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映初心,史鉴照未来——新华社历史陈列馆与职工书画展参观后记

雷雨虹(王洪)

<p class="ql-block">  此次探访新华社,从历史陈列馆到职工书画展,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信念愈发厚重。</p><p class="ql-block"> 新华社历史陈列馆始建于1909年,为青砖外墙、红色门窗的二层方形建筑,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西大街57号新华社院内、被誉为“中国新闻界第一馆”,初为清政府财政学堂大讲堂,1932年成为北平大学法学院图书馆,后改造为新华社历史陈列馆,它主要由主展厅和摄影专题展厅组成,展陈面积约1500平米,是新华社传统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和党员活动站。</p> <p class="ql-block">  步入新华社历史陈列馆,黑白影像与泛黄的手稿静静诉说着过往,一段段清晰的发展脉络在此铺展。这里清晰记载着,新华社的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于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诞生,成立之初便通过无线电电台向外播发新闻,在革命火种初燃时传递真理之声。全面抗战时期,新华社的组织与业务不断拓展,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喉舌;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办,更标志着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让抗战的呐喊传遍神州。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遵循党中央“全党办通讯社”的精神,业务力量大幅加强,以笔为枪记录时代风云,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p> <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有一张鼓舞全民族抗战的经典新闻照片——《战斗在古长城西峰口外的八路军战士》。这是新华社摄影家沙飞的力作,他以镜头为笔,巧妙将古代抵御外族入侵的雄伟长城,与彼时用身躯筑起“血肉长城”的八路军战士并置。画面中,战士们的身影与长城的坚实轮廓相融,不仅定格下顽强不屈的抗战姿态,更向亿万民众传递出坚定的抗战决心与必胜信心,成为激荡民族斗志的精神号角。</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新华社在延安时期使用的手摇发电机,延安时期,手摇发电机为新华社的新闻传播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电力支持,由于当时条件艰苦,工作人员需要日夜轮流摇动手摇发电机,以保证电台信号和电报质量。</p> <p class="ql-block">  1945年9月3日,《新华日报》刊载了毛泽东主席为抗战胜利的亲笔题词:“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革命历程中,毛主席曾多次为新华社撰稿,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新闻稿,如号角般鼓舞着人民解放军的士气。而他撰写的一九四九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更是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鲜明印记。</p> <p class="ql-block"> 在新华社的成长历程中,无数新闻作品如鼓舞人心的号角,始终回荡在时代征程上。从革命岁月里,记录人民解放军磅礴气势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见证新生政权诞生的《沸腾了的北京城》;到建设时期,刻画榜样力量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定格攀登壮举的《英雄登上地球之巅》;再到改革年代,传递民生温度的《农民都夸三中全会政策好》《夜宿车马店》……一大批优秀作品始终坚持将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紧密结合,不仅成为真实的时代写照,更化作奋进的精神旗帜,持续鼓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团结拼搏、奋勇向前。</p> <p class="ql-block">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是原新华社社长穆青的经典之作,这篇文章不仅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更成为影响深远的报告文学范本。作品以焦裕禄为原型,生动再现了他在兰考县带领群众治理风沙、改善民生的感人事迹,字里行间满含深情与力量。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极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它让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精神深入人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p> <p class="ql-block">  1955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新华社要“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今天,拥有国内外239个分支机构、用户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华社,正肩负时代使命阔步前行。</p> <p class="ql-block">  走出新华社历史陈列馆,一场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为主题、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新华社职工书画展,正以笔墨丹青延续着历史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  展览中,红中社的电台、延安窑洞的灯火在画作里重现,熟悉的历史场景通过艺术创作变得鲜活可触;也有作品以清雅笔触勾勒当下的和平日常,从市井烟火到山河安澜,尽显岁月静好。</p> <p class="ql-block">  更有书法作品挥毫落墨,将顽强不屈的抗战决心凝于笔端,字字铿锵有力。这些作品,恰是陈列馆承载的历史精神与书画展传递的时代情怀的完美契合,让历史的厚重与和平的珍贵在笔墨间交融共鸣。</p> <p class="ql-block">  题为《延安颂》的画作,以艺术笔触定格时代记忆,生动展现了延安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为革命圣地、解放战争时期作为战略总后方的重大历史作用,让那段烽火岁月里的精神坐标愈发清晰可感。</p> <p class="ql-block">  新华社历史陈列馆,红中社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史料静静诉说抗战岁月里的新闻担当。移步职工书画展,《延安颂》等作品重现烽火场景,书法里的抗战决心字字铿锵。笔墨与史料交相辉映,既让我们触摸到抗战中新华人的坚守,更懂得以艺术铭记历史、守护和平的意义,这份感动直抵心底。</p> <p class="ql-block">本篇部分文字素材及图片,均来源于新华社历史陈列馆展览与新华社职工书画展,谨在此一并致以诚挚谢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