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蘸水笔,听起来就是很遥远的一个物件。确是这样子,当今社会人们的书写和交流习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电脑和手机几乎取代了一切,纸和笔是首当其冲,用笔写字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更何况蘸水笔。</p><p class="ql-block"> 蘸水笔是上世纪流行的一种笔具,结构却比普通钢笔要简单的多。一根长笔杆,底部有一条约半公分的夹缝,可以插上一个薄薄的笔头。笔头用金属制成,坏了可拔出来更换,没有墨囊,只能用笔尖蘸墨水书写。</p><p class="ql-block"> 用蘸水笔写字很是考验功夫,笔画的粗细、虚实的变化是由书写的力度、角度与所蘸墨水的量的不同决定的,但写几个字就需要频繁的蘸墨水,不是非常的方便。</p><p class="ql-block"> 记得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某一天,父亲或许提前知道学校要求学生开始用钢笔写字,下班回家后,把没有链盒子的烂28自行车靠在墙边(没有脚支架),从车把上取下那个打着补丁的手拎包。从手拎包里给我和哥哥拿出来三支蘸水笔、一瓶蓝黑墨水、一沓子稿纸。后来才知道,父亲向二姑借了一块钱,从二姑站栏柜①的综合商店买的,那时候吸水的钢笔尚属贵重物品,蘸水笔价格便宜,写字效果和吸水钢笔相似。我和哥哥一人一支,挑剩下的那支,父亲自己留了下来,写稿子用。</p><p class="ql-block">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父子三个人每天头对头地伏在一个小炕桌上,用蘸水笔蘸上蓝黑墨水写作业、写文章,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我们,手里还不忘做着针线活儿。</p><p class="ql-block"> 一开始,不会用蘸水笔写字,右手抓笔的三个手指头全是墨水,弄得作业本“乌七八糟”,脸像“花狸猫”一样,左一道墨水右一道墨水。父亲手把手地教写字,每次稍稍蘸一点墨水,慢慢品,尽量不超过半个笔尖,把握住火候就好。写的字多了,掌握了技巧,蘸水笔圆滑有弹性,很好用。</p><p class="ql-block"> 父亲对我们写字要求很严格。认真写字也是做人正道,最起码写字必须做到一笔一划、横平竖直、力透纸背,还刻意教给我们一些疏密错落的章法。上下学的路上路下,看着两旁宣传标语写得好,跟着学,走着坐着的时候用手指头在肚子上写。待“标语版”的宋体、楷体字的写法熟练后,用蘸水笔细心地在纸上写。</p><p class="ql-block">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被逼着练字,字没学好,倒不太潦草,将就着能看得过去。现在想来,很是惭愧。</p><p class="ql-block"> 父亲做了半辈子的教书先生,教过语文、教过数学,文学创作也是曾经的工作,也算是业余爱好。父亲下班后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整理当地的革命回忆录和进行二人台的剧本创作。</p><p class="ql-block"> 煤油灯下,展开小八开打着方格的草稿纸,用那枝简易的蘸水笔蘸着蓝黑墨水一字一句的写着。每一个字是一笔一划的,特别工整,蘸的墨水多了,就有大块的墨水掉下,晕染成一片的情况时有发生。 </p><p class="ql-block"> 父亲用蘸水笔写风景,写本乡本土柴米油盐的故事,妙手写出来的文字清浅成溪,浸润着乡土烟火,也装点着一家子清贫乐道的生活。我学着父亲的样子,用蘸水笔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得空的时候写小文章,写三千繁华,也写一叶菩提。</p><p class="ql-block"> 墨水,我们一家人也是节约着用,一瓶最起码可以兑做三瓶用。那个时代,墨水产品品质尚可,兑点水就可以节约文具的费用支出,兑过水的字迹只不过浅一些而已。但凡要是准备寄到杂志社或者报社,父亲断不会也不敢用兑了水的墨水写书稿,生怕给编辑留下不好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父亲投稿,总是将写满字迹的书稿拿到离家很远的邮电局,小心翼翼地,买上一张八分钱的邮票,页数不多的折成两折,厚一点的书稿卷成一个圆筒子,放入信封,粘牢邮票,粘牢信封,再投入邮筒或交在柜台上。之后回去就开始漫长的等待。</p><p class="ql-block"> 好在编辑同志慧眼识人。父亲的许多作品投稿后,差不多两个月左右都会发表在当地市级和区级的报纸杂志上,邮递员及时地把杂志社邮寄来的样书和稿费给父亲送来,全家人一起分享这快乐时刻,我们可以得到额外的照顾,有一些零花钱能买想看的《杨家将》、《西游记》、《聊斋志异》等。</p><p class="ql-block"> 父亲早时间的作品有《卖鱼》、《猫头鹰的遗嘱》、《新媳妇》、《黄河骄子》、《李裕智的故事》等,稿酬不多但也能贴补家用。我的心愿之一就是想悄悄地把父亲早年的作品整理成电子版,算是对父母亲那个年代的一种记忆。有时候偷懒,这项工作时断时续。</p><p class="ql-block"> 到了初一初二的时候,家里有了带墨囊的钢笔,我们还能别在衣服兜上,一支、两支,至多三支,很美很显,也引以为豪。蘸水笔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被冷落在笔筒里,只有在江湖救急的时候还能派上用场。</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电脑来到身边,学五笔打字,学拼音打字,用笔写字的机会就更少了,笔也差不多被束之高阁。现在电脑、手机普及,更有语音识别,张嘴就可,普通话、方言无所谓,我们更加不再手写字了。</p><p class="ql-block"> 父亲节俭认真的习惯至今未变,一些写完不用的纸,快写不出水的笔,总舍不得扔,家里堆得越来越多。不过父亲接纳新事物的能力强,慢慢地学会了用电脑写作,现在处理文字的水平比我还高,拖着带病的身体居然还能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写岁月沉香,写人间温情。</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是在秋雨绵绵的夜晚,用电脑“啪啦啪啦”地仓促写成。已然不再习惯之前的用蘸水笔甚至钢笔写字了,尽管装满墨水的墨水瓶和好多支钢笔就在桌旁,落了几多尘埃。</p><p class="ql-block"> 或许,多年以后,电脑“啪啦啪啦”的书写方式也会成为记忆里的“蘸水笔”。</p><p class="ql-block"> 这个秋雨绵绵的夜晚,雨下得令人惆怅。</p> <p class="ql-block"> 备注 ① 站栏柜的:方言,售货员之意。</p><p class="ql-block"> 乙巳年七月初十凌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