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一脉之顺治通宝

大槐树

<p class="ql-block">作者:大槐树</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169804</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p> <p class="ql-block">  白山苍茫黑水深,</p><p class="ql-block"> 女真马蹄碎关宁。</p><p class="ql-block"> 天命汗钱密林起,</p><p class="ql-block"> 八旗横扫宁远城。</p><p class="ql-block"> 煤山难载重八怨,</p><p class="ql-block"> 冲冠怒断朱棣风。</p><p class="ql-block"> 西下帆影终不见,</p><p class="ql-block"> 人间清白于谦名。</p><p class="ql-block"> 朱明王朝的落幕,女真族以雷霆万钧之势的崛起,这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都是十七世纪东方世界的一件大事。当东印度公司的船队纵横驰骋在大西洋,印度洋沿海大敛横财之际!八旗铁骑踏破山海关,席卷燕蓟大地,于1644年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制王朝——大清帝国。</p><p class="ql-block"> 顺治通宝就是在西方列强开始东进,大明王朝迅速南撤的经纬里诞生的,这枚看似普通的铜钱,正是这场民族转型与文明融合的沉默见证者。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个王朝以及其货币制度的兴起,更是铭刻了一个少数民族从边疆游牧到主政中原那身份的蜕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顺治通宝自诞生之日起,就直面属于这个时段矛盾交织的宿命,中原大地的战火纷飞和货币体系的混乱不堪,通货膨胀,以及各地农民割据势力私铸钱币泛滥成灾如“崇祯通宝”,李自成的“永昌通宝”,张献忠的“大顺通宝,西王赏功”,孙可望的“兴朝通宝”,还有部分地方政府粗制滥造的所谓“鹅眼钱”、“剪边钱”等劣质货币等等。这种新老交替,皇权不能控制财政顺畅运转的历史背景下,顺治元年(1644年)开始铸行的顺治通宝就担起了力挽狂澜的历史重任。但直到顺治三年(1646)才大规模开铸,顺治通宝才大行其道!这种每文重一钱的货币标准确立,不知是一枚小平钱的横空出世,而是一个新兴政权、一个经济秩序、一个统治合法性、一个政治意志的确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顺治通宝的形制演变堪称一部微缩的满汉关系史。初期的顺治通宝保留了明显的明代铸钱风格,钱文汉字工整秀丽,背面光洁无文俗称“光背”,其实这是满清八旗对汉文化的初步接纳。随着清王朝政治局面的逐渐稳定,开始出现了顺治通宝小、折二、折十型、折银一厘等满文纪局、汉文纪局四种二十一局,它们分别为:</p><p class="ql-block"> 顺治背工(户部宝源局)、背户(户部宝泉局)、背福(福建省局)、背同(山西大同局)、背浙(浙江省局)、背襄(湖北襄阳局)、背阳(山西阳河局)、背临(山东临清局)、背云(直隶密云局)、背东(山东省局)、背原(山西太原局)、河(河南省局)、宁(甘肃宁夏局)、宣(直隶宣府局)、昌(江西南昌局)、荆(湖北荆州局)、蓟(直隶蓟州局)、延陕西延绥局)、新(南京新钱局)、南(湖南省局)等。其中背南,折十纪重一两这两种钱币十分罕见,只闻其名,未见其实。还有顺治一厘纪值钱中,荆一厘,同一厘亦非常少见!而在满汉文顺治通宝中,满汉福字大样,以及宝泉折二样钱以较高的身价备受古币藏家青睐!其余的基本为普通币。</p><p class="ql-block"> 顺治通宝与康熙通宝相较,顺治钱真可谓五花八门,比如顺治通宝中有“缶”寶、“尔”寳、双点“通”、方头“通”、光背、背星 、背o、背一、背二、背延有上延、右延,背临有上临、右临,背阳有上阳阳、右阳,背宣有上宣、右宣等等。这种货币形制的变迁,既反映了清廷在保持满洲特色与接纳汉文化之间的微妙平衡,又完整再现了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对话的痕迹,轨迹……</p> <p class="ql-block">  顺治通宝的铸造与流通,其实有一整套精巧的政治经济学策略。比如虽然在各省设立铸局,却严格控制铸币权,并通过户部宝泉局和工部宝源局掌控核心铸币能力。这种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货币体系,既满足了帝国的货币需求,又确保了中央对经济命脉的精准控制。所以顺治通宝从1644的局部流通到随着清军的征服步伐不断西进、南下,可以说这枚铜钱所到之处,即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规模宏大的圈地运动……</p><p class="ql-block"> 顺治通宝的顺行全国,这是八旗制度下的满汉共治政治架构的成功。清初统治者能够深刻的意识到,单纯依靠武力无法长治久安,必须建立一套融合满汉的文化政治体系才是王道,再加上顺治帝本人对汉文化也深爱之——他研读儒家经典,任用汉族大臣,甚至对佛教禅宗产生浓厚兴趣。这种文化包容态度在货币政策上有着充分的体现,因为他发展了天圆地方,发展了外圆内方,发展了乾坤之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守成之君的康熙帝接下顺治留下的帝国蓝图初稿,他继承的不仅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还有这枚铜钱连起来破碎的明末经济与即将到来的康乾盛世。它穿梭于市井巷陌,也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制盛世的开端。</p><p class="ql-block"> 顺治通宝在今天的收藏市场上或许并不罕见,但其历史价值远超出金钱本身。这枚古钱币就女真-满族从边疆民族到中原统治者丽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它又一次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整合的成功。今天,当我们凝视这枚历经三百余载腥风血雨的小铜钱时,我仿佛能看到了一个时代的身影:</p><p class="ql-block">马蹄声渐远,</p><p class="ql-block">书声琅琅起。</p><p class="ql-block">弓刀入库日, </p><p class="ql-block">马放南山时。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顺治通宝不仅是清朝货币体系的开端,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又一实证,它的流通轨迹,很像一条中华传统文化的金丝铁线,串连历史的脉络,讲述着文明融合的故事直至永恒……</p> <p class="ql-block">乙巳年秋月于城固&lt;大槐树&g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