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清明上河园</b> 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基地----『清明上河园』。</p> <p class="ql-block">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姊妹情深</p> <p class="ql-block">园区按《清明上河图》的原始布局,集中展现宋代诸如酒楼、茶肆、当铺、汴绣、官瓷、年画等现场制作。</p> <p class="ql-block">荟集民间游艺、杂耍、盘鼓表演;神课算命、博彩、斗鸡、斗狗等千年(汴京)东京城京都繁华街市风情。</p> <p class="ql-block">每天有二百多场演出,大部分为实际功夫展示,尤其是岳飞枪挑小梁王,马背上的表演,可见功夫。</p> <p class="ql-block">打卡</p> <p class="ql-block">可以打卡拍照的地方很多</p> <p class="ql-block">观看演出</p> <p class="ql-block">探索民俗文化,看演出节目,体验“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时光倒流之感。</p> <p class="ql-block">踏入清明上河园,就像穿越回了北宋的繁华汴京,以张择端的视角看都市生活,在钟鼓楼夜市品尝北宋味道。</p> <p class="ql-block"><b>钟鼓楼夜市 </b>夜市是开封千年传下来特有的文化,根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而鼓楼夜市是开封最大的夜市,也是唯一一个集吃喝玩乐的夜市。</p> <p class="ql-block">广场两侧,统一规格的小吃货车整齐地排例在饮食区内,高吆低喝、悠扬婉转的叫卖声和餐具的碰击声,汇成了一曲动人的交响乐。</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小吃即平价又美味,一定不要错过的有:黄焖鱼、油茶、羊肉炕馍、菠萝饭、炸串儿、花生糕、各种做法的凉粉...等等,各种传统小吃和全国各地名吃特产,还可以欣赏开封的夜景,尤其要尝一尝著名的灌汤小笼包,简直太美味。可以说,没有感受过鼓楼夜市文化的旅行者,都不算真正到过开封。</p> <p class="ql-block"><b>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b>是中国首座全景式沉浸戏剧主题公园 ,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地区,总占地面积为622亩,项目核心区是一座单边长328米、高15米的幻城,拥有21个大小不一的剧场、近千名演员,分为3大主剧和18个小剧,剧目总时长近700分钟,是中国规模最大、演出时长最长的戏剧聚落群之一。</p> <p class="ql-block">以独特的戏剧“幻城”为载体,着重强调“大棋盘”的设计理念。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景区项目以黄河文明为创作根基,总投资近60亿元。其拥有56个空间,360米长的夯(hāng)土墙。主要景点有百亩良田、红庙学校、非遗里的河南、李家村剧场、火车站剧场等。</p> <p class="ql-block">因为一部剧,来到一座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打卡。</p> <p class="ql-block"><b>《第七机车车辆厂》</b>(32分钟)800人礼堂,见证郑州,一个火车拉来的城市,见证了中国铁路的众多历史性时刻。</p> <p class="ql-block">大雁的父亲曾是河南铁路警察,见证了铁路的发展。</p><p class="ql-block">很多人红着眼圈出来。</p> <p class="ql-block"><b>李家村剧场</b> 三大主剧之一(75分钟),以“土地、粮食和传承”为主线,讲述1942年河南的那场大饥荒中,一个村庄里的血脉传承和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行进式演绎1942年河南大饥荒中一个村庄的生死抉择,750名观众随剧情移动,体验"舍小我为苍生"的震撼。</p><p class="ql-block">李家村剧场,来只有河南必打卡的主场。</p> <p class="ql-block">这扇门里,就是整个河南经历过的苦痛岁月。这扇门里,可能会让您感到压抑、悲伤。打开这扇门的目的,并不是想让您体会痛苦,而是希望您,惜福。</p> <p class="ql-block"><b>《幻城剧场》 三大剧场之一</b>(60分钟)坐定式演出跨越五千年文明,地下升降舞台呈现孔子与老子对话,3000人剧场运用全息投影复活张仲景、杜甫等历史名人。</p> <p class="ql-block">幻城剧场讲述了一片遗址上的上下千年,绵绵不绝的文化史诗。舞台采用现代化的声、光、电为表现手法,配合可升降至三层楼高低的机械舞台,让观众再幻城跨越时空,来到夏商周宋,开启一场和帝王以及名人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语言深刻又诙谐</p> <p class="ql-block"><b>曹操的麦田 </b>脚下的这片土地,是官渡之战的主战场,曹操长眠于这片麦田之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曹操的麦田,河南中牟县,也就是曹操政治生涯的起点。在这里曹操拥有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块麦田。那是他青春的热血,与未来的希望。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曹操。</p> <p class="ql-block"><b>老院子剧场 </b>老院子(唯一一个现场原声台词),他们老去了,被时代抛弃了,停留在了原地,但那曾经也是为时代做出巨大贡献的一代人!有豫剧片段,原声台词非常有代入感,平凡真实又感人。</p> <p class="ql-block"><b>薛怀义剧场 </b>现代青年冯小宝与武则天男宠薛怀义的跨时空对峙,堪称一面灼热的“道德照妖镜”。</p> <p class="ql-block">带墨镜的武则天。整个演出结合历史融合现在,灵活多变。</p> <p class="ql-block"><b>《天子驾六遗址坑》</b>(22分钟) 站立式观演,周天子穿越时空与现代人对话。</p> <p class="ql-block"><b>《麦子啊麦子》剧场 </b>通过诗意的画面展现了土地文明的延续。</p><p class="ql-block">通过麦子认识河南,通过河南认识中国。</p> <p class="ql-block">晚上7点有清明上河图灯光秀,不能错过。</p><p class="ql-block">旅游,不只是到过,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叫内容的东西。</p><p class="ql-block">只有河南,值得您来观看。正如画外音:人生苦短,找个地方逃避一下,找个地方轻松一下,找个地方穿越一下,找个地方戏剧一下。人生如戏,戏如人生。</p> <p class="ql-block">我经常很恍惚,这幻城里的规划、设计、建造,甚至夯土墙的颜色,我都是亲历者。</p><p class="ql-block">这剧场里的舞美、灯光、音乐,甚至每一句台词,我都无比熟悉。</p><p class="ql-block">但我依然非常恍惚。我是谁?我为什么会在这里建造了这座城池?</p><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我幻想创造出来的吗?还是它原本就在,在另一个时空,我只是被选中,借由我的手把它们呈现出来?</p><p class="ql-block">我很恍惚。</p><p class="ql-block">--总策划总导演<b>王潮歌</b> 写于《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生活区</p> <p class="ql-block"><b>河南博物院</b> 在这座金瓦飞檐的仿古建筑里,封存着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密码,镇院之宝如星辰,照亮从新石器时代到宋代的时空长廊。当贾湖骨笛的七音在展柜中低吟,当妇好鸮尊的青铜纹路诉说商代女将军的传奇,这座博物馆用17万件文物证明:中原不是历史的过客,而是文明的主角。</p><p class="ql-block">以下从镇馆之宝到布局分别介绍。</p> <p class="ql-block"><b>贾湖骨笛 </b>文明初啼(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迄今为止中国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管乐器,将中国音乐史乃至世界音乐史向前推进了数千年。</p><p class="ql-block">以鹤类尺骨精心钻孔制成。其中一件七孔骨笛尤为珍贵,能吹奏完备的七声音阶。</p><p class="ql-block">此墓在墓主人左腿股骨两侧各出土骨笛一只,是贾湖遗址出土的25支骨笛中最精美的2只。贾湖骨笛演奏时应斜吹,音孔经过设计,且孔边还有小孔来校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杜岭方鼎</b> 青铜礼魂(商代早期)迄今发现的商代早期体积最大、铸造最为精湛、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重器。是郑州商城作为早商都城(亳都)最有力的物证。</p><p class="ql-block">通高100厘米,重达86.4公斤(一号鼎)。造型雄浑厚重,纹饰神秘庄重:饕餮纹、乳钉纹传递着王权神授的威严,是商代青铜礼制文化的核心象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妇好鸮尊</b><span style="font-size:18px;">(商代晚期)</span> 战神之韵,商代青铜器造型艺术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结合的巅峰之作。</p><p class="ql-block">整体作昂首挺胸的鸮(猫头鹰)形,双目圆睁,气宇轩昂。鸮在商代被视为战神与智慧的象征。尊盖设计为鸮首后部,极为巧妙。通体饰以繁缛精美的纹饰:雷纹、羽纹、夔龙纹、蝉纹,华丽而不失威猛。</p><p class="ql-block">此尊属于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将军、王后妇好。它不仅是盛酒礼器,更是妇好赫赫战功与尊崇地位的象征,散发着神秘浪漫的商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b>莲鹤方壶</b>(春秋时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铜绝唱,</span>被郭沫若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标志着青铜艺术从厚重神秘转向清新灵动。</p><p class="ql-block">时代新风: 壶体遍布蟠龙纹,凝重华美。最令人惊叹的是盖顶盛开的双层莲瓣,中央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引颈长鸣,姿态优美灵动。龙与鹤、凝重与轻盈完美交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云纹铜禁</b> 天人信物(春秋时期)中国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失蜡法铸造青铜器之一,工艺极其复杂精湛,举世无双。</p><p class="ql-block">玲珑剔透: 禁是古代承放酒器的案。此禁通体由多层粗细不一的铜梗巧妙盘绕,形成错综复杂又玲珑剔透的云纹,如云蒸霞蔚,繁复至极却毫无沉重感。四周攀附的十二条龙形怪兽,更添神秘威严。</p> <p class="ql-block"><b>四神云气图壁画</b>(西汉早期),国之瑰宝: 中国现存年代最早、保存面积最大、艺术水平最高的西汉早期墓室壁画,填补了汉代美术史的重大空白。</p><p class="ql-block">天国画卷: 壁画位于墓室顶部,长5.14米,宽3.27米。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为主体,穿梭于瑰丽的云气、灵芝、花朵之间。线条流畅飘逸,色彩鲜艳(朱砂、白云母等),气势恢宏,营造出引魂升天的瑰丽仙境。</p> <p class="ql-block"><b>玉柄铁剑(</b>西周晚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华剑祖,</span> 中国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被誉为“中华第一铁剑”,将中国人工冶铁史提前了近两个世纪。</p><p class="ql-block">剑身为铁质,虽已锈蚀,意义非凡。剑柄由和田青玉精制,饰有竹节纹,温润华美。铜质剑首、剑格镶嵌绿松石,装饰考究。</p> <p class="ql-block"><b>武曌金简</b>(唐代)女皇心迹,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古代帝王封禅祭祀时使用的金简,且为唯一女皇武则天所遗留。</p><p class="ql-block">通天密语: 纯金打造,长36.2厘米,重223.5克。简上镌刻双钩楷书铭文63字,大意是:大周国主武曌,信奉道教真理,在嵩山投递金简一通,乞求三官九府众神免除其罪名(“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p> <p class="ql-block"><b>汝官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b>(北宋)<span style="font-size:18px;">瓷中魁首,</span> 汝瓷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有“青瓷之冠”美誉,而天蓝釉色又是汝瓷中最为稀少珍贵的品种。此瓶不仅釉色纯正,且带有刻花装饰,在传世或出土汝瓷中堪称举世无双。</p><p class="ql-block">雨过天青,瓶身呈优美的鹅颈形,线条流畅。釉色如雨过初晴的天空,纯净、莹润、含蓄,釉面开细碎冰裂纹。腹部刻有若隐若现的折枝莲花纹,更添雅致。</p> <p class="ql-block"><b>夏代乳钉纹铜爵</b>(夏代晚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朝序章</span></p><p class="ql-block">国之瑰宝: 中国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青铜容器之一,被誉为“华夏第一爵”,是探索夏文化、研究中国青铜文明起源最关键的实物证据。</p><p class="ql-block">古朴稚拙: 造型简练,长流尖尾,束腰平底,三足细长。腹部装饰简单的乳钉纹和弦纹。虽工艺较原始(合范痕迹明显),却开创了青铜礼器造型的基本范式</p> <p class="ql-block">河南博物院布局</p><p class="ql-block"><b>前言</b></p><p class="ql-block">黄河九曲,在中条山和崤山之间,冲开三门,一泻千里。中原在黄河的襟抱中,北峙太行,南接汉淮,西踞伏牛,东引齐鲁。禹治洪水,划分九州,这里称为“豫州”,因处九州之中,又称“中州”。</p><p class="ql-block">这里沃壤无垠,是远古先民赖以生存的乐土,是炎黄子孙繁衍生息的居所,是华夏民族形成发展的策源地。这里最早被称为“中国”,早期国家建立之时,处王朝中心,八方辐辏,四方入贡道里均;这里是统一中央王朝的核心区,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斯文在兹文教盛。</p><p class="ql-block">世界古代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绵延至今,中原是这一文明谱系中保存最完整的地域。</p><p class="ql-block">中国的文字源在甲骨,出于殷墟;中国的哲学源在周易,成于老子;中国的姓氏源在炎黄,根在中原;中国的王朝源在夏代,都于河洛……</p><p class="ql-block">中原孕育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干,开启了中华民族文明之源。数千年来,有20余个王朝在此建都,洛阳、开封、郑州、安阳,名都相望,城垣相叠,文化厚积。丝绸之路从洛阳延伸,中原文化广纳百川,辐射四海,演绎中华民族煌煌生机。</p> <p class="ql-block"><b>基本陈列</b>位于主展馆1、2、3层,共分10个展厅,由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东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七部分组成,围绕各个历史时期中原都城文化以及都城中的人文生活进行解读。</p><p class="ql-block">中国<b>古代都城建设</b>从“择中建都”到都城“择中建宫”,再于宫城“择中建殿”这一传统的“求中”理念一以贯之,最早的源头在河南。</p><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最早的都城在河南。</p> <p class="ql-block"><b>第一展厅</b> 走向邦国——新石器时期</p><p class="ql-block">距今10000年~4000年</p><p class="ql-block">先民从裴李岗文化时期、仰韶文化时期到中原龙山文化时期,经历了农业起源到确立以农为本、手工业独立并分化出专门的手工业作坊,由此带来了由平等社会逐渐向社会阶层分化的改变,这些是最初文明产生的社会基础。围绕中心聚落产生的多层级聚落结构,具有都邑性质的大聚落、大城址的出现,到最后城邦林立态势的形成,是中原地区文明起源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仰韶文化庙底沟期所形成的早期中国文化圈结构,奠定了整个先秦时期中原王朝对外辐射的总体面貌。距今五千多年的具有都邑性质的双槐树遗址,被称为“河洛古国”,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p> <p class="ql-block">龟甲(李岗文化)距今9000-7000年</p> <p class="ql-block">刻符龟甲,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p><p class="ql-block">刻符石柄形器 该柄形器出土于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距今9000-7000年) ,墓主为一老年女性,应是一位巫师。肢骨堆上,为石杖首,系巫师施法时的道具。</p> <p class="ql-block">精神信仰,贾湖遗址出站了大量的骨笛,龟甲等,反映出当时人们以艺术形式表达对神灵的原始崇拜。具备了一定程度记事符号的出现,昭示着人们抽象思维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乳钉纹红陶鼎(新石器裴李岗文化)</p> <p class="ql-block">花瓣纹彩陶体(新石器仰韶时代)仰韶文化繁荣期的代表,距今约6000年~5500年。苏秉琦先生认为庙底沟人群可能是华族,族名就来自于花卉纹彩陶,华山可能是华族最初的居所,华族与夏族融合形成华夏民族。</p> <p class="ql-block">白陶规(新石器中原龙山文化)</p> <p class="ql-block">陶排水管道(新石器时代中原龙山文化)</p> <p class="ql-block">彩陶双莲壶(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器型罕见,两个橄榄状的壶联为一体,内部有小孔连通,红陶上施以黑色彩绘,推测是两人同饮,部落间结盟的仪式用具。</p> <p class="ql-block"><b>第二展厅 中原立国——夏商时期</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70年~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嵩山一线中原龙山文化末期的典型遗址,如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巩义花地嘴等,不仅勾勒了早期夏人的活动轨迹,同时也是早期国家演变的最初形态。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夏代都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为代表的商代都城,从城、宫殿、礼器等多个层面,反映出夏商时期都邑的政治、经济、物质文化等,以及以中原为核心所形成的强有力的文化辐射。夏商时期的诸多理念和规制对后世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如宫城中轴线、王都城门的一门三道规制等直接被后世所承袭。安阳殷墟以甲骨文这一最早的成熟文字、精湛的青铜铸造以及精美的治玉工艺,将中国青铜时代的文化推向高峰,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湮灭已久的神秘王朝。</p><p class="ql-block">图为杜岭方鼎。</p> <p class="ql-block">妇好鸮尊</p> <p class="ql-block">刻辞卜骨,商代后期</p> <p class="ql-block">定都中原 禹、启之都</p> <p class="ql-block">禹贡九州图</p> <p class="ql-block">登封王城岗遗址</p> <p class="ql-block">陶罐(王城岗)</p> <p class="ql-block">商代</p> <p class="ql-block"><b>第三展厅 宅兹中国——西周时期</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如北斗处于天之中心,古代统治者也认为王者须在天地之中建造自己的都城,以应天命。古书记载,自夏代开始,统治者就有了“求中”的实践。何尊中所铸的“宅兹中国”铭文,是古人择中建都实践的最好诠释,也是最早“中国”概念的产生。洛邑成周作为与宗周并立的统治中心,西周初年,周王和大臣曾居住于此,洛阳北窑西周墓出土的精美文物即展现了成周作为西周东都的文化面貌。三代礼制相因袭,有继承也有创造。鹿邑长子口墓具有浓重殷商文化特征的器物表现了周承商制的这种文化传承。周公制礼作乐,规范宗法礼制,三门峡虢国贵族墓地和平顶山应国贵族墓地的文物组合则是这一礼制现象的物化表征,体现了周人的文化创造,将早期国家的礼制推向了成熟。</p><p class="ql-block"><b>骨排箫</b>(西周)这件骨排箫为禽类腿骨所制,由13根长递减的骨管组成,出土时管身有带子来管的痕长子口墓中共出土五组骨排箫,距今3000 多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排策。</p><p class="ql-block">骨排箫--中国最早的排箫实物</p> <p class="ql-block">匍型铜器(西周)该盉盖内铸有铭文 40余字,记述了邢国,邢公派一名叫“兒”的官员会见他,用邢公所赐的铜做了这件雁形盉,以作纪念。见礼的记载:“下大夫相见以雁”。</p> <p class="ql-block">宅兹中国。第一次出现中国字样。</p> <p class="ql-block">玉配</p> <p class="ql-block"><b>第四展厅 逐鹿中原——东周时期</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770年~前221年</p><p class="ql-block">周王东迁,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于是列国纷争,霸主频出,都以逐鹿中原为目标。自禹铸九鼎象征九州以来,鼎成为了国家政权的象征。东周时期各诸侯国不同形制的鼎,不仅是诸侯国文化多元性的体现,也是列国对于霸权争夺的象征。河南地区形成了以三晋为代表的中原制器风格和楚国制器风格,并各自对周边小国产生影响,这是东周时期以晋楚争霸格局为主导的整体形势的反映。楚国因为占据了南阳盆地,扼夏路通道,筑关隘、修长城,依方城之固、汉水之险,成为楚国自庄王问鼎中原以来雄心豪长的心理依托。统治权力的不断下移,也给固化的社会阶层带来了冲击,在此背景下,诸子百家争鸣、元典创制,中国文化轴心时代就此形成。</p> <p class="ql-block">四神云气图 西汉梁王墓顶壁画,5米长的青龙、白虎、朱雀在朱红底色上腾飞,堪称“敦煌之前的飞天”。</p> <p class="ql-block"><b>第五展厅 帝国霸业——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世纪,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当时全国设36郡,河南独占7个,中原成为大秦帝国的辅弼之地。</p><p class="ql-block">永城芒砀山不仅是汉高祖兴汉的策源地,也是西汉重要的诸侯国——梁国的所在地。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初封彭越为梁王,后汉景帝胞弟刘武被封于此,为梁孝王。永城芒砀山梁王陵中出土的四神云气图壁画和金缕玉衣,都反映了西汉梁国的雄浑实力。</p><p class="ql-block">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定都洛阳,之后曹魏、西晋、北魏晚期均以此为国都。汉魏洛阳城在频繁的朝代更迭中几经兴衰,但始终是国之核心,在汉文化的繁荣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中起着重要作用。东汉末年汉献帝迁都于许(今许昌)。三国时期,魏主中原,许昌为魏五都之一。南阳为光武帝刘秀的家乡,后被定为南都。洛阳、南阳、许昌作为帝都与帝乡,见证了汉魏之际的风云变幻。</p><p class="ql-block">金缕玉衣(西汉)</p> <p class="ql-block"><b>第六展厅 帝国霸业——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p><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农业的进步,促进了庄园经济的发展,汉代各式各样的陶俑和建筑明器反映了庄园文化的丰富多彩。三杨庄的汉代农庄,再现了躬耕于黄河岸边的汉代农人生活。手工业和科技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如冶铁、造纸、纺织、制瓷以及医学、天文学等。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经济、文化交往不断加强,中原地区成为世界的商贸中心。</p><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分裂割据,各民族的融合在频繁的战争与迁移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繁荣兴盛。诸多洛阳出土的北魏墓志,反映了孝文帝南迁的史实,揭示了汉帝国形成以来的对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演进历程。</p> <p class="ql-block">层连阁彩绘陶楼成,七层主楼与四居附楼以周 连接,该陶楼由院落、主楼、附楼、燕酒烟。</p><p class="ql-block">东汉(25-220年) 代“复道凌空”“跨城池作飞面”建筑技术。</p> <p class="ql-block"><b>第七展厅 盛世华章——隋唐时期</b></p><p class="ql-block">公元581年~907年</p><p class="ql-block">隋代南北统一,社会富足,奠定了大唐盛世之基。安阳张盛墓出土的文物品类丰富,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再现了隋代贵族官僚的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洛阳作为隋唐王朝的东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大运河的中心枢纽,又是海陆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便利的水陆交通,使得四方辐辏,商贸经济十分繁荣。武则天对洛阳进行了较多的经营,使洛阳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地位居长安之上,是隋唐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另一中心。武则天金简及其他与武则天相关的遗迹,揭示了女皇与神都洛阳的密切关系。</p><p class="ql-block">丝路的繁盛,促使各民族文化兼融,西方的货币、纹样、服饰、乐器、乐舞理论、香料、宗教等外来文化,给隋唐民众的生活增添了浓厚的异域文化色彩。</p> <p class="ql-block"><b>第八展厅 盛世华章——隋唐时期</b></p><p class="ql-block">公元581年~907年</p><p class="ql-block">唐代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社会富足,文化生活异彩纷呈。唐人创造的众多艺术品,凝聚了大唐包容、开放的时代精神,是隋唐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巩义黄冶窑烧制的绚丽三彩器,是唐代的代表性器物,集中体现了唐代物质文化的富丽堂皇。相州窑、登封窑、段店窑、鹤壁窑等窑口烧制的釉色斑斓的各色瓷器,奠定了宋代瓷业高峰的基础。大量唐代的文官俑、武士俑、仕女俑等真实反映了气度雍容的唐人生活。不同材质的茶具,使我们看到唐代茶文化的盛行。隋唐时期的文化艺术,既遥承汉魏传统,又接受各民族和外国宗教艺术风格,书法、绘画名家辈出,墓志、壁画与墓室线刻画等体现了唐代书画艺术所具有的独特气象。河南地区是隋唐时期道教和佛教的传播中心,留存了大量的佛塔、石碑、石刻造像等遗迹遗物,反映了隋唐宗教文化的兼容并蓄。</p> <p class="ql-block">颜真卿书法</p> <p class="ql-block"><b>第九展厅 东京梦华——宋金元时期</b></p><p class="ql-block">公元960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华夏民族之文化,历经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p><p class="ql-block">北宋东京城,千余年前的国际化大都市,它发达的水系连接着内河航运,直通港口,驶向广袤的海上丝绸之路。清明上河图展现了东京城内的繁华场景,民众生活闲适,物质丰富,商品经济发达。在重文轻武政策下,北宋社会文教兴盛,尤其是科举和书院的发展,给更多的下层人士开放了向社会上层转化的通道。理学在士大夫的推动下,成为在宋金元及以后朝代占有重要地位的一种思想。商业的繁荣,促进了世俗文化的发展,宋金元时期的杂剧将传统的诗、歌、舞、乐、技综合运用于舞台,刻画寻常人物,表现市井风情。造型众多的杂剧戏曲雕砖俑表现了此时的乐戏新声。</p> <p class="ql-block">货通天下</p><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达。城市的繁荣是商业兴盛的重要标志,东京城内店铺林立,商贸活动活跃,“每一交易,动即千万”,并利用运河漕运,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沟通海外,成为国际贸易大都市。</p> <p class="ql-block"><b>第十展厅 东京梦华——宋金元时期</b></p><p class="ql-block">公元960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宋金元时期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期,中原地区官窑兴盛,以汝瓷、钧瓷、张公巷瓷为代表,体现了宋代“大道至简”的审美情趣。民窑遍布,临汝窑、鹤壁集窑、当阳峪窑等民间窑口烧造出品类丰富的瓷器,白地黑花、印花、剔花、划花、刻花工艺的并存,趋向审美多元化,呈现了该时期陶瓷业异彩纷呈、争奇斗艳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b>结束语:</b>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地位;中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对周边地区有极强的辐射性和影响力;中原历史从原始社会直至宋元明清,时代延续上无断层,中原历史是中国历史的缩影;中原文化自上古以来不断与周边文化交流融合,吸纳多种文化的优秀成分,实现了自身的升华;中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成果,不断进行创造性的转化,熔铸成自己的文化特色,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p><p class="ql-block">华夏先民依嵩山、凭黄河立于中国、创造文明。</p><p class="ql-block">(图为登封元代观星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只有河南》画外音萦绕脑海:您</span>是谁?您从何处来?为何而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