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9日上午,我们途经位于忻州定襄县蒋村的薄一波故居。我们到时才8点20分,开馆时间是9点,因需赶路而不再等候开门。</p> <p class="ql-block"> 薄一波故居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蒋村,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青少年时期生活居所。</p> <p class="ql-block"> 第一站,阎锡山故居(阎家大院)。</p><p class="ql-block"> 阎家大院,又称阎府、阎锡山故居、阎锡山旧居,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河边镇河边村(旧属五台县)中心,是民国时期一度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阎锡山的一座庄园。阎家大院始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总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2013年3月,阎家大院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参观的是阎家大院东花园,东花园一进三院。整个院子的建筑,全是中国传统的宫殿式,较为讲究。各个建筑物上,都装饰着各种木石雕刻,栏杆柱底石上雕刻着狮子、毛猴,立栏、卧栏上彩画着各种传说故事,诸如“桃园三结义”、“吕洞宾出世”等。</p> <p class="ql-block"> 东花园一院是阎家大院里最大的一个院子。大门门楣高悬“文沱草庐”大匾,门厅高敞。东花园一院的建筑采用“五脊六兽排山瓦,排檐插飞挂铁马,立卧栏露明柱,鼓墩岩石接出厦”的中国传统宫殿式装饰手法,飞檐走兽,雕梁画栋。院内四周是厅堂,中间是花坛和影壁,周围则是用条石、鹅卵石和青砖铺成的带有装饰图案的车马环行便道。</p> <p class="ql-block"> 东花园二院比一院面积要小。二院里最壮观的建筑是东大厅,门楣高悬“笃礼崇义”大匾,其木、砖、石三雕均为上乘之作,典型的晚清宫殿式的建筑风格显得华贵和庄重。这里原为阎氏家族议事待客之处。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2月17日,阎锡山父亲去世后,设灵堂于此大厅。出殡之日,何应钦曾代表蒋介石在此祭奠。</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行得通,建于1932年,通高1.85米,面宽1.58米,质地为本地青石,此门是连接老宅和新园的重要通道。</p><p class="ql-block"> 两侧刻有松、柏、梅、兰、奇石图案,顶部雕卷轴式匾额,书“行淂通”三字,淂即得。额头雕有一只蝙蝠倒挂,喻意“福到了”,下有一只蜘蛛昂首向上,喻意“喜临门”,两者相合,喻意“福喜临门”。</p><p class="ql-block"> 当地人有走走“行得通”,便可路路通,事事通,万事亨通之讲究。</p> <p class="ql-block"> 都督府属于故居内的早期建筑,为一进两院式,平面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庭院布置方式,呈长方形,有强烈的轴线感,左右对称、规整严谨,东西向较深。东厅五间供奉有祖宗牌位,其余房间均用于住人。从规模上看,它比当地富裕人家的宅院大、有气派,特别是在建筑风格上采用了西方的建筑造型。</p> <p class="ql-block"> 东花园三院,它比前两院要小巧得多,但建筑更为精雕细刻,富丽堂皇。三院的正厅是阎锡山会客办公的场所,取名为“当仁堂”。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18日,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到阎府,在“当仁堂”会见时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阎锡山,代表国共双方共商山西抗日大计。</p> <p class="ql-block"> “当仁堂”背后有个偏小院,僻静、幽深,常人一般不能进入,因紧靠“当仁堂”,当年阎锡山经常居住在此。在这个小院里:进,可通三院;退,可抵车道;上,可达二楼;下,可入地道直通村外。其诡秘的建筑设计很符合时局的变化和主人的心理。</p> <p class="ql-block"> 阎家大院的地道系统是其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军事防御和家族安全。现存地道总长度超过2000米,分布于东花园、西花园等核心区域,与房屋、院落紧密相连,形成复杂的地下网络。</p><p class="ql-block"> 地道采用“地上建筑与地下工事相结合”的设计理念,通过巷道、回廊与地面院落相通。例如东花园一院的地道设有多个出口,可直通院内主要建筑及花园,兼具军事掩护与日常通行功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