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鱼梁师傅——见仁里20号

凌金亮

<p class="ql-block">  见仁里20号梁家,解放初就居住在这里的老住户,梁家以前租住在里西湖。因为梁师母在在下城区上班,工作生活不方便,就搬到见仁里来居住。经梁师傅表姐的介绍,担保,租赁。梁师傅是个木鱼师傅,从13岁就从萧山的老家,被送到杭州笕桥胡正兴木鱼作坊来学做木鱼,以后又到昭庆寺旁的付福兴木鱼店,满师以后梁师傅就留在木鱼店。他以制作木鱼为职业,度过了他的大半个木鱼制作的职业生涯。</p> <p class="ql-block">  梁师傅说起做学徒的苦楚非常清晰,一早起来是做家务,打水,扫地,生炉子,做饭。再给师傅,师兄泡茶。梁师傅常说:“三年学徒,四年半足”,然后才能出师,领到正式的工钱。”旧社会学徒是个漫长的过程,要被老板榨取许多血汗钱。在木艺界,流行这么一句话:三年学徒,五年半足,七年才能成师傅。所以在过去,学木匠手艺一般是“三年零一节”出师,所谓“三年零一节”就是满三年之后,再逢到一个年节日,这手艺就算学成了。在抗日战期间,杭州城里百业凋敝,民不聊生,木鱼店歇业,梁师傅也曾回乡务农,靠种地为生。以后梁师傅再来杭州,失业时他也曾做水果小贩,在西湖边贩卖为生。</p>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在中山中路的弼教坊木鱼店做木鱼。木鱼店的柜台上方挂着许多木鱼。一次我路过木鱼店看梁师傅正抡着木榔头敲打凿子做木鱼,木鱼的木屑被一点点凿出,飞溅出来,不一会地上就堆起一堆木屑。做木鱼不容易,为使木鱼敲击声清脆响亮,做法很有讲究。木鱼的腹腔要做到厚薄一样,发出来的声音才会悦耳动听。木鱼的腹腔雕凿好,还要在木鱼外壳上雕刻花纹,图案。做好木鱼,梁师傅拿一根配套木棍,轻敲木鱼,让木鱼发出声音,再作适当的修凿,让木鱼发出最佳的声音。 做木鱼凿出的木屑,积多了,就一袋袋装好,然后梁师傅就背回家,倒进楼梯下的一个大木箱,用来做饭。省了燃料钱。这些木屑有一股特殊的清香,燃烧起来更是香味浓郁。</p><p class="ql-block"> 文革时,本来多用于宗教的木鱼,随着寺庙的关闭,封存,宗教人员的遣散, 木鱼也没有人来买了,木鱼店也倒闭了。梁师傅进了新声乐器厂工作,因为木鱼也可算作乐器的一种。梁师傅作为最后的木鱼匠人,随着木鱼的式微,也淡出了木鱼的制作。以后梁师傅因为新声乐器厂合并改造,他又流转到低压电器厂工作,直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  梁师傅做木鱼的工具保存了很久,整整两大箱的木鱼制作工具,最多的是长长短短的凿子,凿子口有扁,方,圆,弧形多种形状。以前,梁家里还保存了几个小木鱼,敲击时,能发出悦耳的声音。还有做木鱼的木榔头,梁师母在厨房宰骨头时,常拿来木榔头敲刀背使用。</p><p class="ql-block"> 梁师母从萧山来杭后,一直在纺织行业做三班倒的挡车工,先后在永安织布厂,杭一棉,最后在胜利丝织厂退休。因为是多子女家庭,为了不放弃工作,只好把小孩子寄养给别人,造成家庭很大的经济压力。梁师母也因为坚持上班,在晚年时有了一份退休工资,维持了她自己的最后尊严,免得向子女讨要生活费。1971年,梁师母也退休了,因为家里经济困难,退休后在工厂食堂返聘帮厨。</p> <p class="ql-block">  梁家有三子三女,家里人丁兴旺,家庭和谐。文革后期也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子女三个一半人去上山下乡。老大1958年参加工作,听说读书成绩很好,曾跳级读书。高中就读于杭州高级中学,高考曾考上大学,因故未能去上大学,引为遗憾。老大于1967年结婚,当时正是“文革”疯狂的年代,婚事从简,只在家里请了几位至亲来吃饭。大干娘充当厨师来做饭,老大结婚后住下焦营巷,婚房12个平方,厨房在外与邻居几户人家拼用。</p><p class="ql-block"> 老二是个女孩于1967年参加了工作,在郊外石桥的杭州轴承厂上班。她平时住厂宿舍,周末回家过一夜。因为要照顾弟妹,她未读完初小就回家照看弟妹,因此她也深感遗憾未再多读几年书。可也正是这个遗憾,让她或许避免了上山下乡曲折磨难。</p> <p class="ql-block">  1971年是梁家划时代意义的一年,梁师傅从低压电器厂退休了,但他的生活重担还远没有卸下。梁师母也是这一年退休,她还努力争取返聘,在食堂帮厨,增加一点收入。1971年是梁家老三的一个重要人生节点,所以说一下那年的情况。那一年,梁家住在见仁里笃底西南角的两间房。两房中间隔了一个走道,通向里墙门的几户人家。梁家南面的房间是楼房,楼下是厨房,客堂。楼上有一张铺,老大结婚前在楼上睡。西面的房间,隔成两室外间搭一张竹榻,老三和老四两个男孩通腿睡。里间有两张床,一张床父母和小妹睡,一张床老二和老四两个女孩睡。里面有一个便桶,隔一天去倒一下。</p> <p class="ql-block">  1971年老三初中毕业了,按当时的知青上山下乡的政策,老三是肯定要去上山下乡,于是老三选择了去内蒙生产建设兵团支边,由此,开启了他人生命运多舛之路。老三支边后,老四上了高中,1975年毕业,稍后于1976年去余杭东塘下乡插队,经历了农村修理地球的劳动锻炼。老五在初中毕业于1974年随即到1975年就去了余杭东塘下乡插队。1971年小妹刚上小学不久,梁家的情况就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随波逐流,难忘的1971年。</p>