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庄地道抗战奇观

幸福方圆(朱宝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朱宝树</p><p class="ql-block">图片:朱宝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笔记行】我和老伴在低矮狭窄、蜿蜒曲折、四通八达的地道里弯腰穿行二三十分钟,从一家百年老屋炕头洞口爬上地面。穿上八路军服装,腰插驳壳枪,手拉长绳,当连续敲响老槐树上大铜钟那一刻,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名武工队队员,回到了硝烟弥漫的地道战抗日战场,由衷地感叹:冀中人民智慧勇敢,冉庄地道抗战奇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0周年纪念日,我和老伴从保定打车来到几十公里外冉庄地道战纪念馆。这个纪念馆建于1959年,现在看到的是2010年改造后的样子。占地24亩,建筑面积3260平方米。包括地下展厅、地道遗址、地下作战设施和地上遗址保护区等几个部分。上午九点开门了,前面几十个人直奔地下展厅。我和老伴在院子里拍了几张照片来到高大宽敞明亮的展厅。这里展出的实物,图片、文字、影视画面,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80多年前日本侵华战场冀中人民抗日前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眼前的这张画像人物叫张森林,是冉庄地道发明第一人。日本鬼子发动侵华战争早期,就经常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早在1938年 冉庄百姓为了躲避敌人残害,自发地挖掘地洞,俗称“蛤蟆蹲”,收藏粮食物资,躲避鬼子搜查。那些洞非常简陋,万一洞口被发现,全家遭殃没处逃生。后来,张森林带领群众把单口洞改成了洞身较长的双口洞或多口洞,有进有出有退路,形成了冉庄地道最早雏形。可惜的是,这位冉庄第一位共产党员,曾担任区委书记兼清苑县大队政委,领导当地军民修筑地道打得敌人魂飞魄散的抗日英雄,不幸于1943年被捕后被敌人残忍地活埋杀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1938年“蛤蟆蹲”到纵横交错全国闻名的抗战奇观,冉庄地道经过战火洗礼,岁月浸泡,如今还幸存多少?是什么样子?这是我的好奇。这组数据和这张地图分布图好像是专门为我释惑解疑的。冉庄地道战遗址现存地道以冉庄村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干线,长2.25千米 。另有南北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和通往外村的联村地道4条,全长总共约16千米 ,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3000多米。地道设施保留有指挥部、储粮室、休息室、厨房、陷阱、厕所、地下兵工厂、瞭望口等等 。地上保存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环境风貌和包括高房工事7处,地堡14个,庙宇工事6处,碾子工事2处,暗枪眼8处,烧饼炉工事1处,柜台工事1处等 设施,还有各种巧妙的地道口30多个 。仅从这组数据和分布图,就可以看出,历经百年,冉庄地道战场依然保留了大部分原来的模样,这在我国应该是独一无二举国无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本鬼子侵华期间,尤其是1942到1945那几年,在冀中平原多次“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还修筑了封锁沟和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企图搞垮冀中人民抗日武装。面对日军的残酷围剿,冀中军民在缺乏天然屏障的情况下,为保存力量、坚持游击战争。冉庄人民逐渐将最初的“蛤蟆蹲”变成更长一点三洞口洞口地窖,再进一步改造成洞口隐蔽、相互连通、四通八达的地道。不仅躲避了敌人搜捕,还作为作战打击敌人、传递情报、安置群众场所,开辟了平原抗战独特的战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冉庄人民通过地道战,在日本鬼子疯狂残暴扫荡的日子里,不仅有效地保护了百姓生命财产,还狠狠地打击了敌人。典型的战斗有1940年百团大战中的冀中作战。1942年冀中反“五一大扫荡”战斗等。反“五一大扫荡”是冀中军民在极端困难条件下进行的艰苦抗争。虽然根据地遭受严重破坏,但冀中人民、冉庄军民凭借地道战、游击战等顽强抵抗,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保留了抗日火种。冉庄地道战履立奇功,最辉煌的战斗是1945年5月的伏击战,堪称是中国抗战史上辉煌战例。也就是《地道战》电影上演的那场战斗。日伪军100余人向冉庄进犯,冉庄民兵利用地道战的优势,先把敌人引进村庄,随后通过四通八达的地道机动转移,从各个隐蔽的射击孔、瞭望口发起突袭,最终歼灭日伪军3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而自身只有几人轻伤。这场战斗成为冉庄地道战的经典战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思绪还沉浸在纷飞的战火之中,双脚已经跨出展厅踏进地道体验入口。也许是游人多践踏所致感觉地面比较平整,也许是后天做缮,灯光也很好,不是很窄、不是很矮,正常身高游人低头就可以通过。一些古老的地下设施,也都保留原有模样。游人一个跟着一个转弯抹角走了一段时间,从一个洞口出来了。这里是冉庄村老街道。可能是我们来的比较早,街道两旁做生意人不少,游览观光人不多。从地道出来我感觉没过瘾,打听得知,附近还有两处包括地上原始建筑在内的《地道战》体验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和老伴先来到最近的的体验区小桥旁。老人优惠,门票20元。眼前是一片老房旧屋,几个院子连成一片,都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老房屋。院内农具、水井、武器,屋内床铺、柜子、锅灶等,都与电影小人书里差不多。和我们一起买票进来的是一位东北大哥。这里没有讲解,没有导游,只有原汁原味老屋老房老地道。我们在几个老房子里转了转, 随便从一家灶台洞口钻进地道。这里地道明显有野味了,灯光昏暗,更窄更矮,岔道很多,地面坑坑洼洼,道壁还掉着土渣,旁边“作战室”、“兵工厂”也不大,地道相互联通。好在没有“陷进”,没有“死道”。我们仨在地下迷宫转了很长时间,终于从一户人家破旧的衣柜洞口爬了出来。走到室外一看,还是在刚才我们进来的体验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一个体验区地上也有一片老房屋,已经到村外“高家庄”、“李村”附近了。我们从高家庄村边玉米地路旁洞口钻进地道,这里更窄更矮更暗,弯道更多,很容易迷路。有的地方要蹲下来借助手机照明才能通过。我们一直听到前面有大人带小孩子边走边说话的声音,就是赶不上看不见。走了二三十分钟,我的腰快坚持不住了。听到前面小孩子说,上面有洞口。我们跟在后面向上爬,终于见到光亮,从一家老房子炕头洞口爬了上来。这时才看到两个大人两个小孩正坐在那里休息。我们已经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了。为了记住这次特殊的地道体验,请那位游客帮我们在地道口拍了这张有特殊意义的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电影《地道战》上老槐树、大铜钟、武工队、敲钟老人,从小就在心里留下深刻印象。知道冉庄老槐树因地下空洞早死了,老枯树一直被保护着立在那里。当我们来到村里,远远看到那颗熟悉的老槐树和树上的大铜钟,眼前看不到村庄游人而是一副熟悉的画面:敲钟老人发现敌人偷袭冉庄,为了尽快用钟声向村民警报通知疏散逃离,他拼命地跑啊跑,跑到大槐树下敲响大钟。被敌人发现后,恼羞成怒的日本鬼子山田开枪打伤敲钟老人,身负重伤的老人紧紧拉住钟绳,挣扎着站了起来,继续敲钟,继续敲钟,最后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老槐树下,踏着浸透着先烈们鲜血的土地,看着烈士敲过的铜钟,很长时间才回过神来。虽然身边游人来来往往,四周高房、地堡、庙宇等历史遗存弹痕累累,我这个喜欢用图片弥补文字记游不足的“摄影师”,居然找不到能表达我此时此刻心情的聚焦点。摄像师傅手上一张照片,让我眼前一亮,拉着老伴来到旁边照相馆换上八路军服装,在老槐树下,两人合影,我又单独拍了腰插驳壳枪,手拉钟绳这张照片。拍照完毕,我重重地敲了八响钟声,以次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缅怀抗日英烈,致敬抗战奇观,致敬冉庄地道,致敬勇敢智慧的冉庄人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幸福方圆(朱宝树)</p><p class="ql-block"> 2025年09月01日</p><p class="ql-block"> 北京 宽心居</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