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术馆

deer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2日,上海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现名“中华艺术宫”</p><p class="ql-block">2012年10月1日,上海美术馆迁至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场浦东园区的中国馆,标志性建筑“东方之冠”保留了世博会中国馆的红色斗拱造型。馆藏1.4万件艺术品,涵盖国画、油画、雕塑等门类。49米层永久陈列多媒体版《清明上河图》。‌‌</p> <p class="ql-block">扶梯上到最高层</p> <p class="ql-block">一、海上春云.唐云艺术展</p><p class="ql-block">展出海派画家唐云的80余件珍贵作品与旧藏。展览以“海上雅韵绽芳华”“笔墨逐浪绘新篇”“摹古鉴真映岁月”三大板块,全景呈现唐云从自由艺术家到“海派文化旗手”的蜕变历程,涵盖其花鸟、山水、书法等代表作,如《葵花朵朵向太阳》《幽兰灵芝图》。</p><p class="ql-block">唐云融合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革新海派小写意花鸟画,作品兼具文人雅韵与时代风貌,被誉为“海上四大花旦”之一。</p> <p class="ql-block">想起我的外公,颜韵松先生的花鸟画,笔墨厚重有穿透力</p> <p class="ql-block">二、万象本色——“中国白·德化瓷”艺术大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展览通过经典作品展示与当代创新探索,系统呈现德化白瓷的历史传承与当代成就。</span></p><p class="ql-block">‌经典作品展出50件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德化白瓷作品,涵盖佛造像、日用器物等,体现“白如雪、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魅力。 ‌‌</p> <p class="ql-block">《极彩·如愿多宝佛》‌: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连紫华的代表作,高2.2米的大型瓷,以德化白瓷为载体,融合唐卡艺术与极彩工艺,展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创新融合。该作品以《法华经》中的多宝如来为灵感,通过岩彩镶嵌和珠宝装饰,呈现了佛像的庄严与神圣。 ‌</p> <p class="ql-block">梅园鹿语</p> <p class="ql-block">百家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span>天行意动·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态雕塑展‌</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首个以“动态雕塑”为主题的国际性艺术展览,从中国、美国、瑞士、日本、韩国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179位艺术家及团队提交的249件动态雕塑方案中,精选出116件精彩作品,展示了近五年来国内外动态雕塑艺术的探索成果与创作风貌。以“科技赋能艺术”为主线,通过作品展示与互动,以期推动艺术与科技的高质量融合,引领雕塑艺术发展的学术新方向。</p> <p class="ql-block">《自然系列——木材》</p><p class="ql-block">李洪波 (纸、胶、颜料)</p><p class="ql-block">看似自然状态下的普通物体——木材,通过变形拉伸的方式挑战了观者的认知常识,同时展现出纸的伸缩性与柔软性,以此关注到纸作为一种物质的“物性”。利用纸的伸缩性,变形的物体所 增加的体量与空间形成一种生成 与制衡关系,这种变异的体形与未变形的物体也有着时空对比关系的存在。艺术家通过用纸模仿自然形态的物体,又用紙改变自然物体的形态,来探究自然事物在人类日常思考之外的不可预知性。</p> <p class="ql-block">《摇摇晃晃的乡愁》</p><p class="ql-block">王如美、尹宇彤 (金属)</p><p class="ql-block">265cm x 60cm x 200cm2025</p><p class="ql-block">作品以倾斜镂空的楼体象征记忆碎片。底部铸铁与顶部锈钢虚实对比,中央轴承使结构可多向摇晃。保留焊疤与酸蚀痕迹的钢筋嵌入工业残件,隐喻城乡悬浮状态。当观众触碰时,钢筋开始摆动,将乡愁解构为动态平衡的情感力学一冷硬的钢材承载柔软的乡愁。这座摇晃不倒的楼,成为流动时代的羁绊隐喻——我们在失衡中寻找自己的支点。</p> <p class="ql-block">《觅》蔡嘉琪</p><p class="ql-block">樟木、打印材料50cm x 30cm X 55cm</p><p class="ql-block">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麻雀,恰似偶然栖落枝头般悠然静憩。接通电源后,伴着清脆的叽叽声它欢快扑扇翅膀;木箱内置震动传感器,轻叩之间,动态与声响即刻苏醒,赋予作品以生命力。</p><p class="ql-block">不经意间,小麻雀落于女孩辫梢,一如往昔在树梢停驻。女孩静默伫立,将自己化作一棵树,以宽厚之姿守护安宁,践行与万物的平等共生。在纷扰尘世里,这一-刻,人与雀皆觅得内心的静谧归处。</p> <p class="ql-block">《缝纫旋律》郭攀 </p><p class="ql-block">155cm X 100cm X 25cm综合材料</p><p class="ql-block">作品以缝纫机机械结构为核心,融合工业美学与人文温度。木质框架如记忆容器,包裹内部精密金属系统——齿轮咬合、连杆联动,复现缝纫机运转的经典韵律,金属构件的光泽纹理,记录着手工艺的专注与执着。顶部仿生状金属结构,既是机械张力的艺术延伸,更隐喻“编织生活"的意象。</p> <p class="ql-block">《我与这个城市最后的温情》陈春旺</p><p class="ql-block">木板、电机、钥匙组合尺寸可变</p><p class="ql-block">每一串钥匙背后都有一个主人,这串钥匙是这个主人所有的权力,通过电机的旋转带动钥匙的碰撞,将他们的“权力”声音化。</p> <p class="ql-block">四、“刀木纪程”</p><p class="ql-block">用丰富的作品和翔实的文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p><p class="ql-block">以新兴木刻的传播为切入点,通过143件/组经典作品及相关文献资料,梳理新兴木刻萌发于上海,弘扬于全国,抗战胜利后再汇流至上海的传播路径。</p> <p class="ql-block">原来鲁迅先生是新兴木刻的发起人。</p> <p class="ql-block">又想起外公了~</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外公家里进门的墙上挂着一幅他画的油画,鲁迅,思考中,手中捏着燃着的烟卷,右下角书 “格鲁”二字(后来知道那是外公的笔名)印象特别深刻。他去世后油画不知所踪, 同时消失的还有一本质地很好的宽幅的连环画,三打白骨精,英文版的!每每想起来都觉得遗憾~ 现在唯一留下的是一本外公的工作笔记,大概上世纪七十年代末。</p><p class="ql-block">2018年暑假去绍兴,在鲁迅故居前看见鲁迅的雕塑,立刻想起外公的那幅油画就是这个形象,激动了半天,非拍了张照才离开~</p> <p class="ql-block">五、首届中国乡土绘画(农民画)作品展览</p><p class="ql-block">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广大农民画作者和基层美术创作群体用心灵感悟生活,以独特的观察视角、生动质朴的艺术语言记录新时代乡村生产生活的新场景,传承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记录乡土社会的时代变迁。</p> <p class="ql-block">巨幅《沪派江南——新元圩田农耕图》格外吸引人,在2.5米巨幅中感受四季农忙。画作出自金山农民画家陈惠方之手,一派江南水乡独特景观特色与乡土风物。采用明亮饱和的色彩,黄、红、绿、蓝等高纯度色块并置,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体现了画家热烈的情感和对生活的赞美;散点透视的特性,让生活场景彼此交织,丰富的层次充满了叙事性。可以说这不仅仅是一幅乡土绘画,更是一种集体记忆的保存与呈现。</p> <p class="ql-block">六、美术作品中的上海</p> <p class="ql-block">《全国国民外交联合会成立》</p><p class="ql-block">韦天瑜 2014年 </p><p class="ql-block">1914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为了摆脱清朝长期与国际社会疏离所造成的外交孤立状态,积极响应号召,参加到英、美、法、俄、日等国组成的协约国一方,与德国和奥匈帝国组成的同盟国作战。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法国贡比涅森林与德国代表签订停战协议书,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纪念日。作为“一战”之后中国高涨的反日民族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在停战三周年的纪念日,上海各界华人和英、美、法租界的侨民一起,共同庆祝自己获得的战胜国的公民地位。</p> <p class="ql-block">《没有围墙的音乐殿堂》鲍莺 2022年</p><p class="ql-block">上海音乐学院是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国立高等音乐学府,堪称音乐人心目中的“圣地”。上音汾阳路校区整体提升工程中,充满艺术氛围的上音校园拆; 除围墙,对市民游客开放,整体融入徐汇衡复风貌区。这一区域内充满音乐元素的建筑都以上音校园为纽带连成一片,组合成上海独有的最具文化底蕴的音乐之旅线路。</p><p class="ql-block">作品采用三联画的形式呈现。左边是汾阳路临街的教学楼局部,中间一幅是上音校园里几栋历史建筑,右边画幅里是新建的上音歌剧院的正门部分,三部分分别代表着.上音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画中可以看到音乐人、观众和行人,以及“海派城市考古队”(“海派城市考古队”是对上海城市历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探索的团队或活动)的身影,展示了拆除围墙后音乐殿堂与城市相融的和谐状态</p> <p class="ql-block">《早餐里的“城市温度”》解文金</p> <p class="ql-block">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还有好多展没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