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31日,周日,烈日当空,气温28~35℃。今天是上海很热的一天,我们一家决定去人民广场参观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建筑,外观气势恢宏。以方体基座与圆形穹顶相融合,取“天圆地方”之意。石材立面规整大气,简洁线条勾勒出端庄轮廓。大面积玻璃幕墙,既引入自然光线,又使建筑现代感与通透感兼具,传统韵味与时代气息在此完美交融。</p> <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静立于闹市之侧,灰白石壁,无甚雕饰,仿佛一卷未及翻阅的厚书。入门处石阶洁净,一级一级,将市井的喧声隔在身后。门厅里光线柔淡,人语低微,足音亦轻,仿佛怕惊醒了什么。空气里浮荡着一种古物特有的气息,非香非尘,清冷而微涩,直沁入人的衣襟里去了。博物馆分为四层,各层有各层的特色,展览内容包括青铜、陶器、书法、雕塑、玉器、家具、钱币、少数民族工艺等。</p> <p class="ql-block">乘电梯步入四楼,先到少数民族工艺馆。上博少数民族工艺馆自1996年底正式对公众开放以来,以服饰、染织绣、金属工艺、雕刻工艺、漆器与藤竹编工艺、面具艺术六大板块,展现了中国少数民族悠久绚烂、丰富多样的造物文化与艺术审美,多彩服饰绚丽夺目,每一针每一线,皆织就民族风情。传统织物纹理独特,诉说着古老故事;精巧银饰造型别致,彰显着匠人心意。各民族文化在此汇聚,碰撞出奇妙火花。</p> <p class="ql-block">接着我们又来到张宗宪先生掐丝珐琅器展馆。张先生分两次捐赠了55件铜胎掐丝珐琅器给上博馆,年代跨度从明代到晚清民国,有陈设品、生活用品、文房用品。它们又称景泰蓝。珐琅器流光溢彩,色彩搭配和谐精妙。掐丝工艺细腻,线条流畅灵动,勾勒出繁复而精美的图案。于这一方天地,领略传统工艺的鬼斧神工,感悟历史与艺术交融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一到玉器馆就感觉室内豁然明亮起来。一列列青铜珐琅,温润如玉,如雨后初晴的天,明亮鲜丽,青铜浓淡里透着市井的烟火气。尤其那几件秘色珐琅,薄胎透光,釉色清浅如春水,不知古人费了多少心思,才炼出这般摄人心魄的色泽。它们静置灯下,不言不语,却把千年匠人的指温,无声地传递至今。玻璃罩子把尘嚣挡在外面,里面的器物只安然躺着,睡在柔光里,竟比活物还要恬静几分。</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玉器,我们又转到明清家具馆。西方人将中国明清家具提升到了与中国其它文物等同的地位。但在我国仅上海博物馆一家有专室。此展室是收藏大师王世襄先生将自己数十年购藏的79件明清家具,以象征性的价格转售香港富茂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庄贵仑先生,庄贵仑以其父志宸、叔志刚的名义无偿捐赠上海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明清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的杰出代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明式家具造型简洁,线条流畅,注重木材的自然纹理和质感,工艺精湛,结构科学合理。它以榫卯结构为主要连接方式,坚固耐用。其风格典雅大方,给人以宁静质朴之感。注重装饰,雕刻繁复精美,常运用镶嵌、彩绘等工艺,造型庄重,气势恢宏。选材讲究,多采用名贵木材如紫檀、黄花梨等。明清家具不仅是实用的生活用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体现了当时极高的审美情趣和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四楼各展厅,我们坐电梯下到三楼书画厅。这里特设“两塗轩”专室,以表彰庄氏家族守护中华文化的赤诚之心与慷慨壮举。室内的的灯光格外幽柔,长卷缓缓舒展于特制的橱内,墨色氤氲,山水在尺素间绵延。看那石涛的残山剩水,笔意荒寒,几处枯笔淡墨,竟似裹着秋风瑟瑟;再看文徵明的小楷,工稳秀润,字字如珠,排列在素绢上,竟像把江南的细雨也收束于其中了。灯光是极谨慎地照着,既不敢太亮,怕灼伤了脆弱的绢素,又不忍太暗,辜负了这隔世的风雅。看画的人屏息凝神,影子长长地投在背后的墙上,倒像是画中人悄然步出,在壁上添了道无声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两塗轩”原是菲律宾“一代儒商”庄万里的书斋,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市郊,庄万里孺慕中华文化,感怀华夏文物流放海外,尽平生之力搜求书画珍品,珍藏于此。“两塗轩”所藏书画数量丰富,作品时间跨度自宋至明、清、现代,绵延800多年,科目齐全,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和书法四大门类,许多墨迹具有艺术人文等多层面的价值。对中国书画感兴趣的网友,不妨前往上海博物馆三楼,静心观赏这批来自庄氏家族的书画精品。</p> <p class="ql-block">在三楼“秦立人、朱仁明印章馆”我们参观了古犀珍献展。展览从馆藏中精心遴选百余件犀角器珍品,并辅以青铜器、瓷器、玉器、竹木器、漆器等与犀角雕刻艺术相关的文物,通过“天成不雕”、“古风流韵”、“花容叶态”、“荷姿造影”、“奇木幽石”、“登山临水”、“仙凡同趣”、“规形矩度”、“簪珍饰宝”、“文房清趣”、“犀杯传风”11个主题,从天然之美到雕琢之巧,从古代传说中的神异色彩到明清时期文人雅士的审美意趣,为观众多角度地呈现了明清犀角器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犀角雕刻至晚于汉代已经成熟,历经唐宋的发展,在明清之际达到鼎盛。犀角雕刻艺术借鉴和融合了金、玉、漆、竹、木、牙雕的样式或技艺,其造型多样,装饰题材和纹饰样式丰富,彰显了中华手工艺传统所具有的物尽其用、材尽其美、工尽其巧等价值追求,传递着古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旨趣。</p> <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一共四层,陈列面积共计12000平方米,一楼和二楼的展览都搬去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博馆,一座充满沧桑的古老建筑,一段中外文化的历史缩影。博物馆内的展品不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让你感受到古人生活的精致和智慧。 此次参观,收获满满,于文物间触摸历史温度,感知文化力量,深入感受了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独特韵味。让我震撼于先人的智慧与匠心。此行不仅增长了见识,更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