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九三:历史、政治与哲学的深沉回响

南京记忆

<p class="ql-block">  在九三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前夜,我思绪万千,目光穿越时光,探寻着9月3日这个特殊日子背后的深邃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回溯往昔,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并发布《终战诏书》。但这并非真正意义的投降书,在那816字的日文原文里,通篇不见“投降”“战败”之词。它将日本描绘成收拾残局、为保民族血脉与世界和平的形象,对侵略行径只字未提,妄图粉饰战争罪恶。这份诏书,在法律上不过是张废纸,因为真正的投降需正式文件与战胜国签字确认。8月15日后,日本多地战线未停,华北日军17 - 18号才陆续停战,东北苏军战斗至八月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9月2日,东京湾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日本外相签署投降书,签字仪式结束于9时18分,与14年前“九一八事变”遥相呼应,历史在此刻似画下一个沉重的句号。可中国为何不选9月2日阅兵,而择9月3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政治层面看,这关乎话语权。美国主导投降仪式,希望世界铭记9月2日,以彰显其对战后秩序的主导。若中国也选此日,似承认胜利受美国安排,这对无数先烈的牺牲是种亵渎。9月3日,虽仅差一天,却向世界宣告:我们认可国际法,更珍视自身拼搏与牺牲换来的胜利,我们有定义自己胜利时刻的权利。我们要强化民族集体记忆,对抗历史虚无主义,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事体系,打破西方对二战解释权的垄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哲学角度思索,这呼应了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中国拒绝被盟国定义胜利,以自主的阅兵仪式,宣誓抗战胜利是3500万牺牲者用鲜血铸就的存在事实,非外部施舍。这也是对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实践,中国从被侵略的“奴隶”,跃升为历史进程的“主人公”。同时,依据福柯“权力制造知识”理论,日本借语言体系与篡改历史掩盖战争真相,中国以阅兵构筑反权力的记忆,将个体付出转化为民族集体意识,修正、正视历史,不让3500万伤亡沦为冰冷数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9月3日,蕴含着中国人民80多年的智慧。我们尊重国际规则,却不做规则的奴隶;铭记历史苦难,却不沉溺仇恨;展示军事实力,追求永久和平。这一天,我们向世界宣告:历史不容篡改,战胜国与战败国是铁的事实;旧霸权体系瓦解,新国际秩序重塑;中国给出合作共赢、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方案,而非零和博弈与丛林法则。80年前,小米加步枪赢得战争;80年后,智慧与实力赢得尊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这动荡时代,9月3日的阅兵,不止是纪念,更是人类对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承诺。铭记那段血火交融的历史,方能开创万世太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