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落 壮丽人生》——追记风暴潮专家刘风树

波鸣-耕海村夫(免送🌹)

<p class="ql-block">作者:波鸣-耕海村夫</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3888460</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潮起潮落 壮丽人生</p><p class="ql-block">——追记风暴潮专家刘风树</p><p class="ql-block"> 他走了,走得那样匆忙,以至来不及对他毕生奋斗的海洋事业有所交代就走了。</p><p class="ql-block"> 1993年8月29日,也就是在他去世后的一个多月,“第五届国际自然和人为灾害会议”在中国的海洋科学城青岛召开了。当国际自然灾害预防与减轻协会主席穆罕默德·伊利沙白教授在会上庄重宣布,把“科学贡献奖”授予长期从事自然灾害和减灾科学研究的突出贡献者刘风树教授时,全场顿时掌声雷动。此时台下有的人在哽咽,有的人叹息。只见刘风树的生前同仁,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研究员,时任海洋物理研究室副主任的乐肯堂教授,满含热泪地走上颁奖台,郑重地接过了这一属于中国人的殊荣,以告慰刘风树教授的在天之灵。</p><p class="ql-block"> 当我国改革大潮席卷神州大地,刘风树探求海洋奥秘的触角也伸向了更深层的领域,他负责承担的国家“七·五”和“八·五”攻关项目,相继完成了“我国东南沿海台风风场模型”、“长江口至北部湾统一的台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型”等多项重大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奠定了我国风暴潮数值预报的基础。就连秦山核电厂和辽宁核电厂厂址基准洪水位数值计算,也凝聚了他的一份心血,</p><p class="ql-block"> 刘风树教授1956年从山东大学海洋系毕业后就来到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工作,从此与海洋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凡与刘风树风雨同舟、辛勤耕耘过的人,都对他那执着追求、献身科学的精神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他在海洋科研中所做出的贡献十分钦佩,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祖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刘风树全心全意地献身于海洋事业,许多令人振奋的科研成果,在他和同事们的不断求索中诞生着。</p><p class="ql-block"> 在刘风树发表过的40多篇论文、报告中,绝大部分是关于海洋灾害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有的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有些分获中国科学院一、二、三等奖。1993年初,他终于完成了专著《中国海洋灾害》一书的撰写。但有谁能想到,病魔之掌已向他伸去。当他承担的“八·五”攻关课题“灾害性水位预报模型”和“海水漫滩数值模型”的研究,将对我国政府防灾抗灾和减灾措施的制定及工程实施起到重要作用时,而这位“风暴斗士”却在最后的冲刺中不幸倒下了。</p><p class="ql-block"> 他的“正压和层化浅海动力学”、“浅海风暴潮的数值模拟试验和数值预报”及“风暴潮的海洋工程上的应用”等研究成果,对我国的防灾减灾事业,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p><p class="ql-block"> 为了提高我国“风暴潮”研究水平,他先后十多次参加或组织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1984年他作为“中国风暴潮预警系统考察团”团长,率团成功地出访美国,深受国际同行们的关注。1987年,他作为风暴潮国际会议组委会副主席,成功地组织和领导了大会的圆满召开,进一步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p><p class="ql-block"> 刘风树热爱自己的生命,但更珍视人类的防灾减灾事业。第五届国际灾害会议,是该领域首次在中国召开这样的盛会,他作为本届大会的国际组委会主席,一年前就开始组织领导着紧张而复杂的筹备工作,可癌细胞也正在一天天地无情地吞噬着他的肝脏,及至发现已是晚期了。记得他在医院的病床上,念念不忘的仍是课题的进展和灾害会议的筹备。7月份,是风暴潮多发之季,也是大会召开前的一个多月,这位风暴潮研究专家也走完了他65岁的人生旅途。</p><p class="ql-block"> 刘风树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走了。当我们顺着他一生奋斗的足迹细细寻去时,你所看到的正是当代千千万万中国知识分子全身心地投入事业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下图前排左七留出的空位,是给“第五届国际自然与人为灾害学术研讨会(1993-08-29至09-03)”大会执行主席,在会前一个多月不幸逝世的我国物理海洋学家,风暴潮研究的著名学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也是本文颂扬的主人公——刘凤树教授保留的专座,以此告慰这位风暴潮专家的在天英灵。</p><p class="ql-block"> (作者:刘书明) </p> <p class="ql-block">刘风树先生的事迹载于中国科学院《科坛文明天地》1994年一期刊(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期刊1993年第十期载: </p><p class="ql-block"> 《自然和人为灾害会议在青岛召开》</p><p class="ql-block"> 第五届国际自然和人为灾害会议在青岛隆重举行。来自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60 多名专家学者与会,就本届会议论题--减灾展开了研究探讨。会议围绕世界各地发生的洪涝、干旱、火山、地震、雪崩、海啸、风暴潮、海水侵蚀、海雾、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灾害和空气与水污染、火灾、车祸、滥伐森林等技术和人为灾害发生规律进行广泛深入探讨,对减灾措施和防灾对策作了研究交流。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当前必须做好几件事:(1)建立减灾资料库;(2)建立减灾研究机构和执行机构之间的联系渠道;(3)提高官员和公众的减灾意识;(4)把减灾工作列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开展地区间的国际合作。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表还建议,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应建立一项不少于10亿美元的减灾基金,主要用于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减灾事业。</p><p class="ql-block"> 为奖励长期从事自然灾害和减灾领域科学研究者,国际自然灾害协会共设六种奖。本届有8名科学家获奖。我国有3名科学家获此殊荣,中国科学院自然灾害研究委员会副主任王昂生教授、中国风暴潮及海啸研究会前名誉理事长刘凤树教授获国际自然灾害协会科学贡献奖,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物理研究室副主任乐肯堂教授获国际自然灾害协会特别成果奖。</p><p class="ql-block"> (作者:杨树珍 刘书明)</p> <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青岛市南海路园区图</p> <p class="ql-block">作者:刘书明(波鸣),早年入伍海军北海舰队,军旅二十载后转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又履职二十五载而告退并定居于青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