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腊子口:在险隘雄关处触摸历史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向腊子口驶去,窗外的风景逐渐从开阔的河谷切换为陡峭的崖壁。风里裹着山林的清冽,偶尔能听见溪水流过岩石的声响,可越是靠近目的地,心头越是多了几分肃穆——这里不是普通的山水景区,而是镌刻着红色记忆的“天险腊子口”。</p><p class="ql-block"> 走到景区入口,最先撞见的是两座对峙的石山。它们像被巨斧劈开的屏障,中间只留出一道狭窄的缝隙,腊子河就在缝隙里湍急地奔涌,河上的木桥踩着咯吱的声响,连接起当年红军冲锋的道路。导游说,80多年前,这里没有像样的桥,只有几根横跨河面的木柱,对岸的敌军凭借天险架起机枪,子弹能把狭窄的通道封得严严实实。如今站在桥边,指尖触碰到粗糙的木栏,仿佛还能摸到当年战士们攀爬时留下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顺着石阶往山上走,沿途的纪念碑和雕塑渐渐多了起来。有刻画着战士们举枪冲锋的群像,他们的衣摆被风掀起,眼神里满是破釜沉舟的坚定;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腊子口战役遗址”几个大字,字缝里似乎还藏着当年的枪炮声。最让人动容的是“红军树”,一棵老松的枝干向河面倾斜,据说当年战士们曾靠在树下歇脚,如今树皮上还能看到几道深深的纹路,像是岁月刻下的勋章。</p><p class="ql-block"> 登上观景台时,风突然大了些。俯瞰整个腊子口,才真正明白“天险”二字的分量——两侧的崖壁直插云霄,河道窄得像一条银带,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红军是如何在这样的绝境里,用血肉之躯撕开一道突破口。远处的山林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树叶洒在石阶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恍惚间会觉得,那些逝去的战士们从未离开,他们化作了山间的风、崖上的树,守护着这片他们曾拼命守护过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离开前,我在纪念馆里看了一段腊子口战役的纪录片。当画面里出现战士们踩着木柱渡河、顶着炮火冲锋的场景时,身旁有个小朋友拉着妈妈的手问:“他们不害怕吗?”妈妈轻声说:“他们也怕,但他们更想让大家过上好日子。”那一刻突然懂了,来腊子口游览,看的不只是山水险隘,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在这里,每一块石头都在讲述坚持,每一阵风都在传递勇气,而我们脚下的每一步路,都是踩着历史的足迹,走向更光明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走下山路时,夕阳正慢慢落下,给崖壁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回望腊子口,它不再只是地图上一个红色的坐标,而是变成了一段鲜活的记忆,永远留在了心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