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撰稿:杜锦辉</p><p class="ql-block">朗诵:刘 迪</p> <p class="ql-block">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一肯中河北东,曾有这样一位女子,她以一双挣脱了枷锁的“大脚板”,踏出了一条血火交织的巾帼传奇。她的名字叫王桂兰。</p><p class="ql-block">1919年,她降生于贫瘠的一肯中河北东三爷地。父母早逝,寄人篱下,年幼时王桂兰在伯父家倔强成长。生活的重压与亲情的疏离,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让她泼辣勇敢。一双未被缠足束缚的“大脚板”,成了她日后穿越烽火,挣脱命运的翅膀。</p><p class="ql-block">十四岁时,伯父将她嫁给喀喇沁旗二道沟的李臣为妻。丈夫由于家贫,常做拦路劫财的匪事。她不甘沉沦,毅然带着丈夫,投奔到宁城县八肯中八里铺富隆永外婆家,艰难谋生。</p><p class="ql-block">1940年末,凛冽的寒风中,一面红旗席卷承平宁的沉沉阴霾——李青山领导的宁城第一支抗日游击队的到来,使王桂兰沉寂的心被点燃了!她第一个站出来响应,在昏黄的油灯下飞针走线,连夜为战士们赶制布鞋。她的坚韧与执着,赢得了游击队的敬佩。1941年3月,春寒料峭,她毅然追随着裴文和与李青山的脚步,义无反顾地跃入战火硝烟,成为承平宁地区傲然绽放的第一位“女八路”!</p><p class="ql-block">那双饱经风霜的“大脚板”,踏出铿锵的节奏。行军她从不落后;战斗,她勇往直前。战火的淬炼,让她迅速从一位农妇蜕变为无畏的战士。游击队转战冀东根据地,她也紧随其后。在冀东,她的胆识与魄力,令周治国等领导人刮目相看,组织决定将她留下深造。她如饥似渴地学习,那本珍藏至晚年、纸页泛黄的小册子——《妇女干部要为学会生产和卫生文化的技能而奋斗》,承载着她为家乡姐妹谋解放的滚烫初心。</p><p class="ql-block">1942年4月,晋察冀边区冀东区党分委决定组建承平宁武装工作队,到承平宁开辟抗日根据地。夏季,王桂兰被派回承平宁,到二区任妇女抗日救国会主任。她双手使枪,大家都叫她“双枪老太婆”。</p><p class="ql-block">据老战友孙喜伶的回忆:一次,汉奸夏九峰带着讨伐队直扑而来。千钧一发之际,王桂兰展现出惊人的镇定与智慧——她一把扯散长发,抓起锅底灰抹在脸上,抄起门边的棍子,佯装打狗,她故作踉跄且从容地迎着凶神恶煞的敌人走出了大门!当夏九峰在屋内徒劳翻找时,她的身影早已消失在莽莽山林。夏九峰如梦初醒,山野间只余下他气急败坏的咆哮,而我们的“双枪老太婆”,早已隐入青山的怀抱。</p><p class="ql-block">1944年秋,日伪重兵如黑云般压向承平宁,王桂兰与战友们浴血抵抗后,再次撤回冀东。1945年,日寇投降的凯歌响彻云霄,她终于踏上魂牵梦萦的归乡路。然而,和平的曙光尚未驱散所有阴霾。1946年秋,国民党警察在八肯中八里铺富隆永将她逮捕,投入小城子的牢笼。铁窗锁不住她向往自由的心,第七天,她抓住看管松懈的机会,再次奇迹般逃脱,历尽艰险,最终在八素台的深山里,找到了亲人般的队伍——热中地委和十九军分区。1947年,宁城大地终于迎来了彻底的解放。王桂兰挣脱了不幸婚姻的束缚,与后勤干部徐祥云结为革命伴侣积极投身土地改革。</p><p class="ql-block">1979年2月21日,料峭春寒中,这位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双枪老太婆”,在喀喇沁旗旺业甸东局子村的家中永远的阖上了双眼,那年她六十岁。</p><p class="ql-block">宁城的女儿啊,王桂兰!你从命运的冰窟里爬出,将苦难踩在脚下;你在家国的危难中挺立,让双枪震破敌胆。你智慧若星,英勇如钢。你的名字,是宁城群山间永不消逝的壮歌,是中华民族抵抗外侮、追求解放的伟岸丰碑!你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不屈的灵魂挣脱枷锁,当柔弱的肩膀扛起山河,那便是民族最深沉、最不可战胜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本文及视频昨日再现,中国老区网,赤峰老区网,宁城总工会,活力宁城等媒体转载播放。</p> <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