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当《黄河大合唱》的激昂旋律穿透屏幕,当“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的战旗在舞台上猎猎作响,我们的心突然被一种深沉的力量击中。2025年9月1日央视《开学第一课》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用科技与人文交织的叙事,将八十年前的烽火岁月与新时代的壮丽征程编织成一部跨越时空的精神史诗。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英雄身影,那些在奋斗路上燃烧的青春热血,如同夜空中的北斗,照亮了我们这代人的精神坐标。</b><div><b> 武汉市第六初级中学七年级勇毅(14)班的全体同学与家长一起收看了“开学第一课”节目。</b></div> 学生独自观看的 亲子共同观看 学生唐俪心感受:<div> 今天我观看了开学第一课,其中描写杨靖宇和左权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他们的事迹让我感受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是像他们这样的革命军人,为我们现在的安宁与和平奠定基础。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报效祖国。</div><br> 学生张梓轩感受:<br> 今天父亲带我和妹妹一起看了《开学第一课》。<br> 当看到抗日时期,我们的国家又穷又弱,连飞机都造不出来时,我心里特别难受。后来,宋文骢爷爷和他的团队用了整整16年,终于造出了我们自己的歼十战斗机。最让我感动的是,试飞员在试飞前对设计师说:“只要飞机不爆炸,我就算摔,也要摔在跑道上!”这句话让我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当飞机成功冲上天空的那一刻,我跟着电视里的欢呼声一起跳了起来:我们终于有自己的战斗机了!<br> 以前我总觉得“爱国”离我很远,现在才明白:只有好好学习,先让自己变强大,将来才能像他们一样让祖国更强大。<br> 新学期,我要认真听每一节课,把每一次作业都当成“试飞”,不怕失败,坚持到底。 学生倪子涵感受:<div> 最让我触动的是杨靖宇将军的后人讲述的九字家训:“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没有豪言壮语,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让我不禁反思自己:平时在学习上对自己是否“严要求”?在班级工作中是否“重责任”?在生活中是否“懂知足”?与先辈们相比,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学习,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br> 作为初中生,我们的“战场”就是在每一天的课堂上,每一次的作业中,每一道的难题里。爱国不需要豪言壮语,只需要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br> 这堂《开学第一课》让我明白: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最好的传承是奋斗。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不需要像杨靖宇将军那样在冰天雪地中战斗,但我们也肩负着新时代的使命——用知识武装自己,用奋斗点亮青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br> 英雄从未远去,精神永续传承。这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初中记忆里,指引我在成长道路上坚定前行。</div> 学生黄盛桐感受:<div> 在《开学第一课》中重温杨靖宇将军的事迹,我被那份穿越时空的信仰力量深深震撼,也读懂了“英雄”二字最厚重的含义。<br> 杨靖宇将军的坚守,是绝境中的不屈脊梁。冰天雪地、弹尽粮绝,他孤身与敌人周旋数日,胃里只有未能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这份对祖国的赤诚,早已超越了对生存的渴望。他用生命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没有畏惧,而是即便身处绝境,也绝不向侵略者低头,绝不背弃心中的信仰。<br> 这份精神,在今天依然是我们成长的灯塔。对我们而言,“坚守”不必是枪林弹雨里的冲锋,它可以是面对难题时不轻易放弃的钻研,是遵守规则时不随波逐流的坚定,是立下目标后一步一个脚印的执着。杨靖宇将军用生命守护的“家国”,如今需要我们用知识去建设、用行动去捍卫。</div> 学生甄子墨感受:<div> 朱成山馆长讲述了日军侵虐中国、屠杀中国同胞的不争事实,硕大的30万格外的醒目和刺眼,这个暑假我正好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我看到了那时中国和日本的国力和武器差距,看到了被屠杀的老人、妇孺,看到了血迹未干的街道,看到了无处可逃的南京百姓,看到了婴孩尚未睁开眼睛就被割去的头颅,这段无比沉重的历史时刻敲打着我们,国弱必受欺凌,国强带来和平。<br> 勿忘国耻,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和平不是理所当然的馈赠,而是需要每一代人共同守护的宝贵财富。《开学第一课》让我认识到,我们不仅是历史的倾听者,更是未来的开创者。八十年前,先辈们用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八十年后,我们要用奋斗延续民族的辉煌。勿忘国耻、奋发图强!<br></div> 学生郭钰晨感受:<br> 今天的开学第一课,有些片段让我十分的记忆深刻。其中有一个片段是用AI影像修复技术,将抗日救亡青少年团体的老照片转为高清彩色动态影像。珍贵的照片转化为高清彩色的动态影像,那些曾经奔走在战火中的青春身影,以更加鲜活生动的方式穿越了时空。让当年的青春身影更鲜活的呈现在我们今天的青少年面前,与我们展开了时空的对话。 最好的铭记是传承,最好的传承是厚重的历史记忆、在这堂课中汇聚成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并告诉我们:最好的铭记是传承,最好的传承是奋斗。 学生杨芸菲感受:<div> 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一位年近百岁的抗战老兵讲述的故事。他颤抖的手抚过胸前的勋章,浑浊的双眼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说:“孩子们,我们当年拼命,就是为了你们今天能安心读书。”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击在我的心上。我突然意识到,历史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一代代人用生命传递的接力棒,今天正传到我们手中。<br> 节目中呈现的历史画面让我数次泪目。那些与我年龄相仿的“小战士”,本该在课堂读书,却被迫拿起枪杆;那些破碎的山河与家庭,那些不屈的眼神与呐喊。我无法想象,如果生在那个年代,我是否能有那样的勇气和坚韧。这一刻,我深深理解了“和平”二字的分量——它不是理所当然的存在,而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浇灌出的花朵。<br> 作为初一新生,这场特殊的“开学第一课”给了我全新的视角看待学习。我们背诵课文、演算数学题、记忆英语单词,这些平凡的学习日常,却是八十年前无数孩子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奢侈。知识不仅是改变个人命运的力量,更是守护国家安宁的铠甲。当节目中提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残酷历史教训时,我握紧了手中的笔——这就是我们的武器,我们要用知识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br><br></div> 学生李梓硕感受:<div> 尤其新安旅行团这一故事让我感受很深。<br> 新安旅行团是一个由儿童组成的团体抗日宣传队伍,在国难当头时毅然扛起抗日救亡的重任,他们走访全国各地,用歌声、戏剧、墙报等最朴素的方式唤醒民众,对当地农村的老百姓宣传抗日,这些儿童抗日工作等事。无不体现了他们的爱国和救国心,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负起了拯救家国的历史重任。展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br> 抗日英雄们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我们这一代的和平,我们才有了幸福的生活,我们生在新中国,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生活。发愤学习,长大也要为国家做出贡献。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div> 学生罗依一感受:<div> 然而,节目最打动我的,不是技术的炫酷,而是技术背后那份不变的人文温度。当成飞基地的实景课堂上,薛炽寿副总指挥和雷强试飞员现身说法时,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他们语气中蕴含的情感,是任何技术都无法模拟的。特别是当他们讲述歼-10从论证到首飞的成功历程时,那种自主研发的艰难与自豪,那种航空报国的初心与坚守,让我们看到了技术背后的人文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推动着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div> <b>“最好的铭记是传承,最好的传承是奋斗。”当《我和我的祖国》旋律响起,我们知道,这堂跨越时空的思政课,已在无数青少年心中种下了奋斗的种子。而我们这代人,终将以青春之名,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写下属于自己的答案。<br> “历史的接力棒已交到我们手中,唯有以史为鉴、以梦为马,方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扬起奋斗的风帆。”</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