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乘桴居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青岛谋生的二十年,无暇过多地关注青岛的前世今生,倒是二十三年前离开青岛之后,每当浏览到关于青岛材料,总是饶有兴趣。渐渐地,我了解到:青岛1891年开埠后,大清治下、被德日殖民、民国收回主权的几十年间,不知多少雅士、文人、豪杰踏足、光顾、逗留。不过给我的一个模糊感觉是:他们或是路过,或是小住,很少有扎根青岛的。这也许正应了青岛的地标建筑——栈桥的宿命:一座下海登陆的码头,一处中转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然,其中不乏将青岛选作为“浪漫之都”的,不乏将栈桥边这片地方选作为“风月宝地”的,不乏将这边陲之地选作为补充生命能量、启航新生的驿站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聊举两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4年6月15日,萧红和萧军乘轮船由大连抵达青岛,投奔好友舒群。他们的住址观象路一号,两层红瓦小楼,距离栈桥仅1.5公里左右。在青岛期间,他们常常步行到栈桥,倚栏听潮,指点远帆……。在青岛不足半年的时光,不仅是萧红萧军的“精神蜜月期”,而且也是他们文学创作的丰收期: 萧红创作了代表作之一《生死场》,萧军创作了代表作之一《八月的乡村》,后来鲁迅赞誉前者“力透纸背”,后者为“抵抗文学的丰碑”。1934年的11月初,好友舒群被捕,萧红萧军抛下家当,仓惶登船,离开青岛,奔赴上海。萧红在栈桥边回望青岛,充满了不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1年夏天,年仅17岁的李云鹤(即后来的江青)来到青岛,通过赵太侔的关系,在当时的国立青岛大学(住地是现在的海洋大学鱼山路校区)图书馆找到一份工作。此前,赵是她在济南戏校学习时的老师。李云鹤每天下午在图书馆借阅处当管理员,晚上看管阅览室。当年的李云鹤勤奋好学,半工半读,下午和晚上打工(借用现代用语),上午旁听大学课程。她选修的课程有:闻一多的“名著选读”,杨振声的“写作辅导”,沈从文的“文学概论”等。据时任图书馆馆长的梁实秋回忆,其间梁曾资助李云鹤的生活(李云鹤月薪30大洋,每月需要寄给她母亲10元,生活时常拮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云鹤到达青岛不久,即在他的老师赵太侔家,结识了俞珊的弟弟俞启威。俞珊是赵太侔的夫人。俞启威当时是青岛大学生物系的学生,比李云鹤大三岁。两人初次见面就被彼此吸引,不久便坠入爱河。俞启威后来成为青岛学生运动的领袖,并入党。在俞启威的影响下,李云鹤加入了左翼演员联盟“海鸥剧社”。两人从热恋转为同居。1933年2月,李云鹤经俞启威介绍入党。1933年7月,因叛徒告密,俞启威被捕。李云鹤被迫匆忙逃往上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岛的经历深刻地影响了李云鹤,为其后的政治生涯埋下了伏笔。青岛的这两年,奠定了她的文艺基础,为她后来的演艺生涯铺了路,特别是入党的经历直接影响了她的政治际遇,所有这些,使得后来她到延安不久,即显示出惹人眼目的文化、文艺素养和早已投身革命的政治履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