡完成拜堂仪式,成为“永远的新娘”。婚后侍奉婆婆、支援前线,独自完成军鞋制作等支前工作,并在鞋内绣“心”字寄托思念。苦等12年后(1958年),确认丈夫在1947年莱芜战役牺牲,终身未再嫁,为烈属守候至2008年离世。</p> <p class="ql-block"> 范桂君(1917年—),山东沂南县人,是沂蒙红嫂的典型代表。她自幼家境贫寒,曾为童养媳,抗战时期积极参与拥军支前工作,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p> <p class="ql-block"> 拥军支前八十载,范桂君在战争年代组织发动妇女拥军支前,救护八路军伤员。解放后,她自费买花线、布料,亲手为子弟兵纳鞋垫两万多双,1992年被省妇联、省军区授予“山东红嫂”称号。</p> <p class="ql-block"> 王自生(本名马大娘)是沂蒙红嫂的典型代表,1898年生于临沂市砖埠镇沙沟村。她自幼家境贫寒,14岁便以童养媳身份嫁到岳庄村刘家,后因不堪忍受婆家待遇,回到娘家并进入本村财主家当丫鬟。在此期间,她与葛沟村中医马星阶相识并结婚。</p><p class="ql-block"> 她的丈夫与两个女儿先后为革命献出生命;她的家也多次被日军抢光、烧光,无家可归。她强忍丧夫之痛,接替丈夫保管八路军枪支的重任,;失去两个女儿后,抚养了多个革命后代。</p> <p class="ql-block"> 爆破英雄公成美是山东沂南抗日根据地东北村的爆破女队长,1927年出生,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带领40多名妇女成立东北村女民兵地雷爆炸队,发明了十几种地雷(如手雷、拉雷、绝户雷等),在1945年清明节成功炸退日伪军60余人。她被授予“地雷爆炸模范”称号,并带领妇女支援前线,动员丈夫王京会参军。解放战争时期,丈夫在朝鲜战场牺牲,她继续参与拥军工作。 </p> <p class="ql-block"> 王桂花(1917~2011.2),沂南县大庄镇白石埠村人,被誉为“大义母亲”,是沂蒙红嫂群体的杰出代表。 </p><p class="ql-block"> 1947年3月,王桂花和丈夫高士都收养了八路军首长林道生和军医洪雪夫妇出生仅50余天的女儿“唤唤”。当时他们刚出生12天的儿子夭折,夫妻俩冒着生命危险抚养唤唤,甚至杀掉家中唯一一只羊为王桂花滋补奶水。 </p><p class="ql-block"> 1948年春,国民党骚扰村庄时,王桂花抱起唤唤急跑至树林,因情急将蚊帐当被子,自己仅裹蚊帐挨冻至天亮。1949年秋,林道生夫妇到济南工作欲见女儿,王桂花推独轮车送唤唤至济南,历时三天三夜。临别时,唤唤哭喊“娘”,令在场人员动容。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1年,林道生夫妇希望将唤唤接回上海读书,王桂花虽不舍仍决定让孩子回归亲生父母。临别时她大哭未送别,由丈夫背着孩子至车站。1954年春,她赴上海探望女儿“洪鲁民”,受到林道生夫妇热情接待。 </p><p class="ql-block"> 王桂花一生无怨无悔,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沂蒙红嫂的牺牲精神,其事迹被广泛传颂。</p> <p class="ql-block"> 在沂南西墙峪观看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沂蒙情》短剧。</p><p class="ql-block"> 大家热泪盈眶地观看了红嫂祖秀莲救治八路军战士郭伍士的动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 1941年冬,在日军扫荡期间,祖秀莲发现身中7处枪伤、肠子外露的侦察员郭伍士,将其藏匿于山洞25天,用盐水清创、草药治疗,并杀家中唯一母鸡熬汤补充营养。为躲避日军搜查,多次转移伤员,甚至用芸豆叶引蛆处理伤口化脓。</p><p class="ql-block"> 1947年郭伍士退伍后,不回自己的山西老家,而是挑着卖酒担子,翻山越岭寻找救命恩人。经过8年千辛万苦的寻找,终于于1956年找到了祖秀莲,认她为母,并携妻子儿女为她养老送终。</p> <p class="ql-block"> 祖秀莲(1891—1977),原名祖玉兰,<span style="font-size:18px;">1977年逝世,享年86岁。山</span>东沂水县院东头镇桃棵子村人,是沂蒙山区“红嫂”代表人物之一,以冒险救治八路军伤员郭伍士的感人事迹闻名,其故事成为沂蒙精神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祖秀莲与郭伍士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曾经藏身的山洞</p> <p class="ql-block"> 沂蒙六姐妹,是革命战争年代在沂蒙老区涌现出的一个女英雄群体,她们居住在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分别是: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 由山东省临沂市委宣传部与山东电影制片厂等联合摄制的影片《沂蒙六姐妹》演绎了这些支前模范的英雄事迹。</p> <p class="ql-block"> 图中为“沂蒙六姐妹”中的五人,公方莲于1976年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 在整个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中,烟庄村的乡亲们在“六姐妹”的组织下,共为部队烙煎饼7.5万公斤,筹集军马草料1.5万公斤,洗军衣85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这年5月,就在女人们马不停蹄地奔波中,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于孟良崮一举歼灭了当时号称“五大主力之首”的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扭转了整个华东战局。</p><p class="ql-block"> 陈毅元帅说过一句听来仍让人震撼的话——“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有意思的是,“沂蒙六姐妹”这一称谓,其实是当年陈毅元帅亲自命名的。</p> <p class="ql-block"> 沂蒙垛庄四大娘是抗日战争时期蒙阴县垛庄镇垛庄村的四位女性英雄模范,分别名为彭大娘(杨松桂)、韩大娘(谢德甫)、段大娘(张新民)、李大娘(吴金凤)。她们于1938年和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妇救会长、副区长等职,以拥军支前事迹闻名,成为沂蒙精神的重要代表。</p><p class="ql-block">核心人物与背景</p><p class="ql-block">彭大娘(杨松桂):利用四个儿子中三个参加革命的优势,动员80多位青年参军,曾为日军重点悬赏对象(1941年悬赏500金票)。</p><p class="ql-block">韩大娘(谢德甫):1939年在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联欢大会上发表动员妇女抗战的演讲,引发强烈反响。</p><p class="ql-block">段大娘(张新民):与彭大娘一同通过家庭示范推动青年参军,其三个儿子先后投身革命。</p><p class="ql-block">李大娘(吴金凤):具体事迹虽记载较少,但作为集体成员之一,共同参与组织支前活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