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两口子于2025年8月31日自驾来到了百泉风景区。它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西北部的苏门山南麓,是河南省最大、保护最完好的古园林建筑群,素有“中州颐和园”“北国小西湖”的美誉,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河南百泉西华门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为迎接乾隆皇帝南巡而建,仿照紫禁城掖门样式,最初位于百泉湖西岸,后因年久倒塌。1992年,辉县市化工厂出资复建,采用牌楼式建筑风格,并保留了“西华门”的名称。 乾隆南巡时,辉县将百泉书院改建为行宫,同时整修百泉湖及周边建筑。西华门作为行宫的门户之一,与东华门、南华门共同构成宫廷式建筑群。 </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拍摄的百泉景区东华门</p> <p class="ql-block">百泉风景区地处辉县市中心西北约2.5公里处,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由苏门山和百泉湖组成。湖底泉眼密布,泉水自地穴喷涌如串珠,故又名“珍珠泉”,水温常年保持在17℃左右,清澈见底,冬暖夏凉。我们漫步在湖边,看着水面波光粼粼,仿佛置身于一幅水墨画卷中。</p> <p class="ql-block">开凿于商代,距今3000余年,历代名人如魏晋孙登、北宋邵雍、苏轼、清乾隆皇帝等曾在此隐居或游览,留下啸台、安乐窝、涌金亭等50余处遗址及350余块碑刻。百泉风景区融合南北特色,90余处古建筑中既有南方园林的玲珑秀丽,又有北方的雄伟壮观。我们沿着湖边小径前行,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百泉风景区十大核心景点包括:百泉湖、苏门山、涌金亭、清晖阁、邵夫子祠、卫源庙、湖心亭、安乐窝、啸台、饿夫墓,融合自然山水与人文古迹,被誉为“中州颐和园”。我们首先来到了涌金亭,亭子建于乾隆年间,亭内碑刻上刻有苏轼的题字,字体遒劲有力,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百泉湖开凿于商代,成熟于唐宋,完备于明清,已有3千多年的历史。历代名人在此游览、隐居,留下了无数赞美百泉的诗词歌赋。魏晋时期的孙登,北宋时期的邵雍,大文学家苏轼,南宋岳飞,元朝王磐,明末清初孙奇逢以及清乾隆皇帝,留下啸台、安乐窝、饿夫墓、三碑亭、清晖阁、卫源庙、孔庙、邵夫子祠等名人遗址。我们沿着湖边继续前行,来到了安乐窝,这里是北宋理学家邵雍的故居,屋内陈设简朴,却透出一股清幽之气。</p> <p class="ql-block">游客服务中心是一座传统的中式建筑,红色的门框和窗棂与灰色的砖墙形成鲜明对比,门前有几棵高大的树木,树干粗壮,枝叶繁茂,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建筑前有长椅供游客休息,整体环境显得古色古香,充满历史感。我们在服务中心稍作休息,喝了一杯清茶,继续我们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百泉湖,乾隆年间砌石成湖,湖畔亭台错落,苏轼题写的“涌金亭”碑刻尤为著名。苏门山海拔184米,山上有邵雍故居、饿夫墓等遗迹,文化积淀深厚。湖水清澈见底,湖面倒映着蓝天白云,岸边是整齐的石墙和绿树,远处可以看到几栋现代化的高楼,整体氛围宁静而现代。</p> <p class="ql-block">苏门山: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百泉风景区内,属太行山支脉,海拔184米,与百泉湖相映成景。山体北依太行群岭,南临清泉,植被茂密,古迹众多,形成山水交融的独特景观。 </p> <p class="ql-block">苏门山自古为文人隐士聚集地,晋代孙登、竹林七贤曾在此隐居,唐代贾岛、宋代苏轼、理学家邵雍等均留下遗迹。北宋邵雍在此建“安乐窝”讲学,明代成化年间建孔庙,山顶有孙登长啸的啸台。西周共伯和、秦始皇时期的齐王田建等历史人物亦与此山相关。现存碑刻350余块,省级以上文保单位8处,包括邵雍故宅、饿夫墓等古迹。 </p> <p class="ql-block">苏门山因山形如门且多生苏草得名,又称百门山。其北连太行群岭,南吐清泉,满山翠柏葱绿,祠宇亭台点缀其间。唐代诗人刘禹锡曾赞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p> <p class="ql-block">清晖阁:始建于元代,最初为郭子忠花园内的亭台“挹翠楼”,明代万历年间(1592年)由县令纪云鹤扩建为阁楼,并更名为“清晖阁”。清代历经康熙、乾隆等朝多次重修,增设了“飞虹桥”等附属建筑。主体为三层阁楼,采用宋代仿古风格,朱墙灰瓦,飞檐翘角。周边有百亩湖面,莲花遍布,曾悬挂“清晖阁”“水木清华”等历史牌匾。我们登上清晖阁,俯瞰整个百泉湖,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柏树环绕清晖阁四周,形成独特的园林景观,与阁前飞虹桥、船房等建筑共同构成“北国小西湖”“中原颐和园”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清晖阁旁的柏树是元代至清代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些柏树多为侧柏,树龄超过400年,是清代建筑时期(1592年)由纪云鹤县令栽植,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我们站在柏树下,仰望着这些古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柏树最初由纪云鹤在万历年间(1592年)为重修清晖阁时栽种,作为园林景观的一部分。这些柏树见证了清晖阁从亭到阁的演变过程,与阁前飞虹桥、船房等建筑共同构成清代园林景观。我们继续前行,来到了船房,这是一座建于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年)的建筑,因其形状似水上之船而得名,又因古代官员游览时此处常有兵丁把守,故又称为兵部房。</p> <p class="ql-block">柏树见证了清晖阁的多次重修(如康熙、乾隆年间),其生长状态反映了园林维护情况,成为研究清代园林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现存柏树多为侧柏,枝叶繁茂,树皮红褐色,纵裂。由于侧根发达,适应性强,至今仍保持良好生长状态。</p> <p class="ql-block">云桥:道光十三年(1833),辉县知县周际华创建,并在桥头建有云桥门一座。</p> <p class="ql-block">船房:道光十三年(1833),辉县知县周际华创建,因其状好似水上之船,故名船房,又因古代游览时,此处常有兵把手,故又俗称“兵部房”。</p> <p class="ql-block">讲述了“云石”的发现和历史背景。</p> <p class="ql-block">清朝道光年间,徽县县令周继华清理湖底淤泥时发现此石。因石上纹理如云似雾,甚是好看,将其竖立在此,并题写“云石记”。云耶,石耶。来从何去,止汝于此,切莫飞去。</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湖边漫步,湖面停泊着几艘彩色的游船,远处的凉亭倒映在水中,仿佛一幅静谧的画卷。湖岸两侧种满了垂柳,湖面上有几艘彩色的游船,远处可以看到现代化的高楼建筑,天空中有几朵白云,整体景色宁静而美丽。</p> <p class="ql-block">肺石:石头形状千疮百孔,由是人类的一叶肺,故称肺石。</p> <p class="ql-block">一座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的凉亭,位于一座石桥旁,周围是绿树成荫,远处可以看到一座庄严的庙宇,天空晴朗,云朵稀疏;凉亭的建筑细节精致,栏杆环绕,背景中有几棵高大的树木,整体氛围宁静祥和。</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石桥,桥身由多孔拱形结构组成,桥面两侧有栏杆,可以看到树木和远处的建筑,但百泉景区湖内西边湖面缺水,主要受天气干旱、地下水位下降及人类活动影响,具体包括工农业用水过度、水源改道等综合因素导致。非常遗憾。</p> <p class="ql-block">一座传统的中国式凉亭,亭子结构复杂,屋顶有多个飞檐翘角,装饰有精美的雕刻和彩绘,周围是绿色的树木和草地,天空中有几朵白云,地面铺有石板,凉亭前有几根石柱支撑,整体环境显得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一座位于高处的凉亭,凉亭的屋顶有多个飞檐翘角,装饰有砖瓦。</p> <p class="ql-block">现存碑刻350余块,百泉书院曾为宋元时期全国著名学府之一。</p> <p class="ql-block">灵源亭:创建于唐大中六年(852),为实城县令赵丹诚所创建,原名为百泉亭,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巡按御史霍冀重建改名,改名灵源亭。</p> <p class="ql-block">喷玉亭、创建于隋大显五年(609),金代明昌年间(1193左右)。辉县主薄李天瑞重建,明化年间(1475年左右)。辉县参议徐文薄根据亭下泉水喷涌如珠之状,命名为喷玉亭。</p> <p class="ql-block">怀乡亭</p> <p class="ql-block">课桑亭:清朝光绪三年,1877,辉县遭遇严重旱荒,百姓生活困苦,辉县知县潘江自捐奉禄,自浙江明湖购买湖桑数千株,并在此传授种植技术。光绪八年(1882丿建其此亭,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课桑亭</p> <p class="ql-block">游廊桥:创建年代不详,原为普通石板小桥,公元1750 年,乾隆皇帝驻跸百泉,因鉴于帝王安全,将旧桥拆掉,改建成一座宽约两丈的大型石桥。游人经过此桥宛如进入长廊,故名"游廊桥"。后毁于战争时期,1958年桥中建三连顶式亭子一座,命名"跃进亭"。</p> <p class="ql-block">多谢师友指导!</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3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