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翡翠谷休闲度假四日之旅》③(2025.8.7.~10.)

樊坤

<p class="ql-block"><续上篇></p><p class="ql-block">2025.8.10.(第四天)</p><p class="ql-block">清晨,我们在酒店自助早餐后,退房坐上大巴车离开了翡翠谷景区,来到了徽州古文化旅游区——潜口民宅。</p><p class="ql-block">“潜口民宅”是按照“原拆原建、集中保护”的原则,集中保护了明清时期最具典型的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亭、古桥、古戏台等24幢古建筑,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是研究中国古建筑学的珍贵实例,被誉为“我国明代民间艺术的活专著”,“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高度和谐统一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徽州潜口民宅‌(又名紫霞山庄),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的明代徽派建筑群,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潜口民宅”是一座古建筑专题博物馆,由国家文物局投资兴建,由明园和清园两部分组成,分别于1990年和200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潜口民宅”的前身为清代“水香园”,咸丰年间毁于兵火。1982年国家文物局启动保护工程,将散落于歙县等地的13幢明代建筑及11幢清代建筑迁建至此。工程历时10年,最终形成涵盖明清两代建筑风貌的博物馆。 ‌</p><p class="ql-block">我在此留张到此一游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潜口民宅博物馆,整体由“明园”和“清园”两部分组成,两者在地理位置上相邻但独立运营。“清园”以清代民居为主,包含“畊礼堂”“诚仁堂”等典型清代建筑,而“明园”则以明代建筑为核心。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图为“潜口民宅”游览线路图。(放大了看.)</span></p> <p class="ql-block">潜口民宅的“清园”,大门采用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飞檐翘角,造型庄重,匾额“潜口民宅”由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题写,体现了徽州古建筑的文化特色。该大门采用五凤楼造型,屋脊两端装饰有鹊尾、朝笏、吻兽等徽派传统构件,寓意吉祥与驱邪。大门两侧为清水八字墙,装饰黑白相间的波纹砖雕,工艺精湛。 ‌</p><p class="ql-block">咱家老黄在潜口民宅的“清园”门前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畊礼堂”:是潜口民宅“清园”内建筑面积最大的清代官宦住宅,原址位于歙县孙村乡,2002年整体迁建至现址。建筑采用五开间三进两层砖木结构,形似古代官印,象征官宦世家身份。 ‌大门两侧为清水八字墙,采用菱形图案装饰面砖,黑白相间的波纹设计富有艺术美感。 ‌</p> <p class="ql-block">“畊礼堂”共有32间房(楼上16间、楼下16间),前后设两个天井,二楼有跑马楼,这种结构在清代民居中较少见。 ‌‌“畊礼堂”取“以耕为本”,“礼”寓“礼仪持重”,体现耕读传家的理念。 ‌‌</p> <p class="ql-block">“畊礼堂”,原为清朝四品官员吕氏家族住宅,祖辈因官职显赫,建筑融合官宅与徽州民居特色。这里设有明清家具展览馆,同时还有金丝楠木艺术馆。 ‌ ‌‌</p> <p class="ql-block">“畊礼堂”的展厅中重点介绍了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p><p class="ql-block">苏州香山帮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建筑流派,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晋,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衰落于民国。苏州园林举世闻名、精美绝伦的世界文化遗产,均是以蒯祥、姚承祖为杰出代表的苏州香山帮匠人,用超群的建筑技艺,在中华建筑史上写下的光辉篇章。</p> <p class="ql-block">“诚仁堂”:这幢住宅是清代中后期一位富商的住宅,房主是一对兄弟俩,哥哥叫金文台、弟弟叫金北台,兄弟俩在上海开当铺发迹。三十多岁时,两人回到家乡建了这座“诚仁堂”,因为是金氏兄弟所建,当地又称“金家大屋”。大门采用石门框、八字墙、站板石等元素,砖木雕刻以蝙蝠、喜鹊等图案为主,体现耕读传家、科举入仕的愿景。</p> <p class="ql-block">房子共有三进、有三个天井组合而成,总占地面积360平方米,建筑面积有700多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建筑以中轴线对称布局,前进三开间月梁刻“福禄寿”纹样,中后进均为五开间布局,设厢房20间,天井四周设跑马楼,二楼栏板装隔扇“遮羞窗”,山墙为徽派马头墙,窗栏板保留“三羊开泰”“魁星点斗”等精致木雕。 ‌</p> <p class="ql-block">“明礼堂”:是徽州潜口民宅博物馆内的重要明代建筑,原为潜口镇汪姓众厅,建于明中叶,以族中老人娱乐议事功能得名"耄耋厅",现为研究徽派建筑与明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载体。</p> <p class="ql-block">徽州潜口民宅的荷花池:以诗意盎然的自然景观与徽派建筑相映成趣,被誉为“夏日徽州画卷”的核心点缀。</p> <p class="ql-block">“荷花池”占地百亩,盛夏时节荷花绽放,与马头墙、石牌坊、古戏台等徽派元素共同构成流动的山水长卷。紫霞山麓的风拂过时,荷香与古宅的砖瓦雕痕交织,强化了时空交错的静谧感。 ‌</p> <p class="ql-block">潜口民宅的“明园”大门,是一座三开间门廊建筑,门厅上悬挂着“潜口民宅”四个大字,由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题写。大门采用砖木结构,高檐如盖,三开间布局,展现了明代祠堂的典型特征。门廊两侧设有麻石雕饰,工艺精细,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石雕艺术。 ‌</p><p class="ql-block">我和黄美女在“明园”门前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在潜口民宅的“明园”大门前,我和“潜口民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留张纪念图!</p> <p class="ql-block">朋友们在“明园”的入口处留下的纪念图!</p> <p class="ql-block">“明园”,是潜口民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位置相比“清园”更不起眼,游人反而比“清园”要少些,我们游走在这里更显静雅得很。</p> <p class="ql-block">游走在“明园”,这里树木葱葱,庭院深深,幽静典雅,令人倍感舒适!</p> <p class="ql-block">阴秀桥:</p><p class="ql-block">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由当地尼姑集资建造。桥体以紫红砾岩石修筑,采用单孔跨溪结构,长2.7米、宽2.45米,桥拱中央嵌刻石题额,以阴刻"荫"字、阳刻"桥"字及阴阳分刻"秀"字的工艺得名,护栏饰有石板罗汉造像。桥身横跨清泉,左接尼姑庵遗址,右通村落,形成独特的空间过渡格局。</p> <p class="ql-block">站在“荫秀桥”桥头,让方氏宗祠坊的"魁星点斗"石雕当背景,阳光斜照时,牌坊影子会在桥面拼出"蟾宫折桂"图案。</p> <p class="ql-block">“善化亭”是徽州明代建筑中的典型代表,始建于明嘉靖辛亥年(1551年),由歙县许村乡绅许岩保捐建,取名“善化亭”寓意“行善教化”。 ‌</p><p class="ql-block">亭子为方形石柱木架结构,采用歇山顶样式,覆盖小青瓦,正脊和翘角装饰龙吻。屋顶斗拱采用“一斗三升”补间和“斗口跳”柱头构造,体现了明代徽派建筑工艺的精细。 ‌亭内花岗岩铺地,设长条石凳,脊檩保留嘉靖年间题记及劝善对联:“阴德无根方寸地中种出,阳春有脚九重天上行来”。这题记和楹联反映了徽州传统道德观念与建筑艺术的结合。</p> <p class="ql-block">玛琍在“善化亭”前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方氏宗祠石坊”,是潜口民宅明园的核心建筑之一,始建于明嘉靖丁亥年(1527年),原位于歙县岩镇罗田村,后于1994年迁入“明园”。该石坊为四柱三间五楼结构,全部采用徽州白麻石雕琢,通体饰以高浮雕工艺,雕刻内容丰富多样。</p> <p class="ql-block">方氏宗祠石坊:正面龙凤牌上雕刻“魁星踢斗图”,背面为“天狗护月图”,这种组合在徽州牌坊中极为罕见。此外,石坊顶部“龙凤榜”未题字,仅雕刻龇牙咧嘴的鬼像,手持笔、斗等象征文魁的意象,寓意家族子弟科举高中、入仕为官。 ‌</p><p class="ql-block">这座石坊被木围栏挡住还还能靠近呢!我在此留张纪念图!</p> <p class="ql-block">方氏宗祠原为方氏家族祭祀场所,毁于何时未明确记载,仅存石坊。迁入“明园”后,成为研究明代石雕艺术的实物标本,展现了徽州工匠在建筑装饰上的独特创造力。 ‌</p><p class="ql-block">朋友们在这座工艺特别精致的石坊前,留下快乐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乐善堂”是一座明代宗祠,建于明代中叶。“乐善堂”为二进三开间砖木结构,无楼设计。大门内设第二道门,高门槛和四扇门扉,平时仅启用左右单扇,重大活动时开启中间对扇。前进有左右厢房,厢房有两扇门,一朝大门,一朝天井。后进为大统间,有24根梭形木柱,柱础为覆盆状,脊柱下饰莲花盘斗,檐柱与金柱间用月梁,梁上驼峰雕如堆云,承单步梁,梁端雕奔浪纹饰。天井四周檐坊设斗拱,地坪铺方砖。 ‌</p> <p class="ql-block">“乐善堂”的建筑,融合了明代中期建筑特点与宋元禅宗元素,如覆盆础、梭柱、斗拱等构件体现了明代中期工艺水平。原为汪氏宗族支祠,后因历史原因毁坏严重,现仅存门厅和两廊部分。其建筑工艺反映了徽商鼎盛时期的经济实力与审美取向,被誉为“明代厅堂建筑的典型范例”。‌‌</p> <p class="ql-block">“曹门厅”,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现存门厅及廊庑部分。该建筑平面呈凹字形布局,中央设天井水池,采用砖木结构悬山顶,山面饰博风墙,保留了宋元“禅宗样”古法与明代中期营造特征。“ ‌曹门厅”原为汪氏宗族支祠,属敦本堂分祠,建筑主体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损毁,现存门厅及两廊部分。1986年通过“原拆原建”方式迁入潜口民宅博物馆明园,成为研究明代民间建筑的重要实例。 ‌</p> <p class="ql-block">“曹门厅”作为潜口民宅博物馆的核心展陈空间,系统展示了明代徽州民居的建筑艺术与营造技艺。该建筑群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家评价其为“明代民间建筑艺术活专著”。 ‌</p> <p class="ql-block">在当时的建筑等级及其严苛的条件下,“曹门厅”却比孔庙的规格还要高,原因就是“曹门厅”中的汪氏族人在当时连续出现三个武状元,得到朝廷的特许,可惜的是“曹门厅”毁于历史,如今只剩下大门可以显现出曾经的奢华。</p><p class="ql-block">玛琍在“曹门厅”的大门留张纪念图!</p> <p class="ql-block">“司谏第”,现位于潜口民宅明园,是徽州潜川汪氏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为祭祀汪善所建的家祠。三间二进砖木结构四合院式厅堂建筑。面阔8.56 米,进深13.83 米,建筑面积122.5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汪善为潜川汪氏金紫族九世祖,明永乐四年(1406年)进士。民国《歙县志》载:“汪善,字存初,潜口人。由进士授吏科给事中,弹奏不避权贵,缙绅惮之。未几,出知夷陵州,累迁永州府同知,勤于抚字,有循良风。”明清时期,“吏科给事中”为吏科之谏官,“司谏第”得名应缘于此。</p> <p class="ql-block">“司谏第”,是江南现存明代遗构中最早的建筑之一。建筑原坐落于潜口村,是明永乐初进士、吏科给事中汪善孙辈祭祖所建祠堂。建筑为二进明厅式,中间天井设池,四周环绕有石栏,中架单孔石拱小桥。</p> <p class="ql-block">“吴建华宅”,为明代中期民居,与司谏第毗邻,是汪善后代的住宅,近代卖给吴姓为业。该房初建时为3层楼房,明清间汪姓后人改为2层。该宅为砖木结构楼房,小青瓦,马头墙。面阔3间10.1米,进深10.22米,通高8米。楼层虽有改动,但底层的梭柱、月梁、斗拱,芦苇墙、裙板及壁装修等,仍保留典型徽州明代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方观田宅”,是明代中期皖南地区普通农民住宅的典型实例,原建于歙县仑潭村,八十年代通过"原拆原建、整旧如旧"的方式迁入潜口民宅博物馆集中保护。该建筑采用三开间砖木结构楼层,面阔8.7米,进深7.95米,高6.65米,以小青瓦、马头墙、青砖地面等元素构成典型徽派建筑特征。其木构架采用合角式安榫工艺,柱础间增设木质防潮构件,展现出明代民居防震防腐的实用设计。</p> <p class="ql-block">“方观田宅”,作为明代农民住宅的代表,该建筑保留了合角榫接、护缝制栏板等14项明代特色工艺,反映了徽州普通农民的居住形态,与官宅、商宅形成鲜明对比。 ‌</p><p class="ql-block">在“方观田宅”中,我们领悟“四水归堂”(聚财之意)的建筑。并在“四水归堂”的院中,我留张纪念图!</p> <p class="ql-block">“方文泰宅”,是潜口民宅博物馆的核心展品之一,为明代中叶砖木结构民居。呈口字形四合院布局,三间两进楼房,楼下前进明间为门厅,两旁设厢房;后进明间为客厅,次间为卧室。楼上明间设祀祖座,两进间有狭长天井,左右廊屋连接,右内置楼梯‌。</p> <p class="ql-block">“方文泰宅”集中体现徽州明代建筑三雕(木雕、砖雕、石雕)技艺,是研究江南民居营造法式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苏雪痕宅”,是一座具有典型徽派建筑风格的明清古民居。 ‌该宅为三进两天井的砖木结构,前厅、中厅、后厅依次排列,前、后堂均设楼梯,楼下为客厅,楼上为卧室。 ‌采用梁上架阁栅、斗拱、鹰嘴榫及芦苇墙间隔等传统工艺。屋顶设有马头墙,门窗雕饰精美,天井两侧设有廊道,楼梯位于左廊内。 ‌</p> <p class="ql-block">我在“苏雪痕宅”的厅前天井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我们兜兜转转地走出了“明园”,又回到了“清园”。</p> <p class="ql-block">登上这高台上就见“义仁堂”。</p><p class="ql-block">“义仁堂”又称“程家祠堂”,原址位于歙县溪头乡湖岔村的后山上,坐东朝西。这座古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五年(1667年),是一座三层砖木结构的单层明造厅堂。整个建筑占地232.05平方米,通面阔11.8米,进深19.66米。</p> <p class="ql-block">“义仁堂”的三间两进设计,是家族融合与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门前立有四根方形石柱,柱间设有棂星门,两侧装饰有清水八字墙。大门两侧还装饰有一对抱鼓石,显得庄严肃穆。屋面正脊两端装饰有鳌鱼(龙吻),寓意出人头地、多子多孙。整个建筑庄严朴实,不仅具有厅堂建筑的美感,还体现了家族融合、聚会所需的亲切感。2001年,这座古建筑被拆除并迁移至潜口民宅“清园”内进行集中保护。</p> <p class="ql-block">“古戏台”是潜口民宅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原为清代洪氏家族所建,后于2002年迁移至清园内集中保护。该戏台为两层砖木结构建筑,底层作为仓库,用于存放道具、行头及戏班住宿;二楼为表演区,后半部分为后台。 ‌</p> <p class="ql-block">在“古戏台”前在,我们小坐一番,留下快乐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程培本堂”,原为清光绪年间(1876-1908年)建造的乡绅住宅,房主程云卿是徽州大财主。建筑融合了徽州传统工艺与现代材料(如玻璃),是清末徽州建筑转型期的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我在“程培本堂”的大门前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汪顺昌宅”是潜口民宅博物馆“清园”内的典型徽派民居,原建于西溪南乡辣塘村,2000年迁至现址。建筑由前后两座三合院落组成,通面阔9.8米,通进深17.46米,占地面积206.03平方米,后进建造年代早于前进。 ‌门楣雕刻有紫玉兰、红牡丹及“万寿”纹样,象征吉祥。其木构架融合了太平天国运动前后的建筑特征,是研究徽派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实例。 ‌</p> <p class="ql-block">“汪顺昌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前进及南侧庭增建于晚清,历时50余年完工。“汪顺昌宅”最初是南侧设有私塾厅堂,反映徽州“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教育传统。 ‌</p> <p class="ql-block">“汪顺昌宅”的布局,遵循“里高外低”的风水理念,寓意“步步高升”。</p> <p class="ql-block">“汪顺昌宅”最初是私塾先生住宅。我们在此留下快乐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穀懿堂”是潜口民宅清园的核心建筑之一,建于清嘉庆至道光年间(约19世纪初),由徽商潘氏家族建造,2001年整体迁移至潜口民宅博物馆“清园”内‌。名称“谷懿堂”寓意吉祥,“谷”象征丰收,“懿”代表美德,体现徽商文化理念‌。</p><p class="ql-block">(“穀”字即“谷”。)</p> <p class="ql-block">“穀懿堂”如今这里是非物质遗产——传统鱼灯的展厅和制作室。</p><p class="ql-block">我们手持竹制的“鱼灯骨架”,留下这快乐的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非遗鱼灯:千年灯火中的文明密码。一盏鱼灯,承载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文明记忆。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艺术的重要符号,非遗鱼灯不仅是节庆中的璀璨光影,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见证。</p><p class="ql-block">我手持“鱼灯”,左拍右照地留下快乐萌萌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走进“世清书屋”徽州文献中心,檐柱上"看万古千秋事、在清风明月中"的楹联格外醒目。正面和两边墙的书架上,整齐摆满了契约文书、地方志、徽商档案等文献珍本以及红色书籍4000余册。作为开放公益空间,该中心还增设了沙发、老式留声机,并提供茶水和咖啡服务,为普通游客深入了解徽州文化打开了一扇窗。</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世清书屋”留下这休闲一乐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万盛记”,是潜口民宅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万盛记”采用前店后宅的典型布局,前部为三合院落的二层楼房,用于店铺经营;后部为四合院落,设有门墙分隔。建筑通面阔10.64米,进深22.46米,后庭脊高9.65米,占地面积238.91平方米。 ‌该建筑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原为吴氏家族的商业场所。吴氏家族早期从事桑蚕养殖、家庭纺织及粮食加工,后扩展至茶叶生产与销售。建筑内保留了木雕、砖雕等工艺,反映了徽州传统商业文化。 ‌(现设有糖水铺。)</p> <p class="ql-block">“阮公泉”,是潜口民宅景区内的重要自然景观。该泉由溪水汇聚而成,因溪旁有“阮公”命名的泉眼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收租房”,是徽州地区唯一留存的清代收租房建筑。该建筑曾作为纳谷点、司称处及储粮库使用,底层右次间为账房,右侧三间为谷仓,底层设有两个大谷仓直通楼层。其独特之处在于楼层无装修,原置风车,谷仓顶板可掀开,反映了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租赁经济的典型特征。</p><p class="ql-block">“收租房”的大门,采用悬挑垂花门罩设计,既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又起到装饰作用。门楣、马头墙及博上饰以彩画,体现了徽派建筑对“门面”的典型装饰方式。 ‌</p> <p class="ql-block">“收租房”里,还有“徽州传统建筑营造材料工具传承”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我在徽州帮展馆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徽帮精致的砖.木.石.雕工艺,令人称奇!</p> <p class="ql-block">游走在徽州潜口民宅博物馆中,处处留下我们的快乐身影!</p> <p class="ql-block">著名古建筑专家、前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先生曾叹之曰:“观皇宫去北京,看民宅到潜口”。</p><p class="ql-block">“潜口民宅”,是一处集明清两代徽派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古建筑群。这里汇聚了明清时期不同风格的古建筑,将徽派建筑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潜口民宅”的建筑风格独特,既体现了徽派建筑的传统特色,又融入了明清时期的文化元素。这里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房屋高大、气势恢宏,同时设计精巧,注重细节。无论是梁、柱、门、窗,还是檐口、斗拱,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人物、动植物、祥云等形象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徽派雕刻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潜口民宅”会搬家的文物:这些老宅是"原拆原建"的活化石!工匠们像拼积木般将散落在徽州各地的明代建筑移到这里集中保护。这里既有富丽豪华的宏楼绮院,也有幽静典雅的凉亭草舍。既有雕饰精美,能体现徽雕技艺的“方文泰宅”,亦有现存最早的明代砖本结构建筑“司谏第”,还有保留了元代营造手法的“吴建华宅”。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徽州工匠的精湛技艺,还反映了徽州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家族观念。非常值得我们来此游走一番,真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眼界大开,不虚此行!</span></p> <p class="ql-block">今日我们是在:安徽黄山市歙县的中国徽菜名店——“碎月楼”用的午餐。</p> <p class="ql-block">餐前,每人一杯徽州当地的绿茶,特别的清香而且解渴,朋友们尽情地享受着……。</p> <p class="ql-block">五桌的朋友们欢聚一堂共进午餐,开心萌萌哒!</p> <p class="ql-block">当地的特色菜肴非常可口,可惜我光顾着吃了没拍全哟!</p> <p class="ql-block">午餐后,我们坐上大巴车开始返程回苏州。</p><p class="ql-block">黄山翡翠谷休闲度假四日之旅,至此完美结束,这次的行程吃得好,住得好,玩得爽,得感谢苏州新天地旅行社吴总的精心策划与带领!在返程的路上朋友们就已经在期盼着:下次的旅程早日来到!</p> <p class="ql-block">2025..8.10.晚于苏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