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富林那些“漂浮”的房子

一鳴俊人

在广富林文化遗址,有一些如同房子漂浮在水中的场景。 那些房子体量看上去很大,却只露出一个三角形的斜坡屋顶。 露出的屋顶两侧,却是全部玻璃分隔为透光墙。 这些“漂浮”的房子,其实是广富林文化遗址的展厅。 广富林文化遗址是目前上海发掘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具有巨大考古价值的遗址。(网搜航拍图片) 由这座圆形建筑及“漂浮”屋子组成的展厅,是广富林文化展示馆。 圆形建筑屋顶全部玻璃透光,下部就是进入展厅的中庭。 圆形展厅通过栈道连接后面的三厅广场及文化交流中心。 圆形建筑中的文化展示馆入口。 圆形建筑与儒道佛文化展示区的连接部位。 阳光照射在富林塔的屋面上熠熠生辉。 女生相约坐在水边,以富林塔为背景,留下在广富林的美好回忆。 圆形建筑出来通向三厅广场的栈桥。 这里的水域称为三厅港。 栈桥外面(即东面)是富林湖,一片很开阔的湖面。“漂浮”的屋子就一座座在这湖面上。 <p class="ql-block">这些屋顶的设计形式,灵感来源于新石器时期广富林先民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走过栈桥到了一个很大的广场,这里就是三厅广场。</p> 三厅广场的西面高耸的建筑就是富林塔,形成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共存画面。 <p class="ql-block">广场的取名,来自三厅广场旁边的水上建筑,是连接在一起的三个屋顶。</p> 富林湖的这些水上屋顶及水下建筑,都是广富林文化遗址中的主要展馆。 当年(2018年)游览时,三厅广场有关展厅尚未开放。 <p class="ql-block">当时的展区安排在与圆形建筑相连的屋顶地下展厅,从三厅广场回到这里,参观“广富林文化展示馆”。</p> 首先参观了考古及远古时期场景的展厅。发掘现场即还原考古场景。 考古场景等展出在“漂浮”的屋顶下面。<div>考古证明,约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九峰(今上海广富林、汤村庙、姚家圈等地)一带生息。</div> 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松江广富林遗址发掘,发现了距今4000年的一支全新的考古文化学——广富林文化。对这个具有上海最早移民特色的文化的探索,将世人的目光聚焦在广富林这片土地上。 深厚的土地,养育了祖祖辈辈的人,也层层叠叠地埋藏了他们留在岁月中的印记。今天,尘封已久的遗迹随着考古发掘而重见天日,打开了通向几千年的时光之门。(考古场景中作考古状的人物均为蜡像) 海边遗迹,往日的历史介绍。 7000~10000年前,今日上海的大部分地区还是一片汪洋,海浪很大,鱼贝往来,远古的巨鲸在这里遨游,大地沉浸在海洋的怀抱中。 展厅的灯光较暗大部分仅照亮展出部位,给人的感觉似乎回到了远古时期。 发掘遗址的古文物。 复原的远古时期广富林的人们居住茅屋、生活场景。 狩猎场景。 捕鱼场景。 参观者走在远古村落建筑之间。 <p class="ql-block">参观者走过古人搭建屋子的场景。看到这三角形的屋架,就必定联想到富林湖中那些“漂浮”的屋顶。当代的广富林文化遗址设计者,就是从广富林古人这样的居住环境中得到启发。</p> <p class="ql-block">古城千秋——从4000多年前的古村落广富林,到松江府,上海的建城历史可追溯到1200多年前。清代的松江府下辖华亭、上海、青浦、奉贤、南汇、金山和娄县七县,从此在地图上出现了“上海”这个名称。</p> 残留的古建筑场景。 人物雕塑“云间二陆”。<div>陆机(261~303年)陆云(262~303年)为陆逊之孙,合称“二陆”。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东吴被灭,兄弟二人隐退故里,十年闭门勤学,成为名扬天下的文学家与书法家。</div> 传说陆云在京城洛阳遇见名士荀鸣鹤,互道姓名时,有“日下荀鸣鹤”、“云间陆士龙”的对答。松江的别称“云间”由此得名。 <p class="ql-block">古代的复原场景很多不好理解。而松江的别称来源,是参观的收获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