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听日本的歌曲,不管是电影插曲,还是民歌民谣,常常能听出一丝樱花之国的悲情,听出沉浸在日本国民骨子里那种刻骨铭心的亡失的悲伤。现在日本经济发达,国民生活富足,但或是历史的原因、地理环境的原因,其文化中总有一种"悽美″的元素。</p><p class="ql-block">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其后中国改革开放,日本文化作品进入中国。而七八十年代在中国大陆颇具影响力的几部影视作品《望乡》《人证》《生死恋》最具悲剧色彩,它们是日本文化中的"悲情″具体的表现。《望乡》是一部反战片。故事围绕女性史学家三谷圭子展开,她为了研究 “南洋姐” 的历史,来到九州天草进行调查。在采访过程中,三谷圭子遇到了曾是南洋姐的阿崎婆,阿崎婆逐渐向她讲述了自己的悲惨经历。阿崎婆本名山川崎,出生于九州天草,10 岁时为了家庭生计前往南洋,却被贩卖至山打根的八号娼馆。在娼馆中,阿崎婆经历了屈辱的生活,14 岁开始接客,并爱上了青年竹山秀夫,但最终被抛弃。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妓院逐渐衰落,阿崎婆回到故乡,却遭到家人的嫌弃。她移民满洲国,与皮匠成亲并育有一子,但丈夫在日本战败后病逝,儿子也因她的名声而疏远她。影片结尾,三谷圭子在山打根的日本人墓地看到了许多背对着祖国的墓碑,象征着南洋姐们被祖国抛弃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望乡》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时期的黑暗历史,以及女性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影片通过阿崎婆的个人经历,展现了 “南洋姐” 群体的苦难,把个人的命运置于历史的事件中叙述,营造了浓烈的国民与国家命运多舛的悲剧色彩。</p><p class="ql-block"> 《人证》是与《望乡》类似的一部有着历史背景的反战电影。如果说《望乡》反映的是历史的悲剧,那么《人证》说的是人性的悲剧,而这种人性悲剧有着历史的瓜葛。在东京皇家饭店的电梯里,美国黑人青年乔尼被刺死。乔尼来自美国,是来日本寻找生母的,他的遗物中有一本《西条八十诗集》和一顶草帽。二战后,美国军人威尔夏在日本与八杉恭子同居生下乔尼,美军撤离时威尔夏带儿子回了美国。之后八杉恭子嫁给本国人郡阳平并生子。她隐瞒了过去,成为著名服装设计师,其丈夫也成为有实力的资本家。乔尼来日本寻找母亲,八杉恭子为了维护自己的荣誉、地位和家庭,在饭店电梯里杀死了乔尼。她日本的儿子因开枪拒捕被警方击毙。当八杉恭子正在服装设计授奖大会上获得大奖时,警察到会场拘捕她。八杉恭子看到两个儿子都死了,难以克制内心的痛苦和复杂的情感,来到断崖前自杀。电影通过八杉恭子的悲剧,深刻剖析了不同种族之间面对亲情的尴尬人性,反映了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伤害。</p><p class="ql-block"> 战争带来苦难,和平的生活也有悲欢离合。《生死恋》是一部爱情片。剧情围绕水产研究员大宫雄二与仲田夏子的爱情故事展开。大宫雄二在网球场上与挚友野岛进的女友夏子相识,夏子被大宫身上独特的气质吸引,直言他有野岛所缺乏的灵魂共鸣,二人逐渐相爱并私定终身。然而,在约定结婚的前两天,夏子因实验室爆炸意外去世,只留下大宫在悲痛中回忆往昔。影片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演员出色的表演,展现了爱情的纯粹与伟大,以及生死的无情与残酷。影片改编自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的小说《爱与死》和《友情》。小说中对爱情和生命的深刻思考为电影提供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影片中运用了慢镜头和富有诗意的画面,营造了浪漫而哀伤的氛围,又是日本文化中"悽美″元素的反映。日本电视剧《血疑》与《生死恋》一样讲了一个爱情悲剧。幸子是东都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大岛茂的女儿,17 岁时因放射性钴 60 泄漏事件患上白血病。医学院学生相良光夫因血型相符,多次为幸子输血,两人逐渐相爱。然而,幸子的身世之谜也被揭开:她的亲生父亲是光夫的父亲相良英治,生母是大岛茂的妹妹大岛理惠,因此她与光夫是同父异母的兄妹。得知真相后,光夫曾试图离开,但最终因大岛茂的劝说回到幸子身边。幸子在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乐观,努力备考医学院,并在光夫和家人的陪伴下考入医学院。尽管光夫尝试骨髓移植,但幸子的病情持续恶化,最终在光夫的怀抱中安详离世。该剧以医学伦理与家庭伦理为背景,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p><p class="ql-block"> 《望乡》表现的是人的命运与国运之悲,《人证》表现的是人性之悲,《生死恋》表现的情感之悲,《血疑》表现的是生命之悲。这些影视片反映了日本的"悲情″文化,而这一点在日本文学作品中也多有表现。</p><p class="ql-block"> 谈日本文学,必须谈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他也是个悲剧性格的作家,他的善于用唯美的笔调渲染"乐情″,而在欢快中又夹杂着浓郁的悲伤。川端康成的每部作品里都透露着一种浓浓的忧郁之情,这大概与其从小的经历有关。川端康成自幼父母双亡,接着其姐姐相继病故。多次失去亲人的痛苦,让他形成了孤独忧伤敏感的特质。他的郁郁寡欢,最终成为他的文学作品中无人超越的底色。读川端康成的作品,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细嚼慢咽那丝丝悲苦。</p><p class="ql-block">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作者根据自身经历讲述了一个青年学生在伊豆旅行时与舞女薰子之间的故事。1918年川端康成上第一高等学校后去伊豆半岛旅行,之后十几年,川端</p><p class="ql-block">每年都会到伊豆度过一段宁静美好的时光,沉淀内心的痛苦或哀伤。伊⾖半岛位于东京的南部,属于静冈县,是关东地区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以温泉和海景出名。有日本最⼤的温泉城市热海、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修善寺</p><p class="ql-block">温泉以及伊⾖⼭、伊东、长冈等温泉。伊⾖不同于东京,东京的繁华,没有京都的古风古韵。它拥有只是那淡淡的忧郁和纯真的自然。因此这段故事只有发⽣在伊⾖才合情合理。</p><p class="ql-block"> 《伊豆的舞女》中的“我”是一个孤儿出身的青年学生,在伊豆孤身旅行,邂逅了天真无邪而又别具风情的年少舞女。在孤寂忧郁的心灵中,在似恋非恋的爱慕中,在伊豆的青山秀水和“我”的迷离的情思中,一段令“我”终身难忘的爱情故事淡淡地演绎着。薰子是一个 14 岁的舞女,出身卑微,生活艰辛。"我″途中邂逅了薰子。薰子让出自己的坐垫,两人开始有了接触。"我″跟随薰子一行人,途中发生了许多细微而温暖的互动。薰子的纯真和美丽让"我″产生了朦胧的思慕之情。然而,由于社会地位的差异,他们的感情不可能有结果。最终,"我″回东京继续学业,离别时虽痛苦却也只能无奈接受。"……船舱的灯光熄灭了。船上载运的生鱼和潮水的气味越来越浓。在黑暗中,少年的体温暖着我,我听任泪水向下流。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p><p class="ql-block"> 川端康成另一部名作《雪国》更是把这种男女欢爱的悲苦写得极致的唯美。</p><p class="ql-block"> 《雪国》是川端康成文学创作的顶峰之作,是他获诺贝尔奖三部作品之一。川端康成深受佛家和虚无主义的影响,他的作品总是给人空灵、孤寂的感觉。《雪国》与《伊豆的舞女》一样写的也是一段"邂逅″后的"美好","美好″后的悲剧。衣食无忧而内心空虚的中年男人岛村研究西洋舞蹈,工作之余去旅游,感受下乡下的生活美景。 《雪国》的故事就从岛村第二次前往雪国温泉旅行开始。岛村曾第一次去雪国时认识了美丽的驹子,两个人发生了恋情。驹子曾在东京生活,但混得不好,便来到了雪国,希望能够成为一名舞蹈老师,在师傅家学艺,师傅让她与其儿子形男订婚,而驹子对师傅有病的儿子形男并无感情。师傅死后,驹子为了给末婚夫形男看病,无奈当了艺妓。当她遇到来自东京的岛村时,被他的学识和气质吸引,无法自拔的爱上了他。而岛村只是爱她的年轻貌美,心里认为"露水姻缘″不会长久。这次岛村故地重游,目的是去幽会驹子。</p><p class="ql-block"> 岛村第二次前来雪国时,在火车上又看到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己是黄昏时分,车窗外夜幕降临在皑皑雪原之上。在这个富有诗情的衬景上,叶子的明眸不时在闪映,望去十分美丽动人。岛村凝视,不禁神驰。后来岛村得知叶子原来是驹子师傅家的人。驹子把自己全部感情寄托在岛村身上,有家室的岛村第二次来雪国,也只是一时的幽会,日子总是显得格外的短暂。临别,驹子坚持去车站送他,叶子突然跑来告诉驹子她未婚夫快死了,叫她赶快回去见最后一面。这个叶子正是岛村在列车上见到的美少女。驹子竟然拒绝回去见未婚夫,坚持要亲自送岛村走。驹子对岛村用情太深,害怕离别,害怕自己的爱情会一去不返。</p><p class="ql-block"> 当岛村第三次来雪国和驹子见面时,驹子提出了自己的请求,希望岛存一年来一回,驹子的爱是炙热的,相比之下,岛村就显得麻木和虚伪。驹子和岛村一起漫步,穿过松林,走过滑雪场。在下方田梗的一个角落里,他们碰到了正在为形男上坟的叶子。叶子请求岛村好好对待居子。一天,村子里的房子着火了,一个女人从屋顶坠下来,倒在地上微微痉挛那便是叶子。驹子跑过去抱着叶子,仿佛抱着自己的罪孽。岛村眼前又浮现那美丽的形象,而叶子就仿佛是一种虚无的存在,岛村想上前却被一群汉子推开,他抬头看到银河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下来。不过在岛村看来,生命的存在原本就是一种美丽的徒劳,一种虚无,因而这种临死前的挣扎是没有必要的。需要做的只要顺其自然,叶子的死亡让驹子终于清醒认识到,把感情寄托在了一个连自救能力都没有的男人身上,是多么的没有意义,他们的爱情结束了。岛村回到东京,继续他徒劳又虚无的生活,而驹子则待在这个荒凉的雪国,忘掉过去的奢望,等待年华老去。《雪国》整部作品充满着淡淡的哀伤,言语之间透露出虚无又悲哀的美,把悲情写到了极点。</p><p class="ql-block"> 川端康成是日本悲情文学的典型代表。日本影视与文学中悲情与悽美来源于日本传统美学的"物哀″。“物哀”是日本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学、艺术乃至民族文化心理。它并非简单的 “悲伤”,而是一种对自然、人生中 “瞬间之美”“无常之态” 的敏锐感知与共情,是主客交融的细腻情感体验。日本古典文学《源氏物语》中用 “物哀” 形容人物对自然、命运的感怀。这里的 “哀” 并非单指悲伤,而是一种难以言喻的 “感叹”, 包含喜悦、哀伤、怜悯、共鸣等复杂情绪,是对万物存在的敏锐观察。"物哀″反映在日本现代文学中也表现为对美好事物的脆弱和短暂的悲悯与怜惜,而大师川端康成又以生动精湛的文笔给它涂上了浓重的唯美色彩,达到了悲剧的审美效果。</p><p class="ql-block"> 日本文化中的"悲情″是一种悽美,而"悽美″作为一种情调也影响着日本的音乐,尤其是民歌民谣。人生的"瞬间之美″,稍纵即逝的"无常之态″在日本民歌民谣中常以"物象″的形式出现。樱花是日本的国花,这种粉嫩的花容易逝花期短暂的花儿获得日本国民由衷的喜爱,就蕴含着日本国民独特的心理。日本民歌《樱花》虽然描绘了樱花盛开的美景: 在樱花树下漫步,细雨飘落,春风拂面。但乐曲听来让人思绪纷乱,"快来啊,快来啊,同去看樱花″,在告诉人们樱花很快就会飘落,使人联想时光的流逝,生命的脆弱与无常。</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